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东兴市地处中国大陆海岸线最西南端,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防城港市西部,三面环海,东南濒临北部湾,西南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海陆相连,与越南芒街仅一河之隔。拥有长达52公里的海岸线和 39.064公里的陆地边境线,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p> <p class="ql-block">东兴市,因兴起于北仑河东岸而得名。古为百越之地,境域县级建制始于梁大同元年(535年)黄州宁海郡安平县。1996年4月29日,设立东兴市(县级)。</p> <p class="ql-block">东兴是广西及中国大西南通往东南亚最便捷的口岸城市,广西著名侨乡之一。境内有防东高速公路、防东一级公路、中越北仑河大桥,是中国西南省市与边境沿海地区的重要节点,出海出边的咽喉重地。由于通海路、水路、陆路,东兴在历史上曾长期作为中国通往东南亚的重要商埠。</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东兴国门景区 </b><span style="font-size:20px;">与越南芒街市隔河相望,是一个集历史文化、自然风光、跨国游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是中国和越南游客的重要集散地。主要景点有:东兴口岸、大清国五号界碑、胡志明亭、中越友谊大桥、中越人民友谊公园、观音寺、陈济棠公馆等。 </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北仑河 </b>是中国和越南边境东段上的一条界河。该河发源于中国广西防城境内的十万大山中,向东南在中国东兴市和越南芒街之间流入北部湾,全长109公里,其中下游60公里构成中国和越南之间的边界线。</p><p class="ql-block">站在北仑河口的界碑前,你可以一脚跨两国,感受中越边境的独特魅力。此外,这里的自然景观也十分壮观,河流蜿蜒曲折,绿树成荫,为游客提供了一个宁静而舒适的休闲场所。</p> <p class="ql-block">中越两国界河北仑河,河对面就是越南。</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清国5号界碑</b>:位于东兴口岸旁的北仑河大桥下,是东兴国门景区内的著名打卡点。此碑高1.7米,宽不过0.7米,厚0.4米。是光绪十六年二月(即1890年4月14日)钦州知州李受彤所立。根据史料上记载,1885年6月9日,清政府与法国于天津签订了《中法越南条约》,条约中承认法国对越南的殖民占领,中法双方派员堪界。</p><p class="ql-block">此处界碑为界河双立界碑,以北仑河主航道中心线为国界,双方各退相同的距离在本国河岸上立界碑。随着2001年1369号界碑的设立,大清国界碑已经失去了界碑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东兴口岸 </b>其对应口岸是越南芒街口岸。东兴口岸是我国1958年建立的国家一类口岸,过去曾是我国援越物资的输出通道,1978年关闭,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重新开放。</p> <p class="ql-block">东兴口岸处于北仑河与越南哥龙河交汇处,相距越南芒街口岸仅100米,是中国唯一与越南海陆相连的国家一类口岸。中越大桥中间的一道红线是中越分界线,人们出境便在此“跨一步而出国”。</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北仑河大桥 </b>又称中越友谊大桥:此桥是连接中越两国人民友谊的纽带,记载着中越两国的历史沧桑。1958年5月25日,“北仑河友谊大桥”竣工通车,大桥全长111米,5孔,每孔跨22.2米,桥墩用花岗岩石砌成,桥面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宽净空7米,行人道1.5米。1960年秋,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视察东兴(当时东兴县属广东省辖)时,把桥名改为“中越友谊大桥”,并亲笔书写桥名刻制在桥头牌楼横额上。</p> <p class="ql-block">1978年2月17日,中方正式宣布对越进行自卫还击。2月20日下午6时许、8月19日凌晨,越方两次用烈性炸药炸断“中越友谊大桥”。</p><p class="ql-block">1992年,中越两国恢复关系正常化。经协商,决定在断桥原址上按原规格重建大桥。1994年4月17日,由中方出资修复的大桥建成通车,被命名为“北仑河大桥”。</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国门老街</b>,位于口岸附近,是东兴城区最古老的街区。它静默地见证了东兴的百年沧桑与变迁,其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共同铸就了这片独特的旅游胜地。