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母亲

周辅强

<p class="ql-block">今年三月二十五(农历二月二十六),是母亲去世十周年忌日。再过两天就是母亲节了。这几天晚上睡不着觉,辗转反侧,思绪万千,母亲那慈祥的面容,亲切的话语,熟悉的身影,一件件刻骨铭心的往事,时时浮现眼前。我想把这些记录下来,和弟妹们一起缅怀母亲,也给晚辈们留下点记忆,让他们知道他们的奶奶姥姥是一个多么令人尊敬爱戴的人。</p> <p class="ql-block">怀念母亲</p><p class="ql-block">一,母亲勤朴善良,尊老爱幼,是典型的贤妻良母。</p><p class="ql-block">母亲一九二八年农历二月二十五,出生在一个比较富裕的农民家庭。姥爷身材高大槐梧,五官端正。农村的活计样样拿得起,二十几岁就当家,而且识文断字,晚年八十多岁时还能给屯邻写春联。姥姥是怀德东李家店一大户人家长女。母亲七岁那年,姥姥因病去逝。过了两年,姥爷又娶了妻室。姥姥去逝后,母亲的外公,大户人家当家人,对母亲特殊疼爱,经常带着她参加一些场合,让她长了不少见识。母亲念过三年私熟,能看书写字。记得我第一次写水笔字就是母亲手把手教的。</p><p class="ql-block">母亲和父亲四八年结婚。那时父亲家一贫如洗,结婚用的东西都是借的。家中仅有一口大柜和半斗高梁。还有年近花甲的公公和十二岁的小叔。婚后三天回门,母亲就把存在娘家的粮食拉回来接济全家度荒。母亲十四岁那年姥爷就不让她读书了。说她娘走了,留下不少地,以后每年给她一石粮(500斤),让她攒点嫁妆吧。母亲一点没动,放那里攒着。谁想到是那些粮食i帮助全家度过了最困难的日子。</p><p class="ql-block">五十年代初,父亲调到范家屯税务局工作,家也搬到了范家屯。一家七口,老叔上学,家中还经常来qie,依靠父亲一个人工资,生活十分困难。可母亲从不抱怨,,孝敬公公,善待小叔,有好吃好用的,先可老的小的,从不考虑自己。母亲说过,你爸你老叔也是从小没妈,我们同命相怜,走到一起不容易。所以就把小叔当亲兄弟一样待。</p><p class="ql-block">农村的亲属,邻里,到城里办事,我家即是旅店又是饭店,母亲总是热情接待。在经济最困难那两年,还是勒紧腰带,省下粮食招待客人。不知实情的屯邻回到家还说,还是城里好过,我们去还给烙白面饼吃。</p><p class="ql-block">为了贴补家用,母亲就四处干临时工。在煤厂推过煤,在化工厂炒过焦粉,在铁工厂当过压力工,还当过保育员。母亲识字,有文化基础,在文革前,凭父亲手中的权力,给母亲安排个工作是一句话的事。可父亲不那么做,母亲也不让他那么一‘做。</p><p class="ql-block">全家最困难的时候是六一年。父亲调到怀德县财政局,家也搬到了公主岭,在财政局后院住。爷爷和我们在一起,小妹还没出生。全家七口人,每天只有二斤多米下锅,我和弟妹都在上学,正是长身体时期。母亲在铁工厂上班。为了节省粮食,母亲上班都不带中午饭,只带一团干菜充饥。有一天,爷爷见母亲又没带饭,就让我去给母亲送块玉米饼。中午,我找到母亲车间,见母亲正避开工友,在一边煮干菜,饭盒里一点面星都没有,我哭了,递上那块干粮,可母亲还是没舍得吃,晚上下班又带了回来。</p><p class="ql-block">母亲和父亲感情很好,这辈子都没红过脸,可以说是风雨相随,患难与共。六九年末,父亲插队,母亲也毅然辞去工作和父亲一起下乡插队。刚下乡时,条件那个艰苦,不身临其境,很难体会到。六九年未的一个寒冬腊月天,父亲求一辆汽车把一家人拉到了怀德县刘房子公社笤条坡大队三小队的一户土房前,没有窗户,没有门,新搭的炕还没有干。没人接,没人管,那情景十分凄惨。弟弟,妹妹又冷又饿,哭个不停。