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陕北走出来的老红军-林蔚森

小卫@书画*

<h3>从陕北老区走来 红军本色</h3></br>林蔚森历史档案<h3>— 1937年初,毛泽东希望从陕北红军中选一位秘书,中央秘书长王首道觉得中央党校学员中有一个合适的人选。</h3></br><h3>— 1948年7月,台安县委改由辽南一地委领 导,担任县委书记。</h3></br><h3>— 1949年3月,进驻鞍钢立山工厂,出任厂长。</h3></br><h3>— 1964年5月,由鞍钢经理助理转任副经理。</h3></br><h3>1937年1月13日,毛泽东随中央机关由保安迁往延安,在陕北整整待了十年之久。日理万机的毛泽东,心里总是牵挂着人民群众,不管工作多么繁忙,都要抽出时间深入到群众中去,而在当时,语言交流却成为了一个障碍。陕北方言,由于种类比较多,十里乡音各不同,在中国是排行第五的最难懂方言。因而,毛泽东找来时任中共中央秘书长、人称党的内务工作“好管家”的王首道,让他从陕北出身的红军中找一个秘书兼陕北方言翻译。</h3></br><h3>从延安中央党校的学员中,王首道发现了一个合适的人选,这个人叫林蔚森。他这一年29岁,是陕西绥德县崔家湾镇林家辛庄人,1930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至1937年历任林家辛庄党支部书记、绥德县二区区委委员、区委书记、绥德县军事部部长兼游击大队队长。</h3></br><h3>在毛泽东身边工作,令人羡慕。可是没出几天,林蔚森就找到王首道,提出自己能力不行,干不了这份差事。原来,毛泽东浓重的湖南口音,他听起来很吃力,再加上自己的文化底子太薄,搞文字、做记录,样样都跟不上。王首道一听他的解释,既替他感到惋惜,也觉得他的确难以适应,只得另行安排工作。</h3></br><h3>在考察林蔚森时,从家庭出身到政治表现,王首道都一一作过调查了解,唯一疏忽的是,不承想他只有小学三年的文化,更不知道他还正在被一种难以名状的“怪病”折磨着。1937年4月,组织上安排他进入中央党校二部学习,其间就有学员反映他这个人有怪毛病。晚上睡觉,人家都恨不能脱得光光的,才感觉睡得舒服,而他总是穿着外衣、枕着石头睡觉。殊不知,这都是多年打游击养成了的习惯。记得1934年在绥德当游击大队长时,遭遇马步芳的8万多部队围剿,游击队被打散了,只剩下了他最后一个人,在深山里与敌人周旋。敌人悬赏200块大洋要“匪首” 林蔚森的人头,把他的父亲捉了去杖打了几十大板,逼得他的3个叔叔逃离家乡后投身革命。他的这种夜宿的习惯,也正是从那时候起形成的。不仅有如此的“怪毛病”,长期风餐露宿的野外生活,他落下了动不动就头疼的毛病,尤其是被文字憋着的时候更加疼痛难忍。头疼的病根一直跟了他几十年,多亏后来在鞍山有位老中医出了一个偏方,才彻底根除了这个顽固不化的老毛病。</h3></br><h3>土地革命时期,绥德县是我党在陕北最早开辟的红色苏区之一。西北红军、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刘志丹、谢子长等都曾在这里留下足迹,其间,数以万计的绥德儿女投身革命,林蔚森是早期投身革命的一位。从家乡出来闹革命时,他19岁,已经有了由家里包办的婆姨,做了孩子的父亲。</h3></br><h3>林蔚森与西北红军、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之一张秀山,是陕北老乡。两个人虽说一直是上下级关系,但为人正派、性格耿直的林蔚森,给张秀山留下了良好的印象。抗日战争期间,他们都一直在陕北地区工作。他于1938年3月任陕甘宁边区靖边县委组织部长时,张秀山任陕甘宁边区第一河防司令部政治委员;他于1943年10月任西北局招待所主任时,张秀山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组织部副部长。解放战争期间,他们也都曾经一度在东北的松江地区工作。张秀山于1946年6月起任中共松江省委书记,他曾经在松江省历任公安训练班主任、公安处总务科长、苇河县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张秀山于1948年2月至7月任松江省委党校校长,他曾经担任省委党校校务主任。后来,张秀山于1948年8月任中共辽宁省委书记兼辽宁军区政治委员,他也于1948年8月到辽宁省工作,历任庄河县委副书记兼民运部部长、鞍山市新华区区委书记、台安县委书记。</h3></br><h3>张秀山非常熟悉这位陕北老乡,却不甚了解他在陕北时就遗留下来的老毛病。一次,他们相见,张秀山要他到辽西省委来工作,当秘书长。当时,他并不了解秘书长是干什么的,就爽快地答应了下来。接手后,他才发现秘书长的活几乎整天与文件打交道。本来就有处理文字就头疼的毛病,再成天地被处理文件纠缠,干了不到一个月的秘书长,正巧赶上辽东、辽西两省合并,他就主动提出了告退。</h3></br><h3>当年,他从张秀山身边离开后,于1948年11月调任鞍山市和平工委书记,同年12月又调任新华区委书记,翌年3月调入鞍钢任立山工厂(后改称为鞍钢第一薄板厂)厂长,后改任轧钢部党委书记。</h3></br><h3> <h3>1954年,林蔚森(右二)陪同鞍钢经理袁振(左三)向苏联专家赠送锦旗。<br></br></h3></br><h3>前往立山工厂上任的那一天,他只带去了3个人,有随行的干部培仁生和警卫员吴显峰,还有一位就是他的妻子郭映华。