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05.09 周五</p><p class="ql-block">【阅读分享人:五年级组 黄顺敏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做沙漠呼啸自由的风</p><p class="ql-block">阅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p><p class="ql-block">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书本是指路的明灯,阅读有时不仅仅是翻过一页页纸张,更是对精神世界的一次拓展,自你选择书本的那一刻起,你的精神世界就开始慢慢拓宽领土,那些未知的事物逐渐开始明晰。</p><p class="ql-block">还未看这本书时,三毛这个名字就常常在耳边萦绕,她是名副其实的才女,是台湾文坛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而在书中,她是撒哈拉阵阵自由呼啸的风。身在江南,曾见过大海的波澜壮阔,也曾翻越过绵延群山,却不曾见过黄沙漫天,风沙萧索,借此书,我漫步进世界最大的沙漠,随着笔触感受人性。</p><p class="ql-block">三毛曾在西班牙就职,彼时撒哈拉仍归西班牙管辖,心中冥冥与撒哈拉的联系让她毅然决然奔赴这片热土,而荷西凭着对她深深的爱恋义无反顾只身前往沙漠打点好一切,用身体力行来证明自己的真心,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无疑就是有人理解你的与众不同并贴心为你排除万难让你做自己。在来到撒哈拉之后,与欧亚大陆截然不同的气候条件未曾消退他们的热情,他们只是一步步为独属他们的小家添置家具,在这方小小天地无形烙下印记。三毛热心招待每一个来到小屋的客人,深刻体现中国人来者皆是客,她设宴款待荷西的同僚,她用常备药缓解当地土著一些小病痛,她可以同荷西一起驱车去两百多公里外的海边偷偷海钓,也可以前往沙漠腹地去探寻骆驼骨架,在这里没有人束缚她,她遵从自己的天性,做撒哈拉沙漠最自由呼啸的风,脚步遍及各个角落。</p><p class="ql-block">黄埃散漫风萧索,三毛见证着撒哈拉的变迁,但她只是旁观者,她无力去改变些什么,她看着十三岁的女孩被妆点嫁作人妇,她眼见身兼多长的奴隶被高高在上的贵族倒卖,她目睹镇守沙漠的卫兵抛却曾经冲突为救人而死,她见证有情人为着独立的理想天人永隔,她都看见了,但就像撒哈拉是大自然鬼斧神工人类难以抗衡一般,她也无力动摇深似天堑的世俗和执念,她是自由呼啸的春日和风,但沙漠从来不缺呼啸的风,沙漠中的风是无情泠冽的,咆哮着卷入一切,可挟着沙尘摧毁一切,最终,和风仍是敌不过尘土,她离开了这片土地。</p><p class="ql-block">在三毛的书中,我们体会非洲大陆的风土人情,感受原始的自然风貌,我们读过的不过短短扉页,而那明码标注的页码,又不知是多少人的多少年华,来生也做沙漠自由呼啸的风。</p> <p class="ql-block">2025.05.10 周六</p><p class="ql-block">【阅读分享人:六年级组 郑慧虹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于烟火人间,邂逅生命的温暖</p><p class="ql-block">———读《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有感</p><p class="ql-block">翻开《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生活深处的门,十三位文学大家史用他们的笔触领着我穿梭于生活的琐碎与宏大之间,让我重新发现了人间的美好,也深深眷恋起这片充满烟火气的世界。 书中的文字,是生活最真实的映照。史铁生在病痛中对生命意义的探寻,让我明白,哪怕生活以痛吻我,我仍要报之以歌;汪曾祺笔下故乡的食物,每一道都藏着浓浓的乡情,那是无论走多远都割舍不下的根脉;老舍对济南冬天的描写,让我感受到一座城的温暖,也懂得了生活中那些平凡景色里蕴含的独特魅力。他们用文字将生活的酸甜苦辣一一呈现让我看到,原来人间的每一刻,都值得细细品味。 阅读这本书,让我对生活有了全新的感悟。