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甲辰年秋 兄弟姐妹们一大家子人到湘潭市雨湖区平政路 寻找1951年在书院巷的“青年照相馆”旧址 同时参观与其相邻的“江西会馆” 家人问我牌楼门上的那些匾额什么意思 我才疏学浅 磕磕绊绊 也没说出个所以然 甚是尴尬 回家后翻阅相关书籍数日 浏览互联网 请教专家和老师 撩开了悠悠历史的面纱 逐渐了解到……</p> <p class="ql-block">溯源:许逊 </p><p class="ql-block">每条河流都有其源头 自然界如此 人类信仰也是如此 世界上所有江西会馆的溯源都指向同一人物~许逊 他是晋朝著名道士 公元239年出生在豫章郡南昌县(今江西省南昌市) 年少时聪明好学 拜了三位名家为师 博通经史天文地理医学 尤其喜欢道家学说 对仕途不感兴趣 几次举孝廉都被他拒绝 隐居在南昌远郊的西山 潜心修炼法术 平时提倡和践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字 深受乡亲们尊敬 四十二岁时 朝廷屡来礼命 这才出任四川省旌阳县令 在旌阳县他惩治腐败 减轻刑罚 倡导仁孝 求贤举廉 为百姓治病 政绩卓著 深受爱戴 人民亲切的称他“许旌阳” 十年后辞官回归故里 时年遭遇连年洪灾 他又率领众人抗洪 从江西到湖南湖北福建等地 斩妖除魔 消除了水患 获得了广泛的歌颂与崇拜 人们开始为他画神像 建祠堂 祭祀膜拜 后来他创办了道院 建立“净明道” 公元374年传说他在136岁时 与家人一起升天成为了神仙(成语 “一人得道 鸡犬升天”的来历)从唐代起民间开始传颂他的丰功伟绩 到了宋朝 由于皇帝的尊祟 江西民间对他的信仰大行其道 他的西山道观升格为“玉隆宫” 尊为“神功妙济真君” (许真君名称的来历)进入明代明世宗赐名“妙济万寿宫” 后来清顺治帝改其为“万寿宫” 所以民间的旌阳祠或真君祠都冠以“万寿宫”之名 他成了江西人的精神领袖 有江西人就有许真君!</p> <p class="ql-block">天时:江西填湖广(今湖北省和湖南省)</p><p class="ql-block">隋唐之后 全国的经济中心向南延伸 大批中原人来到了富饶的鱼米之乡~江西 使其人口迅猛增长 宋朝时期达到近五百万人 成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 就连耕地面积也雄踞榜首 大米 茶叶 陶瓷 纸张 布匹 采矿 冶金 药材等等 都是国家经济的“大腿” 加上重视教育 使得人才辈出 那时的江西可以说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丝毫不逊江浙等沿海地区 又远超中西部其它省份 达到了繁荣鼎盛高峰 并将其发展势头一直延续到明代</p><p class="ql-block">而元末明初的连年战乱 至使湖南的人口锐减 十室九空 大片田地荒芜 在明洪武年间 朝廷下令组织江西人迁往湖南 一时间江西人扶老携幼 长途跋涉 或乘船或坐车 浩浩荡荡的移民潮涌向湖南 江西移民人来了 把宗教信仰也一起带来了 他们建起了“许逊庙”或者“真君祠”(后改名万寿宫)据考古统计 湖南省内万寿宫多达42个 湘潭境内就有18个之多!</p> <p class="ql-block">地利:湘潭的地理位置</p><p class="ql-block">湖南的母亲河湘江 流经湘潭区域时转了一个大弯 呈现一个大大的U形(如图)开口朝东 正是由于这一特殊的地形和河水的冲力 至使西岸一侧的水很深 最深处达六十米 水深则为潭 湘潭得名于此 此段湘江在夏季平均五米深 水流平缓 成为了天然的良港码头 加上处在黄金水道的中段 上可以连接粤桂 下可以通江达海 在内河航运鼎盛时期拥有得天独厚的四通八达地理位置(省会长沙由于河道较直 水浅湍急 不宜泊船 )</p> <p class="ql-block">人和:高光时期</p><p class="ql-block">历史来到明清时期 朝廷实行全面海禁 对外经贸仅开广州一个口岸 而彼时的湘潭扩城引商 凭借着先天的地理位置吸引来大批的商人和移民 尤其是江西商人(江右邦)以四方集散转口贸易为主 桐油 茶油 木材 大米 烟叶 瓷器 纸张 药品等等转销 苏广的食盐 布匹 海产 槟榔等等批发 全县的经济迅速发展 呈几何级壮大 一跃成为“天下第一壮县” 号称“小南京” 冠以“金湘潭”美名!