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邹城一日游——之“峄山”(上)

大风歌

<p class="ql-block">  邹城市的—— “峄山”,是山东、乃至全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山。早在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时就曾登上峄山,并留下了由李斯撰写的,秦始皇东巡第一块著名刻石——“秦峄山碑”。</p><p class="ql-block"> 春天的大好时光,不容虚度!前段时间邹城市区的著名景点,大多已经游览完毕。今天再前往邹城市郊,游览一下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山——峄山。早上,天刚蒙蒙亮,我就踏上了去往峄山的路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经过城际公交,再转乘网约车。上午九点,单枪匹马的我,终于来到了峄山风景区的西门入口处……。</p> <p class="ql-block"> 峄山,又名“邹峄山”、“邹山”、“东山”,雄峙于“孔孟之乡”的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东南10公里处,104国道及京沪铁路东侧,京福高速公路和京沪高速铁路西侧。山系东南一西北向长近30公里,主峰峄山海拔582.8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峄山虽然山不高,但却集泰山之雄、黄山之奇、华山之险于一身,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自然之秀美,早在秦汉时期就著称于世。</p><p class="ql-block"> 素有“岱南奇观”、“邹鲁秀灵”、“天下第一奇山”、齐鲁名山归岱峄美誉。是中国古代的九大历史文化名山之一。</p><p class="ql-block"> 孔子、孟子、秦始皇、李斯、司马迁、华佗、李白、杜甫、苏东坡、王安石、欧阳修、黄庭坚、董其昌、郑板桥等都曾登临揽胜,他们留在峄山的三百多处著名的摩崖刻石和碑碣,为峄山增添了奇异的历史文化光彩。</p><p class="ql-block"> 峄山风景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 进入景区看到第一个景点就是子孙石。</p><p class="ql-block"> “子孙石”在峄山牌坊后面,第一道山门前面,是一块自然奇石。石高4米,周围凸凹奇异,顶上较平整,上面建有“子孙堂”。</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阳面凹处有元代石刻“子孙石”三个字。</p> <p class="ql-block">  “灵官殿”是道教庙宇,主要供奉道教护法尊神‌王灵官‌,他是道教地位最高的护法神之一,常被塑造成赤面髯须、三目怒视、手持钢鞭的威猛形象。</p> <p class="ql-block"> “灵官”是玉皇大帝的护法神将,同时也是峄山护山神,他肩负看守八大山门的重任。道教有众多护法神,王灵官是本领最大、地位最高的一位,亦称“王灵官元帅”,传说王灵官有三只眼睛,有诗云:“三眼能观天下事,一鞭惊醒世间人”</p> <p class="ql-block">灵官殿的对联非常传神!</p><p class="ql-block">吱银牙镇守山门,执金鞭巡察世界。</p> <p class="ql-block">  惟妙惟肖的“宝瓶石”……。</p> <p class="ql-block">  相传泰山姥母与峄山圣母是一对姊妹,泰山姥母来峄山探访,峄山圣母为其修了这座行宫,现内供奉泰山姥母塑像。</p> <p class="ql-block">  “半山亭”,相传为秦始皇东巡首登峄山时所建,历代均有修缮。此亭楹联为郑板桥撰书。清邹县县令王尔鉴登上半山亭发出感叹:</p><p class="ql-block"> “石蹬悬山腰,舒目四望青。</p><p class="ql-block"> 五华峰渐进,不敢坐危亭。”</p><p class="ql-block"> 亭中小憩,风光无限,引人入胜。</p> <p class="ql-block"> 峄山北朝摩崖刻经有两处,一处在“妖精洞”侧,东向,经文七行,每行14字,共98字,字径为17-23厘米,经文前有略小的题字一行:斛律太保家客邑主董珍陀,共11字。</p><p class="ql-block"> 另一处在五华峰峭壁上,南向,首行题“文殊般若”4字,其下经文10行。最后一行下空2字,共98字。</p><p class="ql-block"> 两处所刻经文相同,区别是妖精洞刻经所有“无”字均书“无”,而五华峰顶则为“無”。相互对照,可以厘清全文。</p> <p class="ql-block"> 好奇的探头看看妖精洞内,啥也没有?只有一个小香炉……。</p> <p class="ql-block">  “云砌梯”,该桥为秦始皇登峄山时在登峰便道上修建,初名卿云桥。因此桥常年云雾缭绕,又名云砌桥。卿云亦称庆云、景云,寓意为吉祥喜瑞之云。当地民谣:登上云桥,快乐又逍遥。</p> <p class="ql-block">  “宕天梯”,因其陡峭险峻而设铁锁链,善男信女登临峄山,在铁链上锁上一把锁,然后从舍身崖处将钥匙丢至山谷,意为百年合好、永结同心。</p> <p class="ql-block">  “品字石”,又称为“吉祥三宝”。父母携手共同托起未来的希望,孩子的茁壮成长也离不开父母的细心呵护。待孩子长大懂事后,应该学会感恩父母。</p> <p class="ql-block">  “泮池洞”,位于聚仙桥下,内有汪汪池水成一溪,四季汩流,曾盛产螃蟹。</p> <p class="ql-block"> “南天门”,其前身为隋唐至元代祭祀峄山神“灵岩侯”的灵岩侯阁拱石门洞,明代后因坐北朝南的方位特点改称“南天门”,并延续至今。</p><p class="ql-block"> 现存建筑为条石砌成的高台,门洞上方嵌有“南天门”石匾,台上建有世俗化的山神庙,成为民间祈福场所。</p> <p class="ql-block">  “断机石”源于孟母断机的故事: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母愤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p><p class="ql-block"> 因此断机石形状酷似“断机”,故名“断机石”。</p> <p class="ql-block"> “南天门”不仅是一个旅游景点,也是峄山风景区的缆车停泊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