我发现,幸福其实很简单,它就在一顿热气腾腾的晚餐里,在一句关心的问候中,在一次不经意的微笑间。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构成人间美好的元素,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就能发现其中的珍贵。这本书也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人。书中对亲情、友情、爱情的描写,无一不让我动容。那些细微之处的关怀,那些在困难时刻的陪伴,都让我明白,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是我们在人间最坚实的依靠。我开始反思自己,是否足够珍惜身边的人,是否给予了他们足够的爱与关心。我告诉自己,以后的日子里,要多花时间陪伴家人,和朋友常联系,用心去经营每一段关系,让这些温暖的情感,成为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读完这本书,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眷恋这充满爱与希望的世界。我愿带着这份眷恋,用心去生活,去感受每一个日出日落,去珍惜每一次相遇离别,让生命在这烟火人间,绽放出最绚烂的光彩 。</p> <p class="ql-block">2025.05.11 周日</p><p class="ql-block">【阅读分享人:英语组 薛晓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灿烂千阳》读书分享 </p><p class="ql-block"> 各位老师:</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一本令人心碎却又充满力量的小说——卡勒德·胡赛尼的《灿烂千阳》。在阿富汗的硝烟与面纱之间,两个女人的命运如同被风沙掩埋的向日葵,却始终倔强地寻找着阳光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一、面纱下的生存哲学</p><p class="ql-block"> 玛丽雅姆与莱拉,这两个相差十五岁的女性,在喀布尔的残垣断壁中相遇。玛丽雅姆是"哈拉米"(私生女),从小被放逐在泥屋里的童年,让她像墙角生长的野草般沉默隐忍。而莱拉作为大学教授的女儿,原本应该绽放如春日玫瑰,却在炮火中失去双亲,被迫戴上遮住半张脸的面纱。</p><p class="ql-block"> 她们在同一个暴虐丈夫的屋檐下相遇时,玛丽雅姆的沉默与莱拉的倔强形成了奇特的镜像。当莱拉因为偷偷教邻居小孩认字被毒打时,玛丽雅姆第一次递来的冰袋,让两个孤独的灵魂在寒夜里感受到温度。这种女性之间特有的默契,就像阿富汗妇女在面纱遮掩下依然能传递的眼神交流。</p><p class="ql-block"> 二、废墟中的教育之光</p><p class="ql-block"> 在塔利班统治下,学校成了堆满弹壳的废墟。小说中有一个令人窒息的场景:莱拉冒险翻出藏在墙缝里的诗集,借着月光教玛丽雅姆认字。铅笔在泛黄纸页上划过的沙沙声,与远处零星的枪声形成荒诞的二重奏。</p><p class="ql-block"> 作为教师,这个细节让我眼眶发热。当莱拉用手指在沙地上教女儿写字母时,我仿佛看见人类文明最原始也最坚韧的传承。在女子不得接受教育的禁令下,知识的传递变成了地下活动,母亲们用口耳相传的方式,把《可兰经》的经文与普什图语的童谣编织成抵抗遗忘的网。</p><p class="ql-block"> 三、苦难中的女性同盟</p><p class="ql-block"> 故事最震撼的转折发生在玛丽雅姆举起铁锹的瞬间。这个毕生都在逆来顺受的女人,为了守护莱拉和孩子们,做出了人生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反抗。当她走向刑场时,想到的却是童年时父亲教她认北斗星的夜晚——原来那些微小的温暖,足以支撑一个人活成火炬。</p><p class="ql-block"> 在女性平均寿命只有44岁的阿富汗,她们用生命诠释了超越血缘的亲情。就像小说中反复出现的石榴树意象,纵然外壳坚硬苦涩,内里却包裹着晶莹甘甜的希望。这种在绝境中绽放的女性力量。</p><p class="ql-block"> 四、暗夜里的星光启示</p><p class="ql-block"> 合上书页时,我突然意识到,我们习以为常的备课、批改作业、站在讲台上的日常,对某些地区的女性而言却是要用生命争取的奢侈品。