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来客:红雁池的疣鼻天鹅

大漠孤影

<p class="ql-block">  新疆红雁池水库的冬季,湖面凝结成巨大的蓝宝石。当西伯利亚的寒风掠过雪山,一群特殊的客人却在此停留——疣鼻天鹅,这些体长近一米的白色精灵,正以优雅的姿态划破冰面的寂静。它们脖颈弯曲如新月,橙红色的喙端点缀着黑色疣突,在银装素裹的背景下,宛如流动的雪雕。</p> <p class="ql-block">  不同于多数候鸟南归的轨迹,这些疣鼻天鹅选择成为“冬季留守者”。红雁池水库的浅滩未完全冰封,为它们提供了天然觅食场,水草根茎与软体动物构成生存口粮。然而生存并非易事:在新疆零下20—30℃的低温中,它们需频繁拍打翅膀保持体温,脚掌在冰面踏出细碎裂痕,每一次低头觅食都伴随着对严寒的抗衡。</p> <p class="ql-block">  当地的水库管理员也担起了义务护鸟员,每日巡视时,总会在固定点位投放玉米粒。这些“加餐”并非施舍,而是对自然生存法则的温柔补充——既避免天鹅因食物短缺伤亡,又不干预其野生习性。冰面上,偶尔有摄影爱好者屏息按下快门,镜头里天鹅扬起脖颈,水珠在阳光下折射成碎钻,人与鸟的距离,恰如雪花与湖面的触碰,轻柔而默契,都不愿破坏这上天赐予的静美。</p> <p class="ql-block">  当三月的阳光开始融化冰棱,疣鼻天鹅会突然集体振翅,在湖面划出长长的水痕。那是它们在为北上的迁徙热身——这些滞留者终将重返贝加尔湖的故乡,但红雁池的冬天,早已成为它们生命年轮里的特殊驿站。雪落时的相守,冰融时的告别,构成了荒野中最动人的生态诗篇:自然以严寒为笺,天鹅以羽翅为笔,共同书写着生命对家园的眷恋与敬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