母亲把弟弟妹妹紧紧地搂在怀里,没掉一滴眼泪,安慰弟妹,别哭,一切都会好起来的。</p><p class="ql-block">七O年初,我也由集体户回到了家里,和父母弟妹一起,走过了一年多苦战奋斗,艰苦创业的历程。</p><p class="ql-block">我参加生产队劳动,父亲整天包后进队顾不上家。母亲就承担起全部家务,还带领着弟妹们拔豆茬,搂柴禾,解决过冬取暖问题,还要饲弄园田地,。一天到晚除了吃饭睡觉没有闲着时侯。可母亲从来不抱怨,总给我们讲秋后丰收的美好前景。</p><p class="ql-block">一年以后,我家生活发生很大变化。人勤地不懒,我家的菜地比谁家长的都好,有吃不完的菜,玉米亩产超过两千斤,温饱问题彻底解决了。当地社员对我们一家,由歧视,观望,怀疑,到主动联系接近,最后挑大姆指敬佩。说没见过你们这样的城里人,比乡下人还能吃苦,比乡下人还会种田!</p><p class="ql-block">爷爷和我们一起生活了十几年,感到非常舒心。爷爷晚年卧病在床,全是母亲精心护理,帮助翻身,换洗衣服,喂药接尿,无微不至,尽心尽力。邻居们都说,像你周婶这样待老人的,亲闺女怕都做不到。</p><p class="ql-block">老叔对母亲的感情最深了。老叔在长春念书,每次回来,家里就像过年一样。好东西都等老叔回来吃。那时,我最盼老叔放假,听说快放假了,提前一两天就去接站。老叔常说老嫂比母,嫂子的恩情一辈子忘不了。母亲去逝,老叔闻讯,立即从长春赶来,八十来岁的老人哭得泪人一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二母亲是个有主见有胆量,头脑清醒的人。父亲以前念过6年书,和母亲结婚后就辍学务农了。母亲看父亲身体单薄,就建议父亲继续上学读书。当时家族里亲属有些异议,但母亲坚持,说没文化什么也干不了,家里就没指望。在母亲坚持下,父亲按照母亲的安排,在母亲老姨家住宿,步行去怀德念书。父亲刻苦勤奋,好学上进,在没有教科书每天步行20多里路的困难条件下,期末考试竟考了个全班第一。后来在姨姥爷的推荐下,父亲去了双城堡税务所工作。先是没有工资每月几块钱生活费,后来成为正式国家干部,先后调范家屯税务局,怀德县税务局,怀德县财政局工作。从1962年到文革前一直任县财政局预算股长。文革后期插队73年落实政策安排到刘房子煤矿任财务科长,后任矿总会计师。87年调四平市审计局先后任基建科长,公交科长。曾被评为四平市劳动模范和省审计系统劳动模范。1992年在副县级岗位离休。父亲常说咱们家有今天,你妈功劳最大,你们都要好好的孝敬你妈。 </p><p class="ql-block">还有件事儿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文革期间领导都靠边站,父亲是县财政局预算股长,掌管全县财政开支审批权,必须保证全县财政正常运行,又不能违背政策。武斗最凶的那段日子,两派组织都找父亲批钱。有一次,十几个带着红袖标拿着长矛铁棍的人闯到家里来逼问母亲父亲在哪里?母亲气愤地斥责那些人。找人你们去单位,你们这样拿枪舞棒的到家里来是犯法的,吓着孩子,你们要负责任!那些人在母亲斥责下,悻悻地走了。随后母亲让我尽快的找到父亲告知千万不要回家。我那时是中学生,也懂事了。找到父亲告知家里的情况,并劝父亲把公章交给支左的军代表算了,何必这样担惊受怕,被那些群众组织抓住会有生命危险的。父亲严肃的说,那怎么行?越是特殊时期越考验人,这个时候把公章交出去不是当逃兵吗?运动后期还不定你一个革命意志衰退。嘱咐我听妈妈的话,。照顾好弟弟妹妹。说他会注意安全的,不让母亲牵挂。那几个月父亲一直没有回家,打游击式的办公,担惊受怕的履行职责,保证了全县财政的正常运转。而母亲则担起家里的一切,默默的支持父亲。一直到两派大联合武斗平息。</p><p class="ql-block">母亲去集体户看我,也是我一辈子都忘不了的事儿。