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8A山西五台佛光寺

袁晓平

佛光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县豆村镇东北的佛光山中(五台山南台西麓),是中国现存最珍贵的唐代木构建筑之一,被誉为“中国第一国宝”。‌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471-499年),因孝文帝见“佛光显现”而建寺。‌唐武宗灭佛(845年)后几乎被毁,唐大中十一年(857年)由京都女弟子宁公遇和高僧愿诚主持重建东大殿。1937年梁思成、林徽因考察并确认东大殿为唐代建筑,推翻“中国无唐木构”的论断。 佛光寺依山势建三进院落,坐东朝西,主殿东大殿为单檐庑殿顶,长34米、宽17.66米,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唐代木构建筑。其‌四绝‌为:唐代建筑、彩塑(35尊)、壁画(如天王降妖图)、题记(如大梁墨迹)。‌其他建筑‌如金代文殊殿、北魏祖师塔及明清殿阁共120余间。 佛光寺是自然与人文融合的典范,其唐代遗存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宗教艺术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实物资料,被誉为“千年守望者”。 ‌佛光寺唐乾符经幢‌建于唐乾符四年(877年)。这座经幢总高4.9米,基座为八角攒尖形,刻有宝装莲瓣和壶门乐伎图案。幢身刻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并雕有宝盖、矮柱、屋檐和宝珠等装饰‌。 唐乾符经幢不仅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还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它反映了唐代雕刻艺术的精湛技艺和宗教文化的深厚底蕴。经幢上的雕刻和题记为研究唐代宗教信仰、艺术风格和建筑技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br> ‌五台佛光寺文殊殿‌,又称佛光寺文殊殿,位于山西省五台县佛光寺内,建于金天会十五年(1137年),是金代建筑的代表‌。文殊殿位于佛光寺前院的北侧,建筑结构独特,采用人字梁柁架,具有辽、金时代的建筑特征‌。 文殊殿佛像雕塑作于公元1137年(天会十五年)。殿内砖砌佛坛长5米,宽4米,高近1米,两侧嵌砖雕花卉10幅。佛坛上塑文殊菩萨骑狮像及胁侍共7尊。文殊菩萨头戴珠玉金饰花冠,面庞圆润丰满,双眉弧弯,两眼平视,嘴角下翘,两耳垂腮,额上镶红色珍珠1颗,左手平放于膝,右手高举,执如意。双腿下垂赤脚蹬于狮背,文殊面目俊秀,有如生人,惟衣着繁复,飘带花穗饰于全身。坛上獠蛮塑像,面色漆黑,前额突出,头发呈螺旋状,手执篮带,牵狮陪侍文殊,反映了金代北方少数民族的特点。左右两侧分别是二胁侍菩萨,前方有驭狮人于阗王,以及提童子、佛陀波利、圣老人等佛像。尽管与巨大的殿宇相比,这些塑像显得有些渺小,但它们无疑是金代艺术的瑰宝。 文殊殿东、西、北三面墙上的壁画令人叹为观止。这些壁画绘制于明宣德年间,展现了259尊栩栩如生的罗汉形象。壁画的总面积约为122.4平方米,虽然部分区域因岁月流逝而受损,现存壁画仍有101.35平方米,依旧色彩斑斓,引人入胜。 壁画中的罗汉形象,衣纹以墨色勾勒,再辅以深红或青蓝等色彩,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罗汉们的服饰多样,有僧袍、僧祇支等,色彩从红、白、黄、绿、青到赭色,各色相间,变化丰富。<br> 更令人惊喜的是,壁画中还描绘了吹奏乐器的罗汉,有的吹笙,有的执如意,有的带小锣,还有的拿小鼓,以及其他各种打击乐器。这些壁画虽然局部表现了佛教乐器,却是五台山地区现存寺庙中唯一体现这种题材的壁画。 文殊殿是金代建筑的瑰宝,面阔七间,进深八架椽,悬山顶,前檐柱头铺作采用五铺作单抄单昂加昂形耍头,补间铺作双抄出斜栱,梁架为四椽栿前后对乳栿用四柱,采用减柱造,减少了八根柱子,使得大殿中央空间宽敞‌。文殊殿的建筑风格独特,保留了许多宋代建筑规制和手法,屋顶保留了各个时代的修缮信息,包括瓦作、脊刹、走兽等‌。 