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南京13座明城门建成之初,曾经都有重兵把守,1421年永乐迁都后,作为留都南京,政治地位下降,加之兵源紧缺,除重要通道外,不少被封堵。但有一个门几乎一直有部队驻扎——特别是近现代,它一直是军事禁区,它就是神策门。由于是部队驻扎使用,它躲过50年代大拆墙一劫,得以原汁原味保存,算是不幸中的万幸。</p> <p class="ql-block">一、位置及特点。神策门位于城北玄武区中央门以东,南京火车站以西龙蟠路2号,在人头像形城墙轮廓线的额头位置,座落城墙东北角,是一座坐南朝北,有着外瓮城的“原装老裱”明城门,从神策门开始,明城墙又保持存世,继续向南蜿蜒前行。</p> <p class="ql-block">特点一:神策门是保存完整的明代老城门,它在现存的四座明代城门中,是最为低调的,甚至很多南京人都不知道它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特点二:神策门瓮城城门设有左右两个,通常开一封一,特殊情况下才同时开启。</p> <p class="ql-block">特点三:神策门是唯一设有外瓮城的城门(主城门建于山包上,内瓮城建设受限),呈L形布局,瓮城门与内城门不在一条直线上。</p> <p class="ql-block">特点四:神策门是所有城门中唯一存有清代所建镝楼的城门。这个朝南的门其实是面对城内。</p> <p class="ql-block">特点五:神策门公园外瓮城门上石额是和平门三个字,说明此门曾有多名。每年春节前明城墙城门挂春联成为新习俗。</p> <p class="ql-block">二、神策门前世</p> <p class="ql-block">1、明洪武初年所建,传系刘伯温策划。神策门建于明洪武初年,1376年建成,并置千户所驻守。鉴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面江临湖,战略地位重要,由军师刘伯温亲自勘察设计,其特殊的外瓮城加之左右两门设计,堪称神来之笔,故有此为神策门之说,另说此处为禁卫军神策卫驻扎地,故称神策门。查明初禁卫亲军上十二卫,并无神策卫番号,在京卫所中有北京南京之分,留都南京卫—中府—确有神策卫番号,但已是明永乐年1421年以后了,神策门命名是洪武初年,故神策卫早应有之,称其是禁卫军驻扎地有以讹传讹之嫌。</p> <p class="ql-block">2、军事禁区缘于守卫,内宮外城隶属不同。依明制,应天府守城部队从隶属关系看,分两类:一是守卫皇城宮城的,称禁卫军。明初有上十二卫,洪武十五年(1382年)建新禁卫亲军—锦衣卫,到了永乐年间又建东厂,监督锦衣卫,成为皇帝的特务机关,人员数万。二是守卫京城各卫所,统属于都镇抚司,在京城墙守卫隶属兵马指挥司,受五军都督府统领。把门千户统领1120人,十三座城门需14560人,加之每个垛口一人,计13616个垛口,总计守卫京城墙部队28000多人。</p> <p class="ql-block">3、长期作为军事禁区得以幸存。永乐十八年(1421年)明朝首都由南京迁往北京,地位下降,守城部队虽功能依旧,门官依旧掌晨昏启闭,关防出入,但城北地区多数城门封堵,故守军人数大为减少,遇有敌情(如倭寇侵扰),只能依靠全城的居民作为守备主力军。多数情况下,神策门仍是重要的守护关防,到了近现代,多次发生战斗。如顺治年间清军与郑成功部队在此战斗;1854年,清军与太平军在此交锋;1937年12月首都保卫战,国军在此与日军激战等。日军攻占南京后,从亚细亚火油公司手里承接神策门,并建地下油库。抗战胜利后,被国民党军接受,仍作部队油库,南京解放后,这里是南京军区油库,由于始终是军事禁区,所以一直不对外开放,难以为世人所知。</p> <p class="ql-block">4、两次改名均未流传下来。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清军从神策门出城偷袭“反清复明”的郑成功军获胜,郑成功无功而返退去厦门。为庆贺这场胜利,顺治帝下令将神策门更名为得胜门。清同治年间又改回仍称神策门。</p><p class="ql-block"> 1928年,曾一度改名自由门,其后,国民政府对相关城门统一命名,将神策门改名为和平门,并由时任立法院长胡汉民题写门名,现外瓮城门还有其石额。1928年以后的民国时期的南京地图均标注为和平门。以上两次改名似乎并没有传承于民间,今天,神策门仍作为公园大名,并作石刻。</p> <p class="ql-block">5、神策门镝楼。城楼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是现存明城墙四座城楼中唯一建于清代的仿淮安老城楼。神策门镝楼为三开间重檐歇山顶谯楼,建于一层石质平台上,现辟为神策门相关展览。现存的铁皮包木的老城门也是清代遗存,上面还留有抗战时期的枪眼,在所有城门中独此一处。