</h3></br><h3>郭映华与林蔚森是陕北同乡,毕业于榆林女子师范。在校期间,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事党的地下活动。因进步学生中有人变节,引起国民党当局对她的怀疑,与一些进步女学生同时被拘捕。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下,她巧妙周旋,始终没有暴露身份,因查无实据被释放,于1937年前往延安,进入陕北公学学习。</h3></br><h3>毕业后,她被分配到老乡林蔚森那里工作。一晃几年过去了,林蔚森虽对这位外表随和、内心坚强的同乡妹子渐生好感,但自知已有家室,尽管多年没有音讯,生死不明,心里岂敢存有非分之想?一天,一位抗大的战友找到他,告诉他说早已暗暗地爱上了郭映华,只是自己羞于启齿,恳请林蔚森给牵个线、搭个桥。不久,这位战友上了前线,也不知话是否捎了过去。不过,战友要捎的话,却触动了他下决心大胆地追求郭映华。其实,在郭映华的心里,也早已经有了他。1940年,经组织批准,他们在延安窑洞里举行了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婚礼,最为珍贵的是留下了一张结婚照。</h3></br><h3> <h3>1940年,林蔚森、郭映华在延安结婚,拍下新婚纪念照。<br></br></h3></br><h3>1943年4月,延安整风运动开始转入审干肃反阶段,林蔚森是陕北老红军,与审干肃反一点儿不沾边,而郭映华因在榆林中学的那段经历,在接受审查。他深知自己的妻子是清白的,却又对康生等人搞出来的审干肃反扩大化无能为力。当时,郭映华直接闯到了中央组织部部长陈云居住的窑洞,向组织上提出申述。直至1945年,曾在榆林地区从事过党的地下领导工作的马明方(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和主要领导人之一),从新疆国民党军阀盛世才的监狱中被我党营救出来后,返回延安,得知郭映华正在接受审查,直接找到中央有关部门作证,才算了结。</h3></br><h3>从此,由西北到东北,林蔚森夫妇一路上形影不离。</h3></br><h3>在立山工厂,他们建立起了鞍钢最早的基层党支部,林蔚森任支部书记,郭映华和培仁生为支部委员,直属鞍山市委领导。当时,党组织还没有在全市公开活动,这个党支部就发展了第一批党员共50名。在立山工厂,他们聚集了400多名工人,迅速复工生产,这个工厂也成为了鞍钢复工最早的工厂。</h3></br><h3> <h3>1961年,时任鞍钢公司副经理林蔚森(右)与行政处处长张忠诚(左),在鞍钢迎宾馆花窖前合影。<br></br></h3></br><h3> <h3>1980年代前期,林蔚森(中)参观宝钢,与时任宝钢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李华忠(右)在厂区合影。<br></br></h3></br><h3>经历过严峻的战争年代,作为幸存者,林蔚森从来没有计较过职务的高低,也从来没有考虑过利益的多寡,更从来没有权衡过机遇的得失。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同期同级到鞍钢的老干部,大都在三两年内就提拔走上了公司副经理以上领导岗位,而他当过十年处长才弄上一个经理助理。也有老同志当着他的面发议论说:“1938年入党的都当了部长了,瞧你,1928年就参加了革命……”可林蔚森不是在这么比,也不是这么想。他说:“瞧,现在的生活,当年想都不敢想。能活下来,看到日本鬼子投降,看到新中国成立,我知足了。有多少人为了这一天,把生命都献出去了,却没能看到这一天,我们活下来的人也都该知足了。”是啊,在他的家乡绥德,有名有姓的为国捐躯的革命烈士就有1400多名,其中有很多是与他共患难的战友。上世纪70年代初,一别家乡30余载,他第一次回乡探望,见到了打游击时为他送过饭的刘四岭老人,儿子在游击战中牺牲了,如今的生活很困难,林蔚森心里很难过。老人说,村里的烈属太多了,国家照顾不过来,每户每月只能补助5元钱。回来后,他不仅特意给这位老人寄去了几十元钱,还给生产大队邮去了300元钱,并写信给大队嘱咐林家本姓的党支部书记,要带领乡亲们种树造林,改变现状。</h3></br><h3> <h3>1960年,应一位记者之邀,林蔚森、郭映华夫妇及子女在台町家门口拍摄的全家福。<br></br></h3></br><h3>林蔚森的一生,活得很真实。不论是过去当处长时,还是后来当副经理时。延安时期就熟悉的郝希英,从鞍钢公司成立时起就是副经理,而他那时还只是一个处长,可两个人只要见了面,都似旁若无人,在大马路上也会搂脖抱腰,特别亲热。一个拍着对方的脸蛋叫道:“我的儿呀,你挺好吧?”另一个摸着对方的腮帮唤道:“我的儿呀,你也挺好吧!”老战友之间的情谊,超越了一切世俗的界限。林蔚森的一生,也活得无所惧。“文革”时期,很多领导干部遭受冲击,而他是老红军,造反派不敢得罪他。他也凭着这种身份,千方百计保护那些老同志。有的怕挨揪斗的老同志,要住进他的家里躲起来,他是来一个接一个,来两个收一双,把自己的家作为了“庇护所”。</h3></br><h3>林蔚森,这位陕北出来的老红军,始终是一位让人们能够一眼望到心底的老战士。</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