我下乡第2年冬天,一个刮着西北风特别寒冷的日子,母亲一个人搭五七干校的汽车由公主岭到秦家屯两家子,又步行五里多路到了我们四家子四个人集体户。我和同学们都惊喜的围在她身边问寒问暖。那天集体户像过节一样。同学们还给母亲单做了面条。我问母亲怎么突然来集体户了?母亲说听说你们这里很苦,我不放心就来了。我陪母亲在一户姓张的大娘家住了一宿。第二天送母亲回岭,同学们跑出来送她。她说了几句话,我现在还记得。同学们别送了!来看看我就放心了,集体户吃的住的都挺好,你们处的也挺好,就是冷了点儿。北墙都是霜,你们多穿点别感冒,世上的父母都一样,孩子在哪儿,心就在哪儿。你们都健健康康,平平安安的,父母就不牵挂了。母亲是第一个到集体户去探望的母亲,也是唯一一个到我们集体户去过的母亲。这件事真的让我很骄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丶母亲重情重义,有爱心,乐助人,是一个甘于奉献的人。</p><p class="ql-block">我有一个大舅,比母亲大四岁。三十四岁那年因病去逝了。母亲和大舅感情很深,和嫂子也处得非常好。大舅去逝时,母亲有病,姥爷没敢告诉她,事后一个月,母亲才知道信,不顾虚弱的身体,坐一天大马車赶回家,为大舅烧五七,扑在坟头哭得死去活来。我那时小,也记事。这些年每次想起那个情景,心里都很难受。那年秋后,舅妈领着三个表姐妹离开老家去佳木斯投亲谋生,在范家屯上的火車。送走亲人,回到家里,母亲伤心不止,恨自己没有能力。不然,说什么也要留下一个姪女当女儿养。表姐那年九岁,上学后曾给母亲写过信,经常联系。过了两年搬家就把信址弄丢了,七八年音讯全无,联系不上。有时晚上看见母亲一边干活,一边掉眼泪,一边喃喃地说,这辈子不知道还能不能見到这几个孩子,那是你大舅的骨血啊!一直到六七年初,大串联要停止了,我手里有一张串联返程票,可以去佳木斯。就对母亲说,我去佳木斯找姐姐,妹妹,找到了就领回来見你。我那年十五岁,有过串联的经历,母亲相信我,就让去了。到了佳木斯市,我拿着原有的地址一打听,根本就没有这个地方。佳木斯城区分为四个公社,有办事处派出所。我下决心到派出所查户口。第一家就选了附近的佳西公社。谁也想不到,天下竟有这么巧的事,我还没进派出所,在街道办事处门口打听道,遇到一位四十多岁的女同志。她问我什么事,找谁?我如实相告。她说太巧了,你要找的人我知道,原来在街道办事处帮过忙,现在上班了。并详细地告诉我家庭地址。天快要黑的时侯,我找到了舅妈家。見到我舅妈哭了,姐姐也哭了。在佳木斯住两天,我办理了返程票,把三姐妹领回公主岭。母亲和三姐妹久别重逢,每天都有说不完的话,唠不完的嗑。这些年经常往来,书信,电话联系不断。母亲带小妹去佳木斯看舅妈,舅妈也多次来平看母亲。表姐,表妹对母亲的关心牵挂,就和亲女儿一样。母亲有病,她们邮寄药品,多次过来看望。母亲常说,没有佳木斯寄来那些药,我的病不可能好的那么快,治得那么彻底。母亲去逝前一个月,佳木斯姐妹过来探望,母亲握着她们的手不愿松开,嘱咐我帮她完成一个心愿,怕没有时间再見了,送每人一个戒指,留作纪念吧。姐妹们悲痛万分,含着眼泪,和母亲告别。去年外甥轶琦结婚,两个妹妹来平,下车第一件事就是让我陪着,买了鲜花到母亲墓前祭拜。</p><p class="ql-block">母亲在哪住,邻里关系都处得很好。在公主岭河南住了六年,下乡走时,邻居婶子,大娘,大冷天送出多远,还赠送不少物品。为感谢这份情谊,下乡后第一年春节,母亲让我回城,买不少果品,代表她挨家拜年,表达谢意。</p><p class="ql-block">下乡插队五年,交了不少乡下朋友。那时家里有缝纫机,乡亲邻里来求做点活,母亲都热心帮助,从不推三推四。有的求做衣服,不但不收钱,小布料还倒贴。:父亲插队带工资,比一般农家宽裕些,谁家有急事求借,母亲都很大方,还就还,不还也不去讨。