<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作品是最好的名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昊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当今的书画艺术领域,一个颇为奇特的现象曾一度盛行:不少书画家用琳琅满目的头衔包装自己,将名片印得满满当当,十个甚至几十个吓人的名头罗列其上,诸如“某某协会会长”“某某艺术研究院主席”等一大串称谓,令人眼花缭乱。这股风气的兴起,折射出艺术市场发展特定阶段的种种问题,也引发我们对艺术本质与价值评判的深刻思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头衔包装成风的乱象</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书画市场发展的早期阶段,由于大众艺术欣赏水平相对有限,难以凭借自身的艺术素养准确判断书画作品质量的高低。此时,那些看似光鲜亮丽的头衔便成为了一种便捷的评判标准。一些投机取巧的人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市场心理,开始大肆为自己堆砌各种头衔。例如,曾经有一位自称“国际书画联合会终身主席”“世界华人艺术大师”等诸多名号的画家,其作品乍一看色彩艳丽、构图繁复,但仔细品味,却发现笔法稚嫩,缺乏传统书画的笔墨韵味与艺术内涵。然而,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不少不明就里的收藏者被其众多头衔所迷惑,不惜花费重金购买其作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种以头衔论艺术的风气,使得书画市场陷入了一种畸形发展的状态。真正潜心创作、具有深厚艺术功底的艺术家,因为不屑于进行此类头衔包装,反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他们的作品无人问津,艺术价值被严重低估。而那些依靠头衔包装的“伪艺术家”,却凭借着这些看似权威的名号,在市场上赚得盆满钵满。这不仅破坏了书画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也阻碍了书画艺术的健康发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二、体制内与体制外头衔的双重乱象</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书画艺术领域,体制内与体制外的头衔长期并存,形成了独特的生态格局,且两者均暴露出令人堪忧的乱象。体制内的头衔,诸如各级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的会员、理事、主席等职务,本应代表官方对艺术家艺术水平和成就的认可,承载着专业性与权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一体系也逐渐滋生出功利化倾向。部分人为获得体制内头衔不择手段,不惜花费重金打通关系、运作评选。某省级书法家协会换届选举期间,曾爆出个别候选人通过向评委输送利益、组织“拉票饭局”等方式,企图谋取理事职位。这种现象导致一些艺术水平平平却善于钻营的人混入体制内,稀释了头衔的含金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评选机制来看,尽管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评选要求艺术家在全国性美展中多次入选并获奖,但部分展览存在评委审美单一、评选标准僵化等问题。一些善于迎合展览风格、缺乏个人艺术语言的作品得以入选,而真正具有创新精神的作品却因不符合“主流标准”被拒之门外。这种“重形式、轻内涵”的评选倾向,使得体制内头衔难以完全真实地反映艺术家的创作水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上梁不正下梁歪”。体制外的头衔乱象更是令人触目惊心。各类民间组织、商业机构甚至个人设立的“艺术协会”“研究院”层出不穷,随意授予头衔。这些机构往往以营利为目的,通过举办“国际艺术高峰论坛”“全球书画大奖赛”等活动,诱使艺术家缴纳高额参赛费、评审费和会员费。某号称“中华国际书画艺术家联合会”的组织,只需缴纳8800元,便可获得“终身名誉主席”头衔,并附赠镀金奖牌与“国际认证证书”。此类机构还会通过搭建虚假官网、发布伪造的媒体报道,营造出“高大上”的假象,误导艺术家与收藏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更有甚者,部分体制外组织与个别体制内人员相互勾结,形成利益链条。一些退休的体制内官员摇身一变成为民间艺术机构的“名誉顾问”,利用其原有的人脉资源为机构背书;而民间机构则通过授予头衔、举办展览等方式,为体制内人员提供变现渠道。这种官商勾结的乱象,让本就混乱的艺术市场雪上加霜,使得收藏者面对琳琅满目的头衔时,犹如雾里看花,难以分辨其真实价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审美提升下实力派艺术家的崛起</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教育的普及,大众的审美能力逐渐提升,对书画艺术的认知也日益深入。人们不再仅仅关注艺术家的头衔,而是更加注重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这一转变为真正有实力的艺术家提供了崭露头角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许多籍籍无名却功底深厚的艺术家开始走进大众视野。例如,青年书法家李明专注魏碑研究十余年,摒弃市面上流行的“展览体”风格,将龙门造像的古朴雄浑与现代构成意识相结合,其作品在未加入任何协会时,就通过短视频平台收获百万播放量,被书法专业媒体称为“新魏碑探索的标杆”。