</p> <p class="ql-block">人和中的人和:江右商邦 </p><p class="ql-block">长江东流至九江 一改之前东西走向 转朝东北方向奔去 因此有了东岸与西岸之说 古人坐北向南看 称东为左 西为右 故这段长江以西地区统称为江右 核心区域为现在的江西省大部 讲赣语方言的汉族人构成了江右民系 其中的商人们“一个包袱一把伞 跑到湖南当老板” 他们的商业理念 建筑风格 书院教育 戏剧欣赏都带有独特的江右文化 尤其是明清时兴起的江右商邦 他们信奉许逊的净明道 以忠孝为本 敬天崇道 诚实守信 方寸净明 积功累德 团结协作 常在万寿宫酬神看戏 商贸洽谈 并将万寿宫设为江西会馆</p> <p class="ql-block">年谱:据湘潭市雨湖区志的第三章第五节文物古迹中介绍 平政路(彼时称十总正街)居住着很多江西移民 他们在宋代宣和年间(1119年~1125年)建起了祀奉许逊的庙 从后来清嘉庆的地图放大来看 当时称“真君祠” 后来改名为“万寿宫” </p> <p class="ql-block">年谱:1650年(顺治七年)旅潭的江西商人 特别是十总的江西药商 捐资大规模重建 大门门楼额书“江西会馆”~《光绪湘潭县志》1655年江西众商家再次集资重修 后多次维修 每修一次耗资十万金十万银 同时期修建的还有五省会馆(关圣殿)为北方五省商贾共建 但只有江西商人单独建江西会馆 可见当时江右商帮是多么有实力 真正的财大气粗!</p> <p class="ql-block">年谱:嘉庆年间 1819年 在江西会馆爆发了震惊朝廷和社会的江西人与湘潭本地人械斗流血事件 从此江西商人的生意大受影响 市场萎靡不振 多年后才逐渐恢复元气</p> <p class="ql-block">年谱:1903年湘潭本地企业家禹之谟先生租用江西会馆的房子创办湖南省第一个毛巾织布厂 挂牌“湘利黔织布局” 后来因发展需要搬迁去了长沙</p> <p class="ql-block">年谱:民国时期 政府征用江西会馆作为抗日战争期间的伤兵医院 抗战胜利后又作为湘潭水上警察局的办公场所 (见湘潭当时的《大公报》和《湘潭民生报》)</p> <p class="ql-block">年谱:1927年(民国十六年)江西商人在会馆内创办起“豫章小学” (见《湘潭市志》九册上 教育篇第三章</p> <p class="ql-block">年谱:1950年由政府接管变成公立学校 江西会馆全部都包括在内 命名为“豫章完小” 从此江西会馆的命运与教育绑在了一起 这是当时学校平面图 由豫章完小57班毕业生郭菊云先生根据自己的回忆所画 </p> <p class="ql-block">年谱:1966年 九龙台上的正殿 在文化大革命的“破四旧,立四新”的运动中作为“四旧”被拆除 现在仅能从这张非常难得的照片(1953年)一睹它的宏伟壮观 而“豫章完小”此时更名为“卫东小学” 平政路也更名为“兴无路”</p> <p class="ql-block">年谱:1975年“卫东小学”开始增置初中 名字也改为“卫东学校” 学校里的古迹文物逐渐地拆除 变得越来越少 幸亏 右边的狮子被圈在一户人家的杂物间里 得以幸存 其它的建筑物一点一点地被拆 最后只剩下大门牌楼和夕照亭</p> <p class="ql-block">年谱:1979年 “卫东学校”升级为“湘潭市第十六中学” </p> <p class="ql-block">紧挨着牌楼建了一栋教师宿舍楼 春秋阁拆了后建成高大的教学大楼 九龙台及后坪一部分扩大成为田径场和篮球场 余下面积建成另一栋教学楼</p> <p class="ql-block">年谱:1990年江西会馆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1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p> <p class="ql-block">年谱:2019年 湘潭市政府对江西会馆进行了保护性修缮 </p> <p class="ql-block">年谱:2024年增加了左边的石狮 奇怪的是没有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 而是任由崭新的新狮子立在大门口 </p> <p class="ql-block">特色:选址极佳 位于十总闹市区 街道四通八达 人流如织 又面朝河街 拥有专属码头 装船卸船极为方便 依山(鳌山)和傍水(雨湖) 