不少插队时的邻居,几十年了还有往来。</p><p class="ql-block">老于二叔曾和我家住过对面屋。她家孩子小凤因离校远,初中毕业就想不念了。那时我家已搬到煤矿,煤矿有通勤車。母亲就让小凤在我家吃住,她每天起早给做饭。后來小凤完成学业考上了省税务学校,现在是公主岭市地税局的干部。有一年母家过生日,小凤不知怎么知道了,领着爱人和孩子赶到四平给母亲祝寿。母亲去逝,小凤也特意从公主岭前来祭拜。看到小凤的成长,我为母亲骄傲,母亲的善举,改变了一个人一生的命运。无私奉献,也有回报。</p> <p class="ql-block">四,母亲心态好,豁达乐观,给我们营造了一个和谐幸福的大家庭。</p><p class="ql-block">母亲一生很辛苦,挨了不少累,但没住过宽绰亮堂的大房,到四平后好一些,住上了七十多平米的暖气楼。她很满足。常说,生活哪有都一帆风顺的,总想开心的事,生话就有劲!看到咱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看到你们都挺有出息,我就高兴!确实,我们兄弟姐妹五人没白让母亲操心,学习工作都很努力。记得第一年恢复高考,我家就喜报临门,全矿区四五千职工家属一共考上四人,我家就考上两人,大妹,二弟双双榜上有名,一时在矿区传为佳话。后来我们兄妹又被选调到政府机关工作,并成长为领导骨干,这也让母亲感到很欣慰。但每次回家,父母都告戒我们,不能违规办事,不能谋私利,不能让群众指我们的脊梁骨。这些年,这些话,早已铭刻于心,警钟长呜。</p><p class="ql-block">因为随父亲下乡插队,母亲工作没有了。六十岁以后什么都没有。我问过母亲,当年落实政策,可以回去上班,你没回去不后悔吗?母亲说,不后悔,有得必有失,我当时要回去,谁照顾这个家。:在母亲八十多岁时,市里落实政策,母亲每月才有了劳保开资,虽然不多,特别满足,说还是这个社会好。</p><p class="ql-block">母亲会处理家里各种关系。婆媳关系处得非常好。每当过年过节,三个儿媳妇都给她买衣服,不管选得怎样,她都夸个不停。无论是子女,还是媳妇,姑爷,谁办了好事,遇到好事,总要在合家团聚的时侯说说,表扬表扬,我说老妈一点儿不糊涂,知道怎么说才能调动积极性,怎么做才能全家高兴,其乐融融。</p><p class="ql-block">母亲有亲和力,一到双休日,节假日,大家都不约而同,买东西回家,一起做饭,一起打麻将。母亲特别愿意和大家一起玩,而且赢时候多,输时侯少,输赢都高兴,满屋都是笑声。</p><p class="ql-block">对孙辈孩子们,母亲更是关爱有加,每个孩子都挂在心上。我们兄妹五人,六个子女,从小到大,母亲都亲自带过,亲自照料过。这些孩子对奶奶,姥姥,也都有很深的感情。现在六个孩子都是学业有成,事业有成,生活很美满。父母天堂有知,一定会很欣慰的。</p><p class="ql-block">母亲在就有家,母亲在哪儿,哪就是家。父亲母亲都不在了,过年过节真不知道去哪儿。好想和爸爸妈妈说说活,说完了,心情会好一些。</p><p class="ql-block">回顾母亲一生,勤朴善良.热心助人,重情重义,通达世理,做人做事都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在母亲去逝十周年之际,含泪写下这些文字,以慰父母的在天之灵。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兄妹永远不会忘记。相信我们的孩子们也永远不会忘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9日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