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行之六:朝拜布达拉宫,邂逅圣城风华

清心寡欲(荣焱)

<p class="ql-block">  进藏第六天清晨,一上车便发现导游换成了藏族小伙扎西次仁。他以一首悠扬的《拉萨祝福你》开场,随后介绍当日行程,将前往扎基寺、布达拉宫、大昭寺与八廓街。特别提醒时,扎西直言:“别在八廓街等处随意购物,很多商品从浙江义乌批发,成本低廉却高价售卖,5元进,50元、500元的卖,还易引发矛盾。”这番坦诚让我顿生好感,相较前几日的北京导游,这位藏族小伙显得格外实在。</p> <p class="ql-block">  第一站:扎基寺——西藏唯一的财神庙。</p><p class="ql-block"> 扎基寺,位于拉萨市北郊的扎基路上,是雪域高原上独一无二的财神庙,虽规模不大,却常年香火旺盛,承载着无数信徒的虔诚与希望,吸引着远近的行商和施主前来朝拜,祈求财源滚滚、福星高照。因当日是星期三,在藏族文化中,星期三(藏历水曜日)具有特殊的宗教和社会意义,被视为朝拜扎基拉姆(藏地财神)的重要日子。信徒们会在这天携带白酒、哈达等供品前往寺庙(如扎基寺),祈求财富与事业兴旺。这一传统源于扎基拉姆作为汉地传入的财神信仰,后融入藏文化成为家喻户晓的守护神。</p><p class="ql-block"> 我们九点出发,不到半小时来到寺庙前,朝圣的人们早已排上几公里的队伍。我们来得比较晚,站在了庙外里弄里。队伍还在不断加长,一眼看不到尾,还不断有人插队(插队基本都是外来游客)。不时有藏族老阿妈手持转经筒在我们身边而过,围着寺庙转圈念经。警察、保安在维持着秩序,商店在兜售供品。</p><p class="ql-block"> 大约排了一小时队伍后,导游带我们团队进入寺庙,轻声细语的讲解了供奉的各位神仙。</p><p class="ql-block"> 扎基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寺庙色拉寺的分寺,也是一座可以免费参观的寺庙。在藏语中,“扎巴”是僧人、和尚的意思,“基”是数字“4”的藏文变音,扎基寺即“有4个僧人的寺庙”,这是因为最初的扎基寺只有色拉寺派来的4位僧人管理。</p><p class="ql-block"> 扎基寺的“财神爷”在藏语里被称作“扎基拉姆”。据说,这是拉萨城的护法神“吉祥天母”的世间化身,本在汉地,后随一位赴汉地的色拉寺大师来到拉萨(也有说是随文成公主进藏的),后被供奉在扎基寺。</p> <p class="ql-block">  因上午预约进布达拉宫是11:00。布达拉宫的管理非常严格,非预约时间,概不接待。来到拉萨,如果错过布达拉宫,那将是终身遗憾。我们得抓紧时间,马不停蹄的赶往布达拉宫。经过四道安检、两次身份验证,才进得去一睹其的高端、奢华。</p><p class="ql-block"> 对于布达拉宫,我事先在网上做了点功课:<span style="font-size:18px;">布达拉宫,这座矗立于拉萨市玛布日山上的宏伟宫殿,是西藏的心脏,也是无数旅人心中的圣地。</span>建于公元631年,初名红山宫,由吐蕃 第三十三代藏王松赞干布<span style="font-size:18px;">为迎娶文成公主而主持兴建,象征着爱情与和平的辉煌</span>。后随着吐蕃王国解体,其因天灾人祸而遭严重破坏。1645年,五世达赖喇嘛为巩固政教合一的甘丹颇章地方政权,重建布达拉宫,往后不断扩建逐至形成现之规模。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第一批全国文保单位、世界十大最美历史遗迹,是中国十大遗址、十大壮观古建筑、十大著名佛门圣地。按佛教坛城布局设计建造,占地总面积36万余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3万余平方米,主楼高117米,共13层,是集宫殿、灵塔殿、佛殿、行政办公机构、僧官学校、僧舍等诸多功能共计1267间房舍的大型宫堡式建筑群。</p><p class="ql-block"> 布达拉宫是历世达赖喇嘛的冬宫,也是西藏地方统治者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从五世达赖喇嘛起,重大的宗教、政治仪式均在此举行,同时又是供奉历世达赖喇嘛灵塔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建筑主体工程有白宫和红宫两大系统,白宫是历代达赖喇嘛施政和生活起居之所,红宫是宗教活动场所和历代达赖喇嘛的灵塔供奉之地,白宫围绕红宫的建筑形制,体现了旧西藏政教合一的社会体制。</p><p class="ql-block"> 白宫与红宫,一白一红,如同藏族人民纯洁的信仰与热情的生活,相互映衬,构成了布达拉宫独特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  参观之前,导游告诫我们: “佛光照人,人不照佛。宫内严禁拍照,请管好自己的手机、相机。”</p><p class="ql-block"> 布达拉宫收藏和保存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文物。