</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侨批馆</b> 是展示华侨历史与文化的重要场所,侨批俗称“番批”、“银信”,原是抗战时期海外侨胞通过民间渠道,向国内寄送家书及汇款的递送场所。馆内陈列厅摆放着各类珍贵侨批、当时送批用的竹篮、批袋、水壶、书刊等文物,以及海外侨胞秘密汇入广西抗日资金的侨批文件。</p> <p class="ql-block">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来自中国香港、越南、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地的侨批被日军掐断,令潮汕等地依赖侨资度日的侨眷一时无法度生,逾百万侨眷濒临绝境,幸而潮汕人开通了“东兴汇路”。东兴汇路开通后,海外爱国侨胞捐献和援助的抗战物资及商品,不断从越南运进东兴镇,支援中国抗战。</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京族风情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胡志明亭 </b>位于东兴口岸旁,1960年2月19日下午,七十高龄的越南劳动党主席胡志明一行二十多人,从越南芒街来到东兴友谊桥头,曾在此处小憩。然后就地买了几包糖果前往桥头的幼儿园慰问中国的小朋友。胡志明主席是唯一到过东兴的外国最高领导人。为纪念胡志明的东兴之行,缅怀他对发展中越友谊所做的贡献,东兴人民特在此处建亭以纪念之。</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战争遗迹</b></p><p class="ql-block">1975年越南在中国支援下取得抗法抗美战争胜利实现统一后,越南黎笋集团在苏联支持下推行地区霸权主义,频繁侵犯中国边境安全,炮轰我城镇村寨,打死打伤我边民,迫使中国采取自卫行动。这是当时越南炮轰东兴市时留下的残垣断壁。</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东兴界碑1368(1)</b>是中越边界线上一块界河双立界碑的编号,表示该界碑位于中方一侧,其对应的越南一侧界碑编号为1368(2)。这一编号体系源于2001年中越陆地边界勘界时的新界碑设立规则。</p> <p class="ql-block">1368号界碑是游客探访国门景区的必经之地。它所在的码头风云界碑广场,对面是“中越对歌台”,这里被誉为“一眼望两国”的绝佳观景点。游客们可以在这里尽情领略中越两国的风光和文化风情。</p> <p class="ql-block">在1368(1)界碑可看到北仑河那边雾中的越南芒街文昌塔。</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田汉咏《北仑河》</b></p><p class="ql-block">1962年春天,著名剧作家、诗人田汉来到东兴北仑河,创作了这首《北仑河》诗。</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灵醒柱</b></p><p class="ql-block">是中越界河北仑河我方河堤的栏杆。为了保证中越两国界碑的通视,东兴市对建成的河堤栏杆适当降低并美化,称之为“灵醒柱”,体现了中国识大体顾大局的和平共进精神。</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越人民友谊公园 </b>建于1958年,纪念中越两国人民共同抗击法国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英勇斗争。公园内山包错落有致,曲径通幽,林木遮天蔽日,郁郁葱葱。公园内还有中越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和中国共产党防城县第一个支部——东兴支部的纪念碑。</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中越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座高耸的纪念碑立于中越人民友谊公园中央小山上。1958年,经东兴县人民委员会与越南海宁省政府商定,为在1954年的援越解放斗争中牺牲的中国军人立这座纪念碑。中越人民友谊公园,正是为纪念这份用鲜血铸成的战斗友谊而修建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纪念碑正背面分别用中越文字题写“光荣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碑座正背面也分别用中越文字镌刻着在抗法援越战争中牺牲的中国英烈名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9年4月5日,5000多名中越军民参加了纪念碑的落碑典礼,并在四周种上了松树、柏树和相思树。与此同时,越南也在芒街市建立了“越中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与中国纪念碑遥相呼应,共同见证中越两国的深厚情谊。公园南侧小山上有东兴烈士陵园,有9座烈士墓埋葬着14位革命烈士。