</p> <p class="ql-block">三、神策门今生。</p> <p class="ql-block">2001年,南京军区后勤部将神策门交给南京市人民政府。</p> <p class="ql-block">2001年、2004年,市政府先后分两期,投入5000多万元,建成神策门公园,使老城门成为市民休闲场所。</p> <p class="ql-block">神策门城墙与玄武门相连通,南可达解放门,台城段城墙俯瞰玄武湖,远眺紫金山,是山水城林交相辉映的最佳观赏区域。</p> <p class="ql-block">神策门有收费登城口,北可达台城段城墙,在九华山公园附近的太平门口下,这一段城墙是南京明城墙保留最完整,唯一城墙内外步道贯通,有远山近湖景观最佳区域。</p> <p class="ql-block">四、历史瞭望</p> <p class="ql-block"> 1、神策门之役。1659年,这里发生清军夜袭郑成功军的神策门之战,南京城墙博物馆有介绍,称其为神策门之役。</p> <p class="ql-block">2、大树根地名。神策门南侧有大树根地名,传为清朝末年,曾有大树在此,最早出现大树根地名,是1928年南京地图。现大树根附近确有大树在城墙根(如图)。</p> <p class="ql-block">3、民国建筑徐永昌官邸。大树根13号,是民国政要徐永昌官邸,2006年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徐永昌是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1945年9月2日,在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与其他盟国一起,他代表国民政府接受日本投降,并签字。1959年徐永昌病逝于台湾。</p> <p class="ql-block">4、树根与城墙。对于有600多年历史的明城墙,杂树疯长,危害墙体,曾经有过树根膨大毁坏城墙的案例。有鉴于此,南京城墙管理部门定期安排园林工人清理墙上杂树。2016年,在神策门南有一颗大树根体膨大于墙内,造成墙体险情,曾安排专项维修,暂停开放。</p> <p class="ql-block">大树对城墙虽有影响,但也相映成趣。</p> <p class="ql-block">大树与城墙也有故事</p> <p class="ql-block">5、城墙树根专题收藏。南京专题收藏城墙树根的是周敬琪老人。其多年热衷于城墙树根艺术,有的树根甚至有砖铭,堪称一绝,城墙树根藏品现在南唐城墙遗址(武定门南侧城墙内)展示。</p> <p class="ql-block">6、历史悠久的玄武湖。从1946年南京地图中可以看出,此段城墙笔直向南,唯有大树根地名相伴,彼时,近旁的玄武湖公园称五洲公园(分别是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和澳洲)。</p><p class="ql-block"> 玄武湖本桑泊,因其位置在六朝台城北面,又被称为北湖、后湖,据南朝宋山谦之所撰《丹阳记》(丹阳是南京旧称):后湖亦名蒋陵湖、秣陵湖、练湖等名称多达19个,南朝宋元嘉末年改名玄武湖,清康熙年间,一度避讳改称元武湖。南朝湖面一望无际“周回四十里”,唐代“周回二十五里”,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王安石任江宁府(今南京)太守,退湖还田达200多年。到元代再疏浚引水入湖,到明代,形成五洲格局,现湖面3.78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 玄武湖名气很大,它是江南三大名湖之一南朝时期就是皇家水师演练场;明朝建有国家档案馆——黄册库;清末为游览胜地,1928年8月正式作为公园对外开放。附近的行政区就叫玄武区。</p> <p class="ql-block">玄武湖一瞥</p> <p class="ql-block">五、高颜值的神策门</p> <p class="ql-block">神策门外护城河</p> <p class="ql-block"> 神策门是神一般的存在,在所有城门中,它保留古意是最完整全面的,瓮城规模虽然不如中华门,但中华门有过更多的修缮,且没有古代镝楼,所以,神策门是明代城墙的标本。</p> <p class="ql-block"> 从游览性价比考察,如果你有时间,如果你对远山近水特别有兴趣,如果你对古代现代同框特别有感觉,如果你想看全世界最美的城墙,如果你想看原装古代城门瓮城,建议你从解放门登城,经过台城再回来,从神策门下,你将看到山水城林交相辉映的南京,你将无悔于我的强烈推荐。</p><p class="ql-block"> 龙蟠70里,虎踞600年,下期,我们玄武门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