有2500余平方米的壁画、近千座佛塔、上万座塑像、上万幅唐卡;有8座金质灵塔,5座的立体坛城等等。一座坛城价值超过一座上海城。</p> <p class="ql-block">  我们只能随手拍点外景。</p><p class="ql-block"><b>羌仓</b></p><p class="ql-block"> 公元17世纪下半世纪重建布达拉宫时,向宫内各殿堂的护法神敬献神饮所建。后逐步演变成酒馆,建筑面积1490平方米。现辟为游客休息点,并通过复原青稞酒制作作坊,展示西藏独具特色的酿酒过程。</p> <p class="ql-block"><b>笾玛草制成的墙体</b></p><p class="ql-block"> 笾玛草经特殊处理后质地轻盈, <span style="font-size:18px;">减轻高层建筑负荷‌,</span>用于墙体顶部,可显著降低建筑整体重量,尤其适合藏式高层建筑,避免结构承压过大。同时,笾玛草自带毒性,能有效驱虫,延长墙体寿命,是一种环保的传统防虫防腐材料。</p> <p class="ql-block"><b>布达拉宫远望药王山</b>。</p> <p class="ql-block"><b>造币厂 </b>(看不到建筑整体,只看到这个小牌子介绍。)</p><p class="ql-block"> 造币厂位于布达拉宫雪城东北角,为庭院式二层建筑。底层两间紧邻的房屋,内间设置铸币机,外间为动力车间。上层几间房屋,用于人员居住和存放原料和成品等物。现存建筑已经维修,整体结构和风貌保存依旧,当年所用造币机器保存基本完好。西藏称之为宝藏局,主要职责是承担供料、监造、储存、发行,并在其院内设雪造币厂,先后在藏铸造了两面印有藏汉文的乾隆宝藏、嘉庆宝藏、道光宝藏、宣统宝藏等钱币。</p> <p class="ql-block">  这是用牛奶经过处理后泼上去,形成白宫的外墙面。</p> <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外的拉萨城一角。</p> <p class="ql-block">坐在台阶上休息的喇嘛。</p> <p class="ql-block">外国游客参观布达拉宫。</p> <p class="ql-block">游人如织</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这次在布达拉宫只是走马观花的看看布宫的冰山一角,印象不深刻,回来再通过网络温习一下功课,以加深记忆。</p><p class="ql-block"> 参观完布达拉宫,我们来到药王山观景台。药王山,与布达拉宫隔空相望,这里是扑捉布达拉宫圣殿的绝佳宝地,游客们纷纷来这里,手持50元人民币打卡留念。</p> <p class="ql-block">  因大昭寺是收费参观的,“以寺养寺”,没有任何优惠政策,因此旅行社不安排我们进去参观。旅行社只安排了大昭寺广场,我们一致强烈要求进大昭寺参观,费用自理。藏族导游小哥扎西次仁免费为我们讲解。</p><p class="ql-block"> 大昭寺广场,是无数朝圣者朝拜的终点,他们跨越干山万水,以三步一叩的虔诚,用身体丈量着对这片圣地的渴望。每天,无数信徒在这里磕长头叩拜,他们的虔诚与广场上的高原紫外线一样强烈。唐蕃会盟碑静静地矗立,见证了唐朝与吐蕃王朝的和好,碑文朴实无华,却承载着世代友好的重任。广场上的寺庙便是藏传佛教中心一寺庙——大昭寺。</p><p class="ql-block"> 大昭寺始建于七世纪吐蕃王朝的鼎盛时期,建造的目的据传说是为了供奉一尊由<span style="font-size:18px;">吐蕃王松赞干布迎娶的尼泊尔尺尊公主从加德满都带来的</span> 明久多吉佛像,即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大昭寺<span style="font-size:18px;">由山羊驮土而建,</span>共修建了三年有余,因藏语中称“山羊”为“惹”,称“土”为“萨”,为了纪念白山羊的功绩,佛殿最初名为“惹萨”,这就是后来的“拉萨”名字的由来了,也因此才有“先有大昭寺,再有拉萨城”的说法。</p><p class="ql-block"> 关于大昭寺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的传说,涉及的人物有:金诚公主、文成公主、尼泊尔尺尊公主。有兴趣可以在网上搜索。</p> <p class="ql-block">唐蕃会盟碑</p> <p class="ql-block">  环大昭寺内中心的释迦牟尼佛殿一圈称为“囊廓”。导游小哥带领我们绕“囊廓”转经道一圈后,进入正殿,轻声细语的讲解,一行人双手合十虔诚的听讲,并在每尊佛像前布施供养。</p><p class="ql-block"> 环大昭寺外墙一圈称为“八廓”,大昭寺外辐射出的街道叫“八廓街”即八角街。</p> <p class="ql-block">  本次旅行社安排的行程全部结束。大家兴致很高,晚餐后不忘出来散散步、消消食,在酒店前广场打个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