</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战壕</b></p><p class="ql-block">位于公园内的中越边境上的战壕沟,当年的痕迹清晰可见,不禁回忆起那段时光…</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东兴支部纪念碑</b></p><p class="ql-block">在中越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的一侧,立着中国共产党防城县第一支部——东兴支部纪念碑。东兴支部是防城县第一个党支部,成立于1927年。。</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越边防部队友谊林</b>,林中有一座两只大大的手掌紧紧地握在一起的雕塑,画有五星红旗和越南的金星红旗的标识牌竖立在友谊林旁,诉说着两国的深厚友谊。</p> <p class="ql-block">公园内有1960年越南胡志明主席赠送的树种栽植的两棵友谊树。</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田汉《登中越友谊公园》诗</b></p><p class="ql-block">1962年6月著名诗人田汉登中越友谊公园创作的诗。</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郡望湖</b></p><p class="ql-block">东兴市中越人民友谊公园里的湖叫做郡望湖。郡望湖是公园内的一个重要景点,湖面面积达26亩,湖面上建有拱桥、九曲桥和湖心亭等建筑,湖边环境优美,极富南国气息。</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文昌塔</b> 位于中越人民友谊公园内,为七层叠檐塔,全塔集中国亭台楼阁建筑艺术于一身,画栋雕梁,碧瓦丹柱,翘角飞檐。其造型从底层向上延伸收缩,塔顶是葫芦型构造。塔内有阶梯盘旋而上,四周悬铜铃,清风徐起,铃声悦耳。是中越界河边上的第一大文昌塔。</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北仑河出海口</b> 在东兴市竹山村的小山坡上,也是北仑河的入海口,不仅是中国大陆海岸线的终点,也是219国道的终点,因此被称为“中华之端”。这里有许多标志性景点,包括“大清国一号界碑”,附近还有“零公里纪念坛”、“零点坐标”等标识,以及“山海相连”地标广场雕塑和向海廊桥。</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广西沿边公路起点零公里纪念坛</b></p><p class="ql-block">位于北仑河入海口,占地550平方米,设计新颖,造型美观,是沿边公路的标志性工程之一。</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19国道的零起点标志</b>。它从东兴市竹山村这处开始,途径广西云南西藏新疆,止于新疆喀纳斯,全长10065公里。</p> <p class="ql-block">竹山村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最西南端,北仑河入海口处,与越南芒街隔江相望。同时,竹山村也是广西沿边公路的起始端。</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清国一号界碑</b> 位于东兴竹山村北仑河出海口小山坡上的石碑,碑高1.7米,宽0.7米,厚0.4米,用沿海所产的海蚀岩凿成。</p><p class="ql-block">该界碑正面书“大清国钦州界·知州李受彤书·光绪十六年二月立”。</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山海相连地标广场</b></p><p class="ql-block">位于东兴母亲河北仑河的出海口处,这里既是中国22000公里大陆边境线(东兴市竹山一辽宁丹东)的起点,又是18000公里中国海岸线(丹东一竹山)的终点,两点重叠。</p><p class="ql-block">广场以35米高的标志性雕塑为主体,从色调上看这座地标,红色代表绿地,蓝色代表海洋,海陆交汇之地,就在东兴市的竹山村。</p> <p class="ql-block">在山海相连广场右侧是五七堤,左侧有一条向海廊桥 ,看到的景色即是北仑河入海口。</p> <p class="ql-block">山海相连地标广场边上的栈桥</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东兴陈公馆 </b>即陈济棠故居,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东兴市永金街5号。是20世纪20年代陈济棠在回乡时兴建的豪宅。故居占地面积达8680平方米,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绿化面积达3000平方米;以两层法式花园洋房为主而构建成庭院;主体建筑分主楼和副楼,两楼中间用弧形的天桥连接。庭院内现存西炮楼、北炮楼、南门等,还有金花茶和百年古树。</p> <p class="ql-block">陈济棠(1890年2月12日—1954年11月3日),字伯南,广东防城人(今属广西防城港东兴)。中国国民党军高级将领,粤系军阀代表人物。曾长时间主政广东,保持广东半独立局面达八年之久,在经济、文化、教育和市政建设方面颇多建树,有“南天王”之称。</p> <p class="ql-block">谢谢观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