文殊殿内设有佛坛,供奉着文殊菩萨和侍从像七尊,这些塑像装饰富丽,面目接近真人,具有金代塑像的风格,是国内现存最早的文殊七尊像之一‌。殿内还保存有明代绘制的500罗汉壁画,现保存完好的有248尊罗汉像,每尊高达2米,构图疏密自然,展现了明代壁画的独特魅力‌。此外,文殊殿内还有唐代壁画和北宋的壁画,这些壁画和塑像被誉为国宝级的文化遗产‌。 ‌五台佛光寺东大殿‌,又称‌佛光寺东大殿‌,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东北23公里处的五台山南麓。东大殿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是中国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木构建筑之一,被中国建筑学家梁思成誉为“中国建筑第一瑰宝”或“第一国宝”‌。<br> 东大殿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隋唐之际已成为五台名刹。公元845年,唐武宗发动灭佛运动,寺内除几座墓塔外,其余全部被毁。后在唐大中十一年重建‌。1937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在敦煌壁画《五台山图》的线索下发现了这座唐代木构建筑,彻底打破了“中国无唐构”的论断‌。 东大殿始建于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年),是中国现存唐代木构建筑的杰出范例。殿内的雕塑与建筑同期诞生,代表了唐代雕塑艺术的巅峰。这些雕塑不仅展示了唐代工匠的高超技艺,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和宗教信仰‌。 东大殿内的雕塑共有35尊,分布在宽及五间的佛坛之上。中央佛坛上有主像5尊,包括释迦牟尼佛、弥勒佛和阿弥陀佛,两侧分别是普贤菩萨和文殊菩萨。主像两侧及前面各有胁侍菩萨和供养菩萨,布局严谨,主次有序,各具神态,显示了极高的艺术水平‌。<br> 东大殿内的罗汉雕塑共有296尊,这些雕塑位于后檐墙及南北山墙内侧下方的像台上‌‌。这些罗汉雕塑创作于公元857年(唐大中十一年),与东大殿的建筑同期完成。雕塑的布局和风格反映了唐代的艺术特点,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体现了当时精湛的雕塑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br> 雕塑群像体态丰满,脸呈方圆形,腮部鼓起,脖颈短壮,胸部肌肉隆起,线条平缓。五官独特,眉毛弯弓形,细而长,嘴形端正。尤其是主佛和菩萨前额都点一红痣,这是唐代装饰的一个重要标志‌。雕塑的服饰简洁、利落、干练,衣褶线条流畅,展现了唐代盛行的手法‌。这些雕塑的艺术风格独特,体态丰满,线条流畅,反映了唐代雕塑艺术的辉煌成就。雕塑的面部表情细腻,服饰简洁利落,衣褶线条平缓,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尽管历经后世的补塑和重装,但大多数雕。 东大殿的壁画是中国古建筑中的瑰宝,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东大殿内的壁画主要分布在南北内槽、栱眼壁、外檐、佛座等处,总面积达61.68平方米,共有22幅壁画‌。这些壁画不仅展示了唐代壁画的精湛技艺,还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唐代文化和信仰的重要参考。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1964年被发现的一幅壁画,位于佛坛主像释迦牟尼的佛座束腰后部。由于佛座与扇面墙之间距离近,且佛座两侧砌有土墙围护,壁画得以保存完好,是我们了解唐代壁画的重要参考。 这幅壁画名为《毗沙门天降妖护法图》,由三组人物构成。第一组是毗沙门镇鬼图,毗沙门手执宝剑,脚踩恶鬼,怒目圆睁;旁边绘有吉祥天女,上着开胸大袖对襟长衫,下穿垂地罗裙,头挽双环髻,面涂脂粉。 中间画面为天官擒猴图,天官头戴判官帽、身着虎皮纹衣服,擒一猿猴状怪物。画面另一端绘有一龙状怪兽,张牙舞爪,欲吞食一惊恐万分的骷髅形恶鬼,恶鬼前方有长着獠牙、手持棍棒的夜叉,正在前行。此幅壁画,疑为按照吴道子《天王送子图》的粉本所绘。 