玛丽雅姆们用血泪浇灌的教育火种,应该在我们手中继续传递。</p><p class="ql-block"> 最后,请允许我以书中的句子作结:"每个阿富汗人的故事都充满死亡、失去和无法想象的悲哀,然而,人们找到了一种苟且偷生、继续生活的办法。"愿我们永远记得,教育本身就是最灿烂的星光,能够穿透最厚重的黑夜。</p> <p class="ql-block">2025.05.12 周一</p><p class="ql-block">【阅读分享人:一年级组 胡丽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这本书叫《天生就会跑》。路一鸣说:这是一本让人大开眼界的书。书友说:“如果你从不曾热爱跑步,那么这本书会让你蠢蠢欲动。”“村上春树说:‘今天不想跑,所以才去跑。’《天生就会跑》让你今天很想跑,所以就去跑。”</p><p class="ql-block">“通读全书时,有两股热流在我胸中激荡。一股鼓励我读下去,享受阅读的畅快;一股怂恿我放下书,享受跑步的痛快。在这期间,我读了又跑,跑了又读,愉悦无以言表。我建议所有人都来读这本书,因为它不仅适合于热爱跑步者,也适合于热爱生命者,其中具有颠覆性的启示与哲思,亦能使人受用终生。”</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小孩子总是喜欢天天疯跑?当我们长大了,为什么就跑不动了,一跑步还爱受伤?有研究发现,即使是64岁的老人也能跑出19岁的速度。我们不是因为衰老而停止跑步,而是因为停止跑步而衰老。一起跟随本书作者,走近墨西哥神秘的长跑民族,从选对跑鞋开始,学会科学训练,更重要的是重拾深藏于我们基因中对长跑的热爱。跑步,不是为了比别人跑得更快,而是为了让自己更强。你天生就会跑!</p><p class="ql-block"> 在书中我们就会看到书里边提供的关于跑鞋的三个坏消息。</p><p class="ql-block"> 第一个坏消息,最高端的跑鞋最糟糕。</p><p class="ql-block"> 第二个坏消息,旧鞋对脚更友好。</p><p class="ql-block"> 第三个坏消息,人类天生就不适合穿着鞋跑。</p><p class="ql-block"> 这三个结论是这本书关于跑鞋提供的三个让人伤心的事实。</p><p class="ql-block"> 美国犹他大学的生物进化学的教授布兰布尔:你不是因为变老而停止跑步,你是因为停止跑步才变老。当我们剥夺了身体原本的任务的时候,我们就会付出一定的代价。现代社会几乎所有的致命疾病,像心脏病、心肌梗死、糖尿病、抑郁症、高血压,还有各类癌症,在我们的祖先当中都不存在,尽管他们没有今天的高科技药品,但是他们有一种更神奇的预防手段——耐力跑。</p> <p class="ql-block">2025.05.13 周二</p><p class="ql-block">【阅读分享人:二年级组 宋月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追了十多集电视剧《凡人歌》后,就想看原著小说,于是上网购书。阅读《我不是废柴》的过程,是一次重新发现自我价值的心灵旅程。在这个鼓吹"优秀""成功"的时代,我们每个人心中或许都住着一个自认为"废柴"的版本——那个达不到期望的自己,那个在竞争中落后的自己,那个不符合标准的自己。而这部小说的伟大之处在于,它给予了我们拥抱这个"废柴"自我的勇气,并从中看到被忽视的力量与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合上书页,我忽然明白,"我不是废柴"这个否定句式本身已经包含了觉醒的种子。当一个人能够说出这句话时,他已经开始了对强加标签的反抗,已经在那片被他人视为荒芜的内心土地上,发现了自己独特的生命力。也许,在这个过于忙碌、过于功利的世界里,保留一点"废柴"精神——那种拒绝被简单定义、坚持自我节奏的倔强——反而是我们最需要的生存智慧。