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麻辣烫”托起致富梦》 作者 海东市乐都区妇联 袁有辉

闲情逸致(袁有辉 乐都)

<p class="ql-block">  “有钱当日变,没钱坑死人,凡事靠自己,只能从头来……”</p> <p class="ql-block">  王英存,1989年出生在海东市乐都区中岭乡甘沟脑村的一户农家,父母都是老实本分,靠天吃饭的庄稼人,中岭乡地处距离乐都城区25公里的大山深处。2011年,王英存经人介绍嫁到了寿乐镇土官口村,土官口村是寿乐镇政府所在地,寿乐镇又是乐都区的蔬菜种植基地。</p> <p class="ql-block">  不到两亩的塑料大棚蔬菜田地是四口之家全年的经济来源。两年后,相继出生的一儿一女,给家庭带来无限欢乐,同时也给家庭增加一份不小的开支。全家人起早贪黑,风里去,雨里来,即便一年四季不间断地种蔬菜,也无法满足全家人看病就医,扶养孩子和上学的基本费用。由于婆家距离娘家比较远,交通很不便利,回一趟娘更是用尽力气,费劲周折。每次回娘家,心里有种说不出来的委屈和难过,连给娘家爸妈买点营养品的钱都拿不出来,一想到这儿,王英存的心里很不是滋味,默默狠下一条心,天无绝人之路,走出去才是出路……</p> <p class="ql-block">  婚后第二年开始,王英存先后开了两年烧烤摊位、半年馒头店、后来又到乐都城区打零工,一路闯荡的她吃尽了苦,流尽了汗,从不认输的她,一心想着为了家庭,为了父母,为了孩子,再苦再累都值得。</p> <p class="ql-block"> 最艰难的日子莫过于在乐都城区打零工那段时间,为了每天能够找到活儿干,王英存凌晨五点半起床,做完家务,做好早饭,待全家人吃过早饭后,背起背包带上饼子和开水,马不停蹄地搭乘公交车往乐都零工驿站赶。由于务工人员比较多,找活儿也要看运气,看机会,不一定每天都能有活儿干,一旦活儿来了,也不敢提出过高的工钱,看着差不多接手就去干。有活干的日子最起码不贴本钱,遇上好心的用工老板,中午还能管上一碗饭,没活儿干的日子,到了中午只能拿出自带的开水和饼子对付一口。若要是下饭馆的话,一顿简单的午饭也要十几元钱,加上来回公交车费,每天最少也得花15.6元钱,为了省出每天两元钱的车费,只能捂紧口袋能省则省,王英存深刻悟出了一个道理,汤没盐,不如水,人没钱,不如鬼。</p> <p class="ql-block"> 后来,经人介绍王英存又到乐都城区一家火锅店当服务员,说是服务员,其实就是个多面手,洗肉、切肉、切菜、串菜、配菜、配料、炸丸子样样都干,老板喊到哪里,她就跑到哪里,一个月下来也能挣3000元左右,但是对于六口之家的家庭日常开支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少着可怜。功夫不负有心人,苦没有白受着,勤奋好学,不怕吃苦的王英存,在这家火锅店里学到了很多餐饮管理,营销模式,食品安全卫生等常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下一步自行创业奠定了坚实基础。</p> <p class="ql-block">  2017年,王英存跟娘家妈借了1.2万钱,在海东市乐都区寿乐镇政府对面开了首家麻辣烫餐馆,取名为“爱上麻辣烫”。同时将自家的两亩蔬菜温棚分成多个小地块,种上了各种绿色蔬菜,直供自家餐馆,做到了自产自销自收益的目的。在这不足30平米的店铺里,一台冷藏柜,两口锅,三张桌子,六条板凳是她的全部家当,借助开过烧烤摊位和火锅店的打工经验,得心应手的王英存,很快将麻辣烫餐馆搭理着井井有条,生意也有了起色。</p> <p class="ql-block">  摸索中进步,进步中提升。一年后,小有名气的麻辣烫餐馆赢得了多方客人的认可和喜爱,为了舌尖上跳动的麻辣烫更吸引顾客,王英存从源头把关,保证菜品质量,除了豆制品在固定商贩处取货外,所有蔬菜都是自家菜棚和本村田间地头采购的绿色无公害蔬菜,做到了两点一线的直达输送,确保了蔬菜的新鲜程度。</p> <p class="ql-block"> 为了调制出与众不同,耐人寻味,色香味俱全的特色口感和食欲,王英存在麻辣烫汁的配方上也是费尽脑汁,想尽办法,一次次的调配,一次次的总结,一次次的改进,及时邀请美食爱好者进店品尝,虚心听从顾客用餐后提出意见和建议,还在一位酒店大厨的指点下,添加了三种调料,调配出了一套属于“爱上麻辣烫”店的专属配方,烫出的菜品赢得了众多顾客的赞美和青睐,回头客也是越来越多,收入得到了稳定增长,店里员工也由3名增加到了6名。</p> <p class="ql-block">  推出新菜品,举出招牌菜,是一家餐饮店长居发展的根本。新疆炒米粉、干拌土豆片和干拌宽粉都是“爱上麻辣烫”店的招牌菜,成了进店顾客必点菜品,得到了众多顾客的一致好评。为了稳住客源,添置新菜品,紧跟美食爱好者的口味和脚步,2023年王英存远赴新疆,学习椒麻鸡制作方法,新推出的椒麻鸡,麻醇咸鲜,清香味十足,无骨无渣,让人吃出了独特的异地风味,又一次为店铺注入了活力。</p> <p class="ql-block"> 酒香不怕巷子深。“爱上麻辣烫”餐饮店地处青海最美公路(扎碾公路)乐都区寿乐段。借助2023年甘肃天水麻辣烫在全国的火爆波及助推,乐都区寿乐麻辣烫的温度也是直线飙升走红,每逢节假日和双休日,省内外自驾游车队爱好者纷纷来店打卡,用餐顾客日益暴涨,店铺更是一再扩展到了现在的170平米。