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死亡

李青帝

<p class="ql-block">一提起死,人们大都讳莫如深,尤其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死亡如同灾难,让人恐惧。中国讳死文化由来已久,就是死了也不能说死,于是古人连死都划出了等级: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殁。此外民间还有殇,天折,逝世、谢世、去世,寿终,正寝,牺牲,陨,殉……。但是叫得天花乱坠也不过一个死字。儒家文化强调 “未知生,焉知死?”,佛家轮回观,基督教二世观,都让死亡变得扑朔迷离。死亡究竟是什么?从古至今,科学没有停止探究的脚步,也终是无解,却人人都要死,因为无解,更让人感到神秘和恐惧,加上我们空白的死亡教育,简直就是谈死色变。</p><p class="ql-block">在古老的佛教中,流传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妇人孩子死了,她悲痛欲绝地找到佛陀,苦苦哀求佛陀复活她的孩子,佛陀说他可以复活,条件是她需要到城里找一户人家要一粒芥菜籽,这家人必须是从未有人去世过。妇人像抓住救命稻草,抱起孩子立刻动身城中,她敲开了第一户人家的门,走出来一个男人,她向这个男人讨要芥菜籽,并问男人家中是否曾有人过世,男人十分悲伤告诉她,父母半年前去世了。她又来到第二户人家,一个身穿孝服的女人走出来。她又走进第三户人家,老奶奶告诉她,她已经送走了丈夫和儿子。她挨家挨户询问,从城东到城西,每户人家都曾经有人去世,她还遇到了刚刚有人去世的人家举办葬礼。她敲开了无数人家的大门,都没有讨到佛陀所要的那粒芥菜籽。夜幕降临,妇人精疲力尽地回到佛陀面前。佛陀温和地问她:“找到芥籽了吗?"她缓缓摇头,然后回答说:"我看到了无数个像我一样经历过失去至亲的人,他们教会了我如何面对死亡。“佛陀慈悲地点点头:“世间万物,有生必有死,这是自然规律,无论老与幼,智者或愚夫,人人皆有一死。” 她开始明白,佛陀让她寻找芥籽,不仅是要她认识到死亡的普遍性,更是要她在这个过程中找到生命的真谛。真正的智慧不在于逃避死亡,而在于如何面对它,接受它。佛陀看着这位已经领悟的母亲说道:"生命如江河,川流不息。一滴水的消失并不会让江河停止流动。同样,一个生命的逝去也不应该让我们停止前行。重要的不是哀叹失去,而是珍惜当下,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妇人终于放下执念,埋葬了自己的孩子。</p><p class="ql-block">如出一辙,只是角色互换,九十五岁高龄的婆婆,一次意外骨折,术后变成了植物人。婆婆插管的人生历经七个月后,已经变成了一具骨架,除了瘦骨淋漓的前胸微微地一起一伏,其他几乎没有能动的地方,可她依然顽强地活着。上面一根鼻饲管,下面一根尿管,翻一下身,整个骨架板子一样翻起,传说中的僵尸大概就是这样,初见让人毛骨悚然,可一息尚存,她就是活人。自己照顾已经不现实,不得已放入养老机构,可先生日日探望,终难放下,六个月时他已熬得不成样子,每每心疼,却无能为力,走出来一定得靠自己的,世人皆苦,唯有自渡。面对生老病死,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心态,生活将受到巨大影响甚至严重损害身心健康。</p><p class="ql-block">几年前母亲病重,外甥女珊送了一本书《西》,当时没有读完,母亲去世,从此束之高阁,近日又翻出来,认认真真再读,一些细节更加清晰。这里对死亡做了最详尽的阐述,这是我能读到的唯一一本关于死亡和临终关怀的书。如果有人告诉你,死亡过程并不痛苦,大多数人感受到的是舒服和快乐,你会相信吗?《西》告诉我们,死亡是怎样的一个过程。现在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探讨死亡和意识的本质,与《西》中的观点也存在一定的契合点。所以这本书的面世,在全球引发轰动,它已经被译成三十多种语言,畅销五十多个国家,这也曾让作者始料不及。我希望每个人都读一读,不能参透生死,也能放下执着。</p><p class="ql-block">《西》佛理性很强,却并不妨碍我们普通人从中获得启发,甚至读起来也并不那么沉重,他总是把他听来的或亲身经历的一些故事娓娓道来,既好奇又有趣,时刻吸引你读下去。</p><p class="ql-block">“当我们不知道如何给予面临死亡的人尊严和希望,如何给予他们帮助时,把人送上月球的科技又有什么真实意义呢?” “我们真的够资格成为文明人吗?”临终关怀多么重要啊,作者用了很大的篇幅去阐述,并针对某些临终者给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当亲人面临死亡时,应该怎样去安慰去关爱,让死亡变得平静安宁,这里都有答案。我们每个人都终将面临死亡,所以《西》无论如何得读一读。</p><p class="ql-block">《西》即《西藏生死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