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案例:昨天下午当我把买的小梳子送给朋友的时候,他看到后惊讶的说了一句:“塑料的啊”,我诺诺的回复了一句“是塑料的”。那一刻我觉得我像个犯错的孩子僵在了原地。我的内心的声音有被嫌弃,被指责、被瞧不起,很痛苦。</p><p class="ql-block">回家用小物件儿深深的感受了一下。当时的自己。当把内在的声音表达出来之后,也想到了小时候我妈常说的一句话“人得靠自己,别让别人瞧不起”,还有就是我妈常说我大姑瞧不起我家,我爸爸的一个同学也瞧不起我们家,还有那个谁也瞧不起我们家……好像瞧不起的这三个字经常在我小时候的家庭环境中出现。可是我妈没有说过‘看不起我’,却被我深深的内化在了我的内心世界里。所以我会觉得那些优秀的人或者厉害的人,他们的一个不友好的眼神,一个不礼貌的动作就会触动我的“瞧不起”,让我的内在痛苦难过。</p><p class="ql-block">所以一个家长如何讲话,会不会讲话,对一个生命的影响是如此之重。孩子们是环境的产物,环境就包括语言的熏陶。也许我们没有对他评价过什么,但对别人的评价的也会深深被孩子的潜意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p><p class="ql-block">所以要用正向积极的语言去与他人沟通和交流,这不但能给他人带去力量,而且对他人生命的影响也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并且这里还有一个传承的作用。再次深深验证了那句话,只有自己的觉到悟到才是自己的。</p><p class="ql-block">教育的终极智慧在于:我们不是用语言塑造孩子,而是通过净化自己的语言系统,为孩子打开更辽阔的存在维度。当家长能超越评判性思维,用现象学视角与孩子共在时,那种无言的理解本身就成为最深刻的教化。这种超越语言的临在状态,或许才是教育最美的传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