</p> <p class="ql-block">  当“爱上麻辣烫”店铺生意做到十里香飘,人尽皆知时,慕名而来学技术的省内外姐妹也是不在少数,作为“爱上麻辣烫”品牌创始人王英存很是欣慰,积极招收学员,分享成功经验,传授厨艺知识。从一对一教学授课的图片资料中看出,有来自山东菏泽的、陕西榆林、甘肃武威、西藏、青海格尔木、以及乐都区个别乡镇的妇女们。每一门手艺都不是从天而降,而是付出了很多辛苦、努力和代价换来的。为了能够让更多姐妹开店创业,带动妇女就业,发家致富过上好日子,王英存生怕学员交不起学费而阻止门外,降低了入学门槛,收取适当学费,手把手将多年总结出的经验和手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员,并且在学员新店开业之日到店里现场指导。几年下来,接受培训过的多位学员开起了属于自己的致富店。</p> <p class="ql-block">  “有志没在年高上。我师傅虽然年纪不大,但是手艺很出众。在她店里学习的那段时间里,师傅严格操作规程,手把手地给我教厨艺,从各种调料的用途用量,调料下锅顺序、调料搭配、食材选购、油温控制、炒酱把控、以及各类菜品下锅出锅时间的精准掌控上认真讲解,让我不虚此行地学到了真本事,将我扶上马。在此,我想对师傅说声,今生遇见你,我真的很幸运,感谢您的栽培。同时,我也很激动地告诉大家,去年11月6日,我的“恋上麻辣烫”餐饮店(乐都区教育局楼下)顺利开张了”。瞿昙镇刘家湾村创业妇女刘建兰说。</p> <p class="ql-block"> 爱你等于爱自己,是王英存常说的一句话。作为老板的王英存却没有一点老板架子,是个真诚善良的人,视自己的员工如姐妹,和她们同吃一碗饭,同干一样活,尽最大努力帮助员工解除后顾之忧。聊到王英存对员工的关心关爱时,在她店里务工了多年的保长芬激动地说:“我家在距离寿乐镇8公里山顶上的昂麻村里,受地理条件制约无处务工,一年到头在山地里劳作。为了两个孩子能接受好的教育,我在寿乐镇中心学校附近租了房子,一边在王老板店里务工,一边操心两个孩子上学。每天用餐高峰期时,王老板为了让员工能够安心做好顾客接待工作,为我们两个店里所有员工的上学孩子提供了免费用餐,紧张时甚至开着私家车送我们的孩子去上学,这些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2022年6月,我家里修房子,主体完工后,地板砖、粉刷以及家具添置的钱没了着落,王老板了解到我家困难后,二话没说,直接给我转了2万元钱,让我安心把房子装修好。今生遇上这样贴心的老板,是我一生的幸运,心里默念道,我要好好工作,尽最大努力做好老板的主力军。”</p> <p class="ql-block">  “王老板对待员工,胜过自己的兄弟姐妹,无微不至的关照让员工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每逢新年、春节、端午之时,组织员工召开团拜会,送上奖金和慰问品。在妇女节和情人节当日,给两个店里所有姐妹人手送上鲜花一束,恭祝大家节日快乐,就连自家老公想不到的事儿,王老板为我们用心用情地做到了。作为张罗着两家餐饮店的老板来说,资金运转避免不了紧张之时,但是每月15日发放工资的日期从来没拖延过一天。人心都是相互的,既然老板为我们考虑,我们也要为老板着想,我们是店里的一份子,各负其责,各尽其能,齐心协力,凝心聚力,力争做到员工办事,老板放心。”心怀感恩的分店店长李有平说。</p> <p class="ql-block"> 2024年9月,根据市场需要,客源需求,王英存又在乐都区朝阳山碧桂园小区楼下租了三层铺面,购置了大型冷藏柜,新招了4名服务员,开启了“爱上麻辣烫”分店,极大地方便了城区内顾客的就近用餐,菜品还是那个菜品,味道还是那个味道,别具一格的装潢,全新的营销理念,美观舒适的就餐环境,实现了开门红,经过半年多时间的运转和顾客的青睐,每天营业额也是稳中求进,进中求好地向前发展。</p> <p class="ql-block">  小店面彰显大能量。 “爱上麻辣烫”餐饮店创始人王英存,从老板员工一肩挑的乡村小店做起,在摸爬滚打和自主创新中,一次次扩大老店面,开设新分店,招收新员工,至今为止运营起来的两家300余平米店铺,为务工人员搭起了用工平台,解决了10名农村妇女的就业问题,带动了10个家庭的经济收入,每年为员工发放工资总额达50万元。为创建和谐家庭、当地农副产品销售和乡村振兴贡献了一份“她力量”。</p><p class="ql-block"><b>作者简介:</b></p> <p class="ql-block">袁有辉,男,汉族,1973年8月出生,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乐都区作家协会副秘书长,海东市乐都区妇联职工。作品散见于中国文明网、中国新闻网、中国藏族网通、中国公益新闻网、人民网、新华网、搜狐网、凤凰网、云南网、华夏经纬网、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网、国家乡村振兴局网、青海省人民政府网、青海新闻网、《西双版纳报》《青海日报》《海东日报》和文学刊物《湟水河》《平安》《柳湾》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