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家住齐鲁之邦孔孟之乡,从上小学开始几乎每年都要去曲阜的三孔聆听一下孔氏先人的谆谆教诲,直到有一天纪录片《中国通史》播讲到西周时期,哎呀,曲阜还有一个周公庙,于是很认真地查了一下关于周公庙的资料:原来我国现存的三大周公庙除了山东曲阜的周公庙以外还有陕西岐山县周公庙、河南洛阳市周公庙。于是这个五月再次来到曲阜,顺便在“王记粥铺”吃了一顿网红早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周公庙祭祀的是孔子最崇拜的偶像、宗师——周公姬旦的庙宇。周公,何许人也?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因周文王时期封地在周,后世尊称为周公。他助武王伐纣,建立周王朝,因功封地于鲁(今山东曲阜),因辅佐武王而未就封,由其长子伯禽代为赴任,是为鲁国的开国元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当节日的人流匆匆涌向“三孔”时,避开熙熙攘攘的人群,从人潮汹涌的“三孔”向东约2公里有一座冷冷清清的庙宇,静静矗立,仿若一位历尽沧桑的智者,目睹了风云变幻、朝代更迭,这便是曲阜周公庙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周公庙门前立有曲阜鲁国故城石碑。西周初期,周成王封周公旦(长子伯禽)于鲁,建都于曲阜鲁国故城。到鲁顷公二十四年(公元前249年),鲁亡于楚,历时近900余年,曲阜鲁国故城是周王朝各诸侯国中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之一。鲁国故城建设以周公庙的宫殿区为中轴线,略成扁方形,面积约10.45平方千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周公庙正门棂星门,棂星即灵星(天田星),属二十八宿“龙宿”的左角,象征天门。古人认为它主掌农事,汉代起被祭祀以祈五谷丰登。后世将棂星门置于祭祀建筑中,象征尊崇圣贤如尊天(孔子、周公等被奉为“文教之神”)。由此可见,历代帝王给予周公极高的尊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门以内,为第一进院落,正中有南北甬道直达二门。院内东、西两侧墙中,各建有向外的石坊一座,东侧坊额刻“经天纬地”,概括周公在周王朝立足未稳的情况下,二次克殷,统一东方,建立以成周为中心的军事中心,政治上确立了以宗法制度为核心的嫡长制以及分封制,赞扬周公能以天地为法度,经管天下,拨乱反正,为周王朝的稳定奠定了基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西侧坊额刻“制礼作乐”,赞扬周公制定了治理国家的礼乐典章制度,周公制礼,是周公一生最主要的功绩之一,从规定不同身份的人等应该遵行的礼仪出发,最终成为宗法等级制度的依据和标准。为历代封建王朝以德礼制国奠定了基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院落内桧、柏、楷、槐古树森然,在游人稀少的院落里看500年前的古树沐浴在21世纪的阳光之下,享受着跨越时空的和谐与宁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成德门”是周公庙的第二道大门,门两侧有大明历代帝王拜谒祭祀时的碑刻。门内为第二进院落。甬道东侧建有碑亭,御碑亭之后的“达孝门”是周公庙的第三道大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碑亭位于第二进院落甬道东侧,亭内为康熙御制碑,碑顶雕双龙戏珠,碑座为赑屃,雕刻精美,碑文为康熙皇帝祭周公庙的御制文。碑亭木质围栏斑驳的漆皮在讲述遥远的历史,蓝黄相间的兽首象征镇守与辟邪,守护碑亭内御碑、圣谕,防秽避灾,青绿卷云纹寓意周公“制礼作乐,文治如云”的功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御碑亭之后的“达孝门”是周公庙的第三道大门。入达孝门,为第三进院落,也是周公庙的中心院落,因参观的次日有周公后人的祭祀活动,甬道上铺设了金黄色塑料路面,三三两两的工作人员在忙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块石碑是周公写给儿子的职场生存指南,相传为周公训诫即将去鲁国赴任长子伯禽所撰,写于仆人金人背部。道光二十年由孔子72代孙孔宪彝以柳公权体书写,“三缄其口”强调为政者需谨言慎行;“江海处下”倡导谦卑包容的执政胸怀。提醒人们慎言避祸。阳光透过树叶洒在碑文上,像历史在对现实眨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金色甬道的尽头正中大殿,名“元圣殿”,是周公庙的主体建筑,始建于北宋,现存建筑为明清重修,供奉周公旦(元圣)及伯禽(鲁国首代国君)。殿高11.4米,广5间,深3间,六梁二十四柱,斗拱层叠,红漆贴金彩绘。元圣殿前,建有宽阔的露台,是祭祀周公举行乐舞的地方。从西周时期的鲁国太庙开始,这里已延续3000年,成为东方祭祀周公姬旦的神圣殿堂,也是儒家学说诞生与传承的文化摇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元圣殿内正中枋檀上,高悬“明德勤施”雕龙金字巨匾,左、右两旁抱柱悬挂巨幅木雕金字对联,均为清乾隆皇帝御书。金色雕花神龛中的周公头戴十二旒帝王冕冠,手持圭板,面容肃穆,体现“元圣”威仪。大殿东侧供奉的是周公长子伯禽塑像,头戴九旒诸侯冕冠,手持玉圭,姿态恭谨。大殿西侧供奉的是周公家仆金人,双手交叠胸前,垂眉缄口,提醒君臣“言多必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周公庙的现存建筑至元圣殿为止,院落的尽头是杂乱的树木和荒草,殿前东西两庑尚在修缮之中,意犹未尽的我绕着元圣殿转了一圈,四周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芜景象,与历史上的“前殿后寝”规制相比,寝殿已了无踪影,部分基址或残垣可能掩埋在荒草中。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后院的古树在阳光的映照下显露出勃勃生机。周公去世约500年,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孔子诞生在了鲁国这片文化沃土,孔子自幼便对周公的事迹和思想耳濡目染,他推崇周公,赞叹“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周公成为他心中的偶像和精神寄托,老年时还期待与周公神会。“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周公庙作为周公思想的传承之地,也在无形中为儒家学说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逐渐形成了儒家学说的雏形。可以说,没有周公的思想奠基,就没有后来儒家学说的诞生。周公虽被儒家尊为“元圣”,但后世对其祭祀远不如孔子隆重,庙宇荒芜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文化记忆的断层。只有这参天的古树之下掩映着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