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韵三咂】.砚耕山房“花鸟篇”选辑作品赏析(二)

孙书正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篇首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水墨写意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形式,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能够深刻影响观者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以下是水墨写意画中意境对观者情绪影响的几个方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情感共鸣:水墨写意画常常通过简洁的笔触和墨色变化来表达画家的情感和心境。观者在欣赏画作时,可能会被画中的意境所触动,产生情感共鸣。例如,一幅描绘宁静山水的水墨画可能会让观者感到内心的平静和放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想象空间:水墨写意画中的留白和抽象表现手法为观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这种“少即是多”的艺术表达方式,可以激发观者的想象力,使他们在心中构建出更加丰富和完整的画面,从而产生愉悦和满足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审美体验:水墨写意画的美学价值在于其独特的笔墨技巧和构图艺术。观者在欣赏过程中,可以体验到线条的流畅、墨色的层次和画面的和谐,这种审美体验能够提升观者的情绪,带来美的享受。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文化认同:水墨写意画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如道家的自然观、儒家的中庸之道等。对于熟悉这些文化的观者来说,水墨写意画中的意境能够唤起他们的文化认同感,从而产生一种归属感和自豪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心灵净化:许多水墨写意画作品追求的是一种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状态。观者在欣赏这些作品时,可能会感受到一种心灵的净化和升华,从而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一片宁静的天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情感调节:不同的水墨画作品可以引发观者不同的情绪反应。例如,一幅充满动感和张力的水墨画可能会激发观者的活力和激情,而一幅柔和细腻的作品则可能带来安慰和舒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总之,水墨写意画中的意境通过多种方式影响观者的情绪,不仅提供了审美的享受,还能够在精神层面上给予观者深刻的触动和启迪。</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水墨荷花四条屏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画作解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组水墨荷花四条屏展现了传统中国画的精髓,通过墨色的变化和笔触的运用,传达出荷花的高洁与优雅。画作以浓淡相间的墨色描绘荷叶,表现出荷叶的厚重与层次感,同时也通过留白技巧,营造出空间感和光影效果,使画面更加生动。</b></p> <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荷花的红色在墨色背景的衬托下显得格外鲜艳,象征着荷花的纯洁和高贵。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荷花的花瓣,展现出其柔美的姿态和生命力。荷花的茎干则以简洁有力的线条表现,增强了画面的动感和节奏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水墨荷花四条屏(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画作中的题款和印章不仅增添了艺术的文化内涵,也与画面相得益彰,体现了画家的个人风格和情感表达。整体来看,这组画作通过水墨的浓淡变化和笔触的灵活运用,意在表现了荷花的自然美和内在精神,传达出一种宁静、高远的意境,使观者在欣赏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画家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b></p> <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水墨写意花鸟四条屏之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画作解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组水墨花鸟四条屏作品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艺术魅力。画作以花鸟为主题,通过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笔墨,展现了自然界的生动景象和内在精神。​在笔墨运用上,画家采用了浓淡相宜、干湿并用的技法,使得画面既有厚重感又不失灵动。墨色的深浅变化不仅表现了物体的立体感,还传达了光影的微妙变化,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视觉冲击力。笔触的粗细、长短、曲直变化,赋予了画面节奏感和韵律感,使观者在欣赏时能够感受到画家的情感流动和艺术表达。​构图上,画家巧妙地运用了留白和对比,使得画面既有紧凑感又不失空灵感。花鸟的布局错落有致,既突出了主体,又保持了画面的平衡和和谐。通过花鸟的相互呼应和互动,画家营造出一种生动活泼的氛围,使观者仿佛置身于自然之中,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和自然的韵律。​意境表现上,画家通过花鸟的象征意义,传达了对自然和生命的赞美与思考。花鸟不仅是自然界的代表,更是画家情感和思想的载体。通过花鸟的描绘,表达了对和谐、宁静、自由等美好品质的追求,以及对生命、自然和宇宙的深刻感悟。​人文思想方面,这组画作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作者通过对花鸟的描绘,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同时,画作也反映了画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展现了中国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时代精神。​总之,这组水墨花鸟四条屏作品通过笔墨、构图、意境表现和人文思想的有机结合,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和艺术魅力,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启迪。</b></p> <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水墨写意条幅系列(1)【手指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水墨写意条幅系列(2)</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水墨写意条幅系列(3)</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水墨写意条幅系列(4)</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水墨写意条幅系列(5)</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水墨写意条幅系列(6)</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水墨写意条幅系列(7)</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水墨写意条幅系列(8)</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水墨写意条幅系列(9)</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孙书正,字南山耕人,别署砚耕山房,安徽桐城人。农工民主党党员,安徽省政府文史馆特约研究员,桐城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当代著名大写意花鸟画家刘荫祥先生入室弟子,职业画家、美术评论家。现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书画艺委会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手指书画专委会委员,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新文艺群体工作委员会委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农工民主党安徽省书画院理事,安徽指墨书画院副院长,安徽公麟美术研究院院士,安庆市书画院院聘书画家,农工民主党安庆市第十三届党代表,桐城市政协文史委委员,桐城市美术馆艺术顾问。国画作品曾数十次入选国家、省地市专业美展并多次获奖,参加新加坡、菲律宾、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展览交流,并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和联展。作品被省内外多家美术馆、图书馆等文博单位收藏,美术论文30多篇、书画评论、随笔400余篇约六十万字分别在《中国书画报》、《美术报》、《羲之书画报》等专业权威报刊上发表及省内外多家报刊上发表与转载,第十三届安徽省德艺双馨艺术家奖获得者。个人艺术业绩、作品入录《中国美术人物志》、《新中国美术图鉴(1949一2020)辞典》。</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