东大殿面阔七间,长34米,宽17.66米,占地面积600.44平方米。其建筑特色包括单檐庑殿顶、深远的出檐和高大的斗拱。斗拱断面尺寸达到210x300厘米,出檐长达3.96米,显示出唐代建筑的宏伟气势‌。殿内有33尊唐代彩塑和壁画,以及梁底墨书和经幢等历史遗迹‌。<br> 近年来,东大殿的文化景观保护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忻州市佛光寺文化景观保护条例》,该条例明确了保护范围、对象和要求,并提出了具体的禁止条款和生态保护措施。此外,当地政府还将统筹协调文化景观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关系,促进文化景观保护共治、共享‌。 ‌佛光寺祖师塔‌位于山西省五台山佛光寺内,是创建佛光寺的初祖禅师的墓塔,俗称祖师塔。该塔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公元471-499年),是国内仅见的孤例,也是全国仅存的两座北魏石塔之一‌。 佛光寺祖师塔的建筑风格独特,具有明显的古印度犍陀罗式特征。塔身由青砖砌筑,表面涂以白色,象征清净纯洁。塔的平面呈六角形,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实心,西面砌有假门和假窗,下层有六角形心室,面西开一素火焰形券门。塔的细节设计如火焰形券面、印度式的束莲柱、人字形补间铺作等,显示出南北朝的建筑风格‌。 祖师塔不仅是佛教文化的珍贵遗产,也是建筑艺术的瑰宝。它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和佛教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佛光寺因东大殿内斗拱、泥塑、壁画、题字四绝,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祖师塔与佛光寺内的其他唐代建筑一起,反映了中国墓塔形制的发展和演变‌。 ‌佛光寺唐大中经幢‌位于山西省五台县佛光寺唐代东大殿正前方,建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年)。这座经幢是《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的载体,经幢上刻有经文和序言,讲述了西僧佛陀波利来到五台山求取经文的故事‌。 ‌伽蓝殿‌位于佛光寺前院南侧,是一座具有深厚佛教文化底蕴的古老建筑。伽蓝殿始建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5),并在清康熙年间(1661-1722)重修,至今仍保留着明清风貌‌。伽蓝殿的建筑风格独特,面阔三间,悬山顶屋面,木构架保存完好。伽蓝殿的斗拱设计精巧,分为柱头斗拱、补间斗拱和转角斗拱,尤其是平身科斗拱的设计体现了古代建筑学的精湛技艺‌。 ‌伽蓝,意译为众园,音意合译又称僧园、僧院。十八伽蓝是很多供奉在寺庙中的,保佑进香的香客进出平安。伽蓝本是印度佛教中的神佛,慢慢传到中国以后就具有了中国的特色。而中国佛教的伽蓝护法,就成了东汉时期的猛将——关羽 伽蓝殿内供奉了十八尊伽蓝神泥塑像,伽蓝神是保护寺院的神祇,分别是:美音、梵音、天鼓、叹妙、叹美、摩妙、雷音、师子、妙叹、梵响、人音、佛奴、颂德、广目、妙眼、彻听、彻视、遍视‌。 这些塑像造型生动,手握各种兵器,神态各异,形象鲜明,栩栩如生,是优秀的泥塑艺术作品‌。不仅是艺术的瑰宝,也是历史的见证‌。 伽蓝,意译为众园,音意合译又称僧园、僧院。十八伽蓝是很多供奉在寺庙中的,保佑进香的香客进出平安。伽蓝本是印度佛教中的神佛,慢慢传到中国以后就具有了中国的特色。而中国佛教的伽蓝护法,就成了东汉时期的猛将——关羽 十八尊伽蓝像肤色各异,形象富有变化,既有宽袍带冠的文士形象,又有着甲胄的威猛武士,有的持法器,有的着兵器。这一堂彩塑虽为清代所造,但神气十足,精彩不失。只是这十八尊伽蓝像并无标注,仅从现有的称号完全无法和形象做一一对应。<br> 此殿除十八伽蓝外,北面墙正中一尊为老人像,并不在十八伽蓝之列,给孤独长者像,因其向佛陀捐赠给孤独园作为说法道场也被列入伽蓝圣众之列。这样的一堂十九尊伽蓝布置,极为罕见。 以上文字资料及部分图片下载于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