人生起起伏伏,总会有低谷,走过黎明前的黑暗,曙光定然可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罗曼·罗兰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 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p> <p class="ql-block">2025.05.14 周三</p><p class="ql-block">【阅读分享人:三年级组 徐婧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我分享的是《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这本书。浅读过后让我对生活有了不同的感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书中讲述了弘一法师极具传奇色彩的一生,他前半生富贵荣显,在艺术领域造诣非凡,音乐、戏剧、美术、诗词,样样精通;后半生却毅然放下一切,遁入空门,过起清苦的修行生活。他的转变令人惊叹,而他留下的人生智慧,更是发人深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执于一端,便困于一端;一端放下,自能畅然于心间。”书中的这句话,像一道光照亮了我心中的迷雾。生活里,我们往往是作茧自缚的蚕,被自己的执念困住。很多时候,我们放不下的事情,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只是我们的执念在作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再看弘一法师,他放下尘世的功名利禄、情感羁绊,在青灯古佛旁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与自在。他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心怀慈悲,普度众生 ,这种境界令人敬仰。生活中,我们虽然不必像弘一法师一样出家修行,但也应该学会放下一些不必要的东西。比如,放下对物质的过度追求,放下对他人看法的过度在意,放下过去的恩怨情仇。当我们放下这些包袱,就会发现,生活原来可以如此轻松美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放下,不是懦弱,不是逃避,而是一种勇敢,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宽容和救赎。人生就像一场旅行,如果我们背着太多的包袱,就无法欣赏沿途的美景。让我们学会放下,轻装上阵,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正如书中所说:“这个世界没有天大的事,也没有过不去的坎,只有放不下的自己 。”</p><p class="ql-block"> 最后愿我们都能在放下中,邂逅自在人生,收获内心的宁静与幸福。</p> <p class="ql-block">2025.05.15 周四</p><p class="ql-block">【阅读分享人:四年级组 张晓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家好!今天我代表四年级分享阅读感悟:</p><p class="ql-block">在循环与荒诞中照见生命的本质</p><p class="ql-block"> ——读《百年孤独》</p><p class="ql-block"> 五.一假期在列车上 初读《百年孤独》,被马尔克斯笔下那个充满魔幻色彩的马孔多小镇所震撼。这个虚构的哥伦比亚小镇宛如一个微缩的宇宙,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命运在此交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网,而贯穿始终的“孤独”如同一条暗河,在文字的褶皱里静静流淌,最终汇入人类共同的精神荒原。</p><p class="ql-block"> 一、循环:命运的枷锁与生存的寓言</p><p class="ql-block"> 布恩迪亚家族的故事是一场精密的命运循环实验。七代人重复使用的名字(如奥雷里亚诺、阿玛兰妲)不仅是记忆的锚点,更是宿命的隐喻。老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带着妻子乌苏拉逃离近亲结婚的诅咒,却在马孔多建立起新的循环——第一代的疯狂与执着,第二代的叛逆与挣扎,第三代的荒淫与堕落,直至第七代带有猪尾巴的婴儿被蚂蚁吞噬,家族最终在飓风过后消失殆尽。