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美篇昵称:司建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美 篇 号:58003618</span></p> <p class="ql-block"> 巳蛇年3月10日,上午在镇远县逛了逛便赶到有600多年历史的下司古镇,品尝地方美食后,便在古镇慢游。下司古镇因明清两代属平定长官司的分司治所,且地处平定下游,水陆纵横,交通四通八达而得名。这里山清水秀,素有“人文下司、天造山水”的美誉,被誉为“小上海”,是“清水江的明珠”。 下司古镇街头巷尾,古韵建筑诉说着岁月故事。青石板路蜿蜒盘旋,承载着历史的厚重脚步。</p> <p class="ql-block"> 下司古镇以商埠历史、多元文化交融和山水风光为核心吸引力,兼具历史厚重感与生活烟火气,是黔东南地区重要的文化旅游目的地。我们来下司古镇,就是奔着这股文化气息而来,就是要感受一下这里的历史文化底蕴,更多的是从感观上了解少数民族特色生活。</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风雨桥</b>,贵州“特产”,下司的风雨桥,无论是长、宽、高、低,还是跨度,还有廊柱,都是我来到贵州看到最“牛”的。第一次在镇远初见风雨桥,觉得了不得,到下司古镇再次见识了风雨桥,感觉不得了。水面上看是桥,地面上看是廊,廊下看是精品艺术,空中看是艺术精品。相传这是谈情说爱之地,而我们只是匆匆过客,但是,感觉生活在这里真好。</p> <p class="ql-block"> 下司因水而起,古镇的“<b style="color:rgb(237, 35, 8);">码头</b>”,应该说是古镇的“灵魂”,古镇的兴起与水运有关联,而水运的落脚点依靠码头。在下司古镇,有“大码头”与“小码头”之分:是清代水运繁华的见证,大码头99级石阶寓意长寿,小码头为官运码头,体现“河小船多”的昔日盛况。进出古镇的货物、官宦、商贾与平民,都从这里到岸、离岸,可见当初码头的繁荣。</p> <p class="ql-block"> 上岸后穿过这个牌楼,就进入古镇了。进出古镇的货物,大多由骡马队驼运,因此,古镇还留下《赶马调》:“头骡打扮玻璃镜,千珠穿满弓笼头,一朵红缨遮吃口,脑门心上扎绣球。”在这个马帮前,本想学一下赶马的,无奈怎么模仿都不像,还把众人逗乐了,只能随拍一张,以示纪念。</p> <p class="ql-block"> 古镇上木质的建筑,虽然看不出来600多年的历史,但足以让古镇感觉历史悠久。当路过一户临街住户门前,鲜红的对联表达了此户人家的生活热情,透过半开的门,可以看到正堂上的照片与墙面上工整的字迹,说明此户人家还是很讲究的,从尘封的印迹看,时不时会有香火供奉先人。</p> <p class="ql-block"> 这可不是装饰哟,这是下司古镇人的日常生活,春菜生长速度快,有的还有季节性,像野生小蒜,过了这个季节,需要再等一年。镇上人家为了储存各种菜品,除了腌制,还有用晒干、蒸馏等方法做成各种干菜,把季节性的新鲜蔬菜做成各式各样、耐储存的佳肴。</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土砖土瓦马头墙,司北司南省道长”</b>,这个融合徽派与民族风格的“<b>禹王宫</b>”,虽然墙面斑驳陆离,却是印证它的历史悠久。这里的每一个建筑,都承载着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单从外观形态上看,足以让人眼花缭乱。</p> <p class="ql-block"> 下司因商而兴。千帆过尽、摇橹声声,载来小镇百年兴盛;马蹄阵阵、驼铃叮当,书写下司千古传说。走进下司,徽派建筑高高的马头墙斑驳,会馆依旧彰显着它不凡的气度,那因商业而盛极一时,长达百年的黄金时代迎面从历史中走来。好一幅盛世繁华的下司图景,好一个风光无两的“小上海”。 </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下司彩塔耸云霄,八角飞檐气势豪”</b>。这个标志性建筑在古镇算是数一数二的了,这就是下司古寨塔,它不仅是当地的历史遗迹,也是侗族文化的象征,它见证了下司古镇的变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 艳阳高照,街道两旁鳞次栉比的茶坊、酒肆、 脚店、肉铺前市招旗帜随风飘摆,绫罗绸缎、珠宝香料、看相算命等买卖吆喝声此起彼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 暮色四合,浩浩荡荡顺江而上的船帮陆续而来,成百上千的商船停泊江上,船上灯火通明,倒映江里,灿若繁星。</p> <p class="ql-block"> 青色的石板路蜿蜒向前延伸,百年前的老屋, 被烟尘熏黄的板壁,雨水侵蚀的石板,无不讲述着下司近千年来因河道疏浚而兴盛的过往,无不展示着清水江流域皇木进京、民木贸易而带来的经济文化的异军突起,无不再现着此地因开辟下司场而得到的百年繁华。</p> <p class="ql-block"> 下司古镇的<b style="color:rgb(237, 35, 8);">阳明书院</b>,是一座为纪念明代思想家王阳明而建的徽派建筑风格书院,始建于明代中后期,后人在其弟子孙应鳌讲学旧址上重建,现为展示阳明心学文化的重要场所。书院最初由私塾改建,现为纪念性文化空间,通过七个展陈空间(如“本悟”“大悟”等)系统展示王阳明的生平与思想体系。</p> <p class="ql-block"> 在下司古镇,同时存在“<b style="color:rgb(237, 35, 8);">女子书院</b>”,说明下司人非常注重女性教育,反映了古镇在文化教育方面的多样性和包容性。阳明书院作为纪念王阳明及其学说的场所,体现了古镇对文化的重视和传承;而女子书院则展示了古镇在女性教育方面的进步和包容。尽管两者在功能和性质上有所不同,但都为下司古镇的文化和教育发展做出了贡献。</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惜字塔</b>,象征着对文字的敬畏及对文化的敬重。这座塔位于阳明书院旁边,是古人“敬天惜字”习俗的生动体现。古人认为,不要的手稿不能随意丢弃,而是要放到惜字塔里进行焚烧,以示对文字和先贤的尊重。惜字塔因此成为了古人对文字敬畏之情的象征。惜字塔下有许多石桌石櫈,我们嬉皮笑脸的坐下来作上课样,算是一种回味吧。</p> <p class="ql-block"> 一年四季,晴雨交融,世代相传的下司,清晨便开始忙碌,深巷中间或传来下司犬的声声鸣吠,小贩的叫卖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古镇渐渐从梦中醒来,商人们将门板卸下,在柜台摆上布匹油盐,务农的人们早已开始了辛勤的耕耘,这就是下司古镇如画般的美丽风景。</p> <p class="ql-block"> 在下司,我们感受到古镇“<b style="color:rgb(237, 35, 8);">因水而起、因商而兴、因人而彰</b>”的历史,感受到清江水流淌的韵味,感受到下司人生活的多彩,更感受到古镇的历史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2025.05.08</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江苏·沭阳</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