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东北老胡</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7694431</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养儿防老”,这句在中国流传了数千年的话语,似乎已深深烙印在人们的观念中。然而,我们将目光投向历史与现实,不禁要问:养儿真的能防老吗?答案或许并不那么肯定。随着年龄渐长,许多人会越发清晰地意识到,养老这件事,最终还得依靠自己,信不信由你吧。毕竟,现实常如这般无奈——靠山,可能山会倒;靠水,或许水会流。父母的家,永远毫无保留地向儿女敞开,而儿女的家,却未必能成为父母安享晚年的港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对于孩子来说,无论他们年岁几何,想回父母的家总是随性自然。家中始终为他们留着一张温暖的床,摆放着一副干净的碗筷。当他们疲惫不堪,或是遭受委屈,随时都能回到家里,父母的家,永远是孩子心灵的避风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世间,最殷切希望孩子过得顺遂如意、幸福和睦,最心疼孩子、满心喜爱孩子的,非父母莫属。所以,无论孩子成长为何种模样,是飞黄腾达、发家致富、身居高位,还是落魄到沿街乞讨,只要父母健在,父母就如同坚实的靠山,父母的家便是孩子遮风挡雨的温暖港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然而,当父母垂垂老矣,情况却可能发生变化。儿女的家,不见得就能成为父母的最终归宿。尤其是当父母身体不再灵活,做饭变得费劲,生活难以自理之时,孩子的家或许就不再是父母理所当然的容身之所。这并非危言耸听,也无需质疑反驳,毫不夸张地讲,这样的状况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有些子女宁愿花钱为父母雇保姆、请护工,也不愿亲自照料父母;宁可将父母送进养老院,也不想与父母共同生活,对年老的父母不闻不问的儿女也屡见不鲜。那句“家有一老,好比一宝”,在某些时候,似乎也仅仅成了一句好听却难以落地的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仔细想想,看开之后,也就释然了。老人与子女生活在一起,双方的生活习惯、节奏很容易相互干扰、冲突。日子久了,就像舌头总会碰到牙齿,矛盾的产生几乎难以避免。指望孩子完全适应父母,这几乎不可能;而让父母去迎合孩子,同样困难重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做个明智的老人,懂得给自己预留退路,不会将整个晚年完全寄托在儿女身上,要努力保持经济独立,拥有存款与养老金,不轻易向儿女伸手要钱,依靠自己的积蓄来保障养老生活。同时,注重保养身体,力求健康,身体好便能少给儿女增添麻烦,自己也能活得自在洒脱。在身体健康时,尽情享受“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潇洒人生;身体无法自理时,坦然的心态面对“我命由天不由我”的状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父母的家永远是儿女的家,但儿女的家,未必能成为父母的家。这不是儿女不孝,而是人性使然。老了,最清醒的活法,是爱子女,但更爱自己。有自己的窝、自己的钱、自己的乐子,才是真正的晚年智慧。</span></p> <p class="ql-block">七律 养儿防老?</p><p class="ql-block">千载箴言话相传,养儿防老总空悬。</p><p class="ql-block">慈闱暖舍频期子,暮景寒庐少倚肩。</p><p class="ql-block">惯备羹肴留旧榻,难逢后辈伴亲眠。</p><p class="ql-block">自储金帛身康泰,笑对桑榆度晚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