</p><p class="ql-block"> 这种循环并非简单的重复,而是如同莫比乌斯环般的螺旋式坠落。上校奥雷里亚诺一生发动三十二场战争,最终却在制作小金鱼的重复劳动中寻找慰藉;阿玛兰妲用织寿衣的方式对抗死亡,却在寿衣完成的那一刻坦然赴死。他们的挣扎如同西西弗斯推石上山,充满徒劳的悲壮,却也揭示了人类生存的本质:我们都在试图打破某种既定的轨迹,却又在不知不觉中陷入新的循环。马尔克斯用这种近乎残酷的循环,解构了“进步”与“希望”的神话,让我们在荒诞中看见生命的本质是一场孤独的跋涉。</p><p class="ql-block"> 二、孤独:灵魂的困境与精神的突围</p><p class="ql-block"> “生命从来不曾离开孤独而独立存在。”书中人物的孤独形态各异,却都直指人类精神的终极困境。蕾梅黛丝的升天是孤独的极致浪漫——她的纯净与世俗格格不入,唯有脱离尘世才能保持灵魂的完整;奥雷里亚诺第二在狂欢中用酒精和欲望填满空虚,却在暴雨中发现所有的热闹都是灵魂的海市蜃楼;墨尔基阿德斯的鬼魂反复归来,带来晦涩的预言,恰似人类对未知永恒的孤独探索。</p><p class="ql-block"> 但孤独并非完全消极的存在。乌苏拉作为家族的灵魂,在漫长的一生中见证了所有的兴衰,却始终以清醒的目光审视着一切。她的孤独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她看透了家族的荒诞,却依然用勤劳和坚韧支撑着这个摇摇欲坠的庞然大物。这种孤独如同沙漠中的胡杨,虽孤立却挺拔,蕴含着对抗虚无的力量。马尔克斯通过这些人物告诉我们:孤独是灵魂的底色,但我们可以选择在孤独中淬炼出属于自己的生命光芒。</p><p class="ql-block"> 三、魔幻与现实:刺破表象的文学之镜</p><p class="ql-block"> 《百年孤独》的魅力在于魔幻与现实的无缝衔接。吉普赛人带来的冰块与放大镜、失眠症引发的记忆瘟疫、持续四年十一个月零两天的暴雨,这些超现实的元素并非单纯的猎奇,而是对拉丁美洲历史与人性的深刻隐喻。失眠症象征着集体记忆的缺失,暴雨则是殖民历史带来的精神创伤,而最终摧毁马孔多的飓风,恰似现代化浪潮对传统文明的吞噬。</p><p class="ql-block"> 马尔克斯曾说:“拉丁美洲的历史也是一部孤独的历史。”书中的马孔多既是哥伦比亚的缩影,也是整个第三世界的精神寓言。当我们抛开魔幻的外衣,看到的是殖民主义的掠夺、内战的血腥、独裁统治的压迫,以及在这些沉重现实下普通人的生存挣扎。这种将现实魔幻化的书写,如同用三棱镜折射阳光,让我们在斑斓的光影中看清真实的轮廓——那些被忽视的苦难、被扭曲的人性、被遗忘的历史,都在魔幻的叙事中获得了直抵人心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四、启示:在孤独中寻找生命的坐标</p><p class="ql-block"> 合上书卷,马孔多的故事仍在脑海中回荡。布恩迪亚家族的毁灭看似是宿命的必然,却也留给读者关于生存的深刻启示: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我们该如何对抗孤独与虚无?或许答案藏在乌尔苏拉的坚持里,藏在阿玛兰妲织寿衣时的专注里,藏在上校制作小金鱼时的沉默里——不是逃避孤独,而是学会与孤独共处,在琐碎的日常中构建属于自己的意义体系。</p><p class="ql-block"> 马尔克斯用二十年时间写下这个故事,最终让马孔多“从世上消失”,却也让孤独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遗产。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感到迷茫或孤独时,不妨想想那个在加勒比海畔的小镇,想想那些在孤独中挣扎却依然热烈活着的灵魂。或许我们终其一生都无法摆脱孤独的宿命,但至少可以像书中人物那样,在属于自己的时代里,认真地爱,认真地活,让每一个平凡的瞬间都成为对抗虚无的星光。</p><p class="ql-block"> 这或许就是《百年孤独》的终极意义:它让我们看见生命的荒诞与孤独,却也教会我们在荒诞中寻找诗意,在孤独中守护尊严。当我们读懂了布恩迪亚家族的故事,也就读懂了人类共同的命运——在循环往复的时光里,孤独是我们的影子,而热爱才是我们的光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