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泸州知青群成立14周年随笔

跑车阿姨(请勿送花)

泸州知青一群老兵哥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长期当兵在外,和知青朋友们联系不多,今天参加本次活动,群主热情洋溢的贺词,妙语连珠的节目主持,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使我深受感动和鼓舞,可以说是心潮澎湃,仿佛又重回当年之感。感谢群主及管委会的朋友们,是你们搭起了我们相互沟通平台,给我们带来无限的快乐,谢谢。</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群主说知青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我很赞同。事隔了几十年了,我们重新的界定一下知青的地位和作用,无疑对丰富我们的晚年生活有着莫大的帮助。我以为,是不是应当这样看:</p><p class="ql-block">  第一,他们是为国分忧,为社会解难的精忠报国者。当时国家贫穷,无法安排他们就业。他们义无反顾,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奔赴农村,极大地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二,他们是乡村文化的播种机。他们作为知识分子,到农村后积极组织宣传队,办夜校,教农民读书写字,为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立下了汗马功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三,他们是沟通城市与乡村的纽带与桥梁。在物资紧缺的年代,他们积极出主意想办法,积极为乡亲们买化肥,买种子,买各种农用机械,传递各种需求信息,拓展了农民的视野。</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第四,他们是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吃苦,可塑性极强的一代精英。他们开始不会干农活,遭个别乡亲白眼,他们忍受了。住着简陋的茅屋,吃着粗茶淡饭,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他们忍受了。好不容易回一趟城市看望父母,结果交通不便,只能忍受着痛苦徒步往返。艰苦的磨难,培养了他们坚韧不拔的性格,成为可塑性极强的一代精英。所以待他们回城以后,无论在什么岗位上他们都会发光发热,成为社会所仰慕的人。现在国家领导人,各级领导干部,企业家,医生,人民教师等许多杰出人才,都来自于当年的知青。</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哇,特殊的年代, 造就了特殊的群体。他们的丰功伟绩将永远载入共和国史册。</p><p class="ql-block">  伟大的知青万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上文纯属有感而发,未经仔细推敲,如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