真可谓是一块风水宝地</p> <p class="ql-block">江西会馆的范围包括河街的万寿宫码头与后院的水阁凉亭(即夕照亭)</p> <p class="ql-block">特色:坐北向南 沿中轴线左右排开 呈长方形 占地面积约五千平方米以上 规模如此之大 进一步显示江西商人的雄厚资金实力</p> <p class="ql-block">座北朝南看 江西会馆左边是书院巷(现不存在)右边是曾家巷(现存)</p> <p class="ql-block">建筑特色:布局合理 匠心营造 牌楼大门 前坪 春秋阁 围廊 中坪 戏台 正殿 大士阁 后坪 后殿 水阁凉亭(夕照亭)以及周围高大的封火山墙 构成完整的园林宫殿式建筑群 可商贸恰谈 开会议事 敬神祭拜 观戏酬宾 投宿暂住 启蒙书院 闲庭漫步 功能十分齐全</p> <p class="ql-block">建筑特色:豪华气派的大门</p><p class="ql-block">大门俯瞰呈八字形 吸纳八方来财的风水 正面就是高矗的石牌坊 高等级的四柱三间五楼造型 四根粗壮的麻石柱子 柱子中间用汉白玉石砌墙 加上五层麻石横梁 配上三滴水屋檐(三重檐)格外高大 中间开拱形门 门旁两边各设麻石鼓抱石 大门两侧接青砖围墙 并开两个拱型偏门 墙头涂朱红 镶嵌着堆塑造型 墙头屋檐上盖着五彩琉璃瓦</p> <p class="ql-block">建筑特色:考虑到湘潭地区多雨 建材选用了麻石和青砖 麻石做构架 青砖来填充 不怕风吹雨打 历经千秋万代 六根粗大的水泥柱子是修复时做固定支撑用的</p> <p class="ql-block">木头做的大门 上面镶嵌着铜钉 非常气派 现在门板早没了踪影 空留上方的门条石</p> <p class="ql-block">建筑特色:五彩琉璃瓦 彼时的江西在瓷器工业独占鳌头 修建时在牌楼大门和正殿屋顶上全部采用了从江西运来的五彩琉璃瓦 而不是单色的琉璃瓦</p> <p class="ql-block">建筑特色:三重檐的脊尾处都装置了麻石雕饰的鸱吻 头是龙头 尾巴是鱼尾 专家认定是鳌鱼鸱吻 有避灾除火的寓意</p> <p class="ql-block">建筑特色:门头正下方是块汉白玉石的牌额 用正楷金粉堆塑“江西会馆”四个大字 牌额四周用镂空砖雕围起来 左右两边砖雕各二条龙盘绕着 江字上方单独雕了一条龙 龙头朝前 因年头太久失修 龙头掉了些 依稀轮廓还有张牙舞爪的威风</p> <p class="ql-block">在“江西会馆”额头的两旁 是两位天官赐福的浮雕 一左一右 各有仆从在后面撑起大扇 一位手捧如意 另一位手持佛尘 脚踏祥云 威风而至</p> <p class="ql-block">往下看 上用双凤浮雕 下用双龙镂空雕饰 在龙凤呈祥的中间龛进一块汉白玉横匾 上书四个大字 “爽挹西山” 典故出自晋人王子猷之语“西山朝来 致有爽气” 表达他的心思不在府事 追求闲情逸致 史学家尹老师认为此匾的解释应联系许逊在南昌西山修道的经历 更有“醒人心志 豁达明朗”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在“爽挹西山”牌匾的下方就是拱形大门 门头用石雕葫芦和藤蔓装饰 取“葫芦”的谐音“福禄双全”和籽仁密实而“千秋万代”的寓意 大门的拱弯分别用了三条刻着祥云纹图的麻石砌成 祥云像征着“吉祥”“高升” 古人经常用祥云搭配葫芦 </p> <p class="ql-block">衔接之处 匠人没有留白 都雕以人物 花卉 丝带 等等</p> <p class="ql-block">拱门两边的左上方和右上方 都用雕刻祥云和龙纹的麻石作为边框 中间用汉白玉刻成横匾 左边的是“仙阶” 右边的是“衢岸” 清代一诗人曾赋诗一首赞美这座万寿宫:“琉璃彩瓦映湖光,石柱雕坊至豫章。万寿宫前云气集,九龙台下义风扬。仙阶访古多豪客,衢岸通幽簇远樯。斩孽除蛟祈浪静,商民犹祀许旌阳。” 