女画家王芳长期扎根贵州苗寨,用丙烯颜料与水墨技法融合的方式,在画布上重现苗族银饰的繁复纹样与吊脚楼的光影变化,她自费举办的“黔山墨韵”个展,凭借极具辨识度的艺术语言,吸引多家美术馆主动洽谈收藏合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书法家张济海更是以毕生实践诠释了“作品至上”的艺术信念。深耕书坛六十载,他始终拒绝各类虚衔的诱惑,将全部精力投入书法继承与创新。在对汉魏碑刻、明清行草的长期钻研中,张济海以云南爨宝子碑、爨龙颜碑为根基,融入现代美学理念,独创“爨八体”书法体系。该字体既保留了爨体书法古朴雄强的金石韵味,又创新性地融入飞白、颤笔等技法,使笔画兼具刀刻的苍劲与书写的灵动。2023年,“爨八体”被正式录入新版《中国书法大字典》,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以字体命名并获权威收录的书法字体。尽管抛弃了一些协会要职,但张济海的作品被人民大会堂、中国美术馆等国家级机构收藏,其艺术成就更通过《中国高等艺术院校名师教学范本》《爨八体百石传薪》等专著与活动影响着当代书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还有一批“斜杠艺术家”打破传统创作边界。程序员出身的陈昊,利用算法生成书法笔触,创作出既保留汉字结构又充满科技感的“数字书法”,其作品在国际新媒体艺术双年展中斩获大奖;非遗传承人周琳将苏绣针法融入山水国画,使传统水墨呈现出立体光影效果,她的跨界作品被故宫博物院纳入当代工艺收藏序列。这些艺术家没有显赫头衔,却凭借对艺术纯粹的热爱与大胆创新,在多元文化碰撞的时代浪潮中开辟出新路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随着大众审美能力的不断提高,这种“以作品论英雄”的趋势愈发明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作品的笔墨技法、构图意境、艺术创新等方面,而那些徒有虚名、作品质量低劣的“艺术家”则逐渐失去了市场。实力派艺术家凭借着扎实的艺术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艺术市场和艺术史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书画拍卖市场数据显示,近五年无头衔艺术家的作品成交率年均增长23%,而部分“头衔艺术家”作品流拍率超过60%,市场用数据验证了“作品为王”的硬道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四、反思与启示</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书画艺术家用头衔包装自己的现象,反映出艺术市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一方面,这暴露出艺术市场的不成熟和不规范。无论是体制内的权力寻租,还是体制外的利益诈骗,都源于缺乏完善的艺术评价体系和市场监管机制。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大众艺术审美教育的不足。当人们无法凭借自身的审美能力判断艺术作品的价值时,就容易被外在的头衔所左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艺术发展的角度来看,艺术的本质在于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情感、审美价值和艺术创新。艺术家应该将精力放在艺术创作上,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平,创作出具有生命力的作品。头衔只是一种外在的附加物,它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艺术家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但绝不能等同于艺术价值。真正的艺术大师,都是用作品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他们的作品跨越时空,成为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瑰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对于艺术市场而言,建立科学合理的艺术评价体系和严格规范的市场监管机制至关重要。例如,可引入第三方学术机构参与艺术家资质评审,利用大数据分析建立艺术家作品数据库,实现对艺术创作、展览、交易的全流程监督。同时,加强对艺术市场的监管,打击虚假宣传、恶意炒作等不良行为,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大众审美教育方面,应进一步加强艺术普及教育,提高全民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文化活动、艺术展览等多种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艺术、欣赏艺术,培养大众对艺术作品的独立判断能力。只有当大众具备了较高的审美水平,才能真正实现“以作品论英雄”,让艺术市场回归到以艺术价值为核心的健康发展轨道上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作品是最好的名片”,这不仅是一句简单的话语,更是艺术发展的真谛。在未来的艺术道路上,无论是艺术家、艺术市场还是广大艺术爱好者,都应该深刻认识到作品的重要性,共同营造一个以艺术价值为导向的良好艺术生态环境,推动书画艺术不断向前发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