就借用了这两条横匾的词 仙阶指的是万寿宫 衢岸说明万寿宫地处湘江岸边的交通要道上</p> <p class="ql-block">在“仙阶”和“衢岸”的下方 四周用回形纹作边 中间的汉白玉上雕刻出花瓶 左边的花瓶里放着三把短戟 寓意“连升三级” 而右边的花瓶里放入一把戟 戟上挂着打击乐器(磬) 谐音“平安吉庆”</p> <p class="ql-block">大门左右各置一个圆形的抱鼓石 起着稳固支撑作用 同时彰显地位和富贵 基座都是祥云图案托起石鼓 石鼓两面都刻有图案 一面是雄鸡对着经幢打鸣 取勤奋努力 富贵光明和驱邪避灾的美好愿望 另一面是上有祥云漫舞下有鲤鱼腾浪 也是希望“吉祥如意 年年有余 科举中的 金榜题名”</p> <p class="ql-block">抱鼓石前方蹲着两尊石狮子 很长时间里都只有一尊 直到龙年才新雕了一尊配对 从狮子的外表看 一眼就知这是清代的 少了明代的威猛霸气 多了清代的灵动活泼 鬃毛略短 耳朵耷拉 脚踏绣球 转头张口 </p> <p class="ql-block">牌坊大门的两边用青砖砌墙 紧接着大门连成一体 青墙顶上用琉璃瓦做屋檐 檐下贴上一排竖条瓷砖 再用长长的齿轮花纹塑成一条装饰 下方是黑白泥塑人物故事 左边四个 右边四个 搜了很久 也请教了一些人 仍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接下去在朱红漆底上堆塑香炉 花瓶 案几 筝 宝剑 经书 如意 等等宝物 有猜是“暗八仙” 也有说是“道教八宝” 总之 图必有意 意必吉祥 无外乎“平安如意” “高雅洁净”</p> <p class="ql-block">紧接着镶嵌了一条长长的墙圈 左右各三格 其中四个花鸟树植 二个人物故事(内容不详) 在墙圈下方 小拱门上方 从青墙中用朱红色作边框 中间是块汉白玉 左边刻字“障湘” 右边刻字“保豫” 这里湘代表湖南 豫代表豫章 即江西 保佑江西 护卫湖南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两幅套红牌匾下方各开一个拱形偏门</p> <p class="ql-block">靠书院巷的青砖墙原来开有一小门 现在砌墙堵了 仅留下门框石</p> <p class="ql-block">从石坊牌楼进入后 就是麻石铺满地的前坪</p> <p class="ql-block">过了前坪便是二层砖木结构的“春秋阁” 改为学校后 上下均为教室</p> <p class="ql-block">春秋阁的一层有门通往中坪 中坪的中央矗立着九龙台大殿 重檐歇山顶 金黄色琉璃瓦 配上碧绿色剪边装饰 富丽堂皇 如果照搬了南昌铁柱万寿宫的大殿模式 正门牌楼上应该还挂着横匾“忠孝神仙” 但解放后学生们并没有看到 也许取下来了</p> <p class="ql-block">大殿里原供奉着许逊神像 豫章完小办学时作为老师们的办公室 大殿前面凸出的抱厦 就是小戏台 既是学生们表演节目的舞台 也是照毕业照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正殿建在石头砌成的九龙台上 周围镶嵌着八个口含圆珠的龙头 台基距地二米多 当年往中间填土时 因为与当地人有矛盾 当地人不允许在湘潭挖土取土 江西商人便从江西的萍乡运来散煤作土填满的 学生中有人知道地下有煤矿</p> <p class="ql-block">殿堂周围都用汉白玉做的护栏和栏板 栏板上雕刻着凤凰瑞兽 花草鱼虫等图案</p> <p class="ql-block">栏杆的柱头也是用汉白玉刻的动物幼崽 活泼可爱 栩栩如生 学生们喜欢抚摸</p> <p class="ql-block">殿前有两根粗壮的汉白玉大石柱 柱子上镂空刻雕着腾云驾雾的巨龙 非常威严 但学生们并不害怕 反而喜欢拥抱 尤其是盛夏时节 抱一抱 非常凉快舒服</p> <p class="ql-block">上殿的台阶中间铺着一块石板 上面雕着双龙戏珠图案 而两旁的石阶 女生们常常用算盘珠子串串在这里踢房子 正好一个台阶一个级别</p> <p class="ql-block">石阶的两边 一边一座汉白玉狮子 现存十六中校园内</p> <p class="ql-block">江西会馆除了房屋外 全部都是高大的封火墙围了起来</p> <p class="ql-block">江西会馆主建筑群不在了 但豫章完小的学生们在参观重修后的关圣殿 都感叹道简直就是小一号的江西会馆!</p> <p class="ql-block">江西会馆的牌楼大门 残缺不齐 没有保护好 令人叹息 正殿和春秋阁更是荡然无存 片瓦不留 让人唏嘘不已 但庆幸的是江西会馆的夕照亭几乎完美地被保存下来(1952年夕照亭照片)</p> <p class="ql-block">从十六中校门口往前走百余米 就是雨湖公园的侧门</p> <p class="ql-block">从公园南入口进门 顺着方向指示牌 沿着一条小路走到底 就见到这两块石碑</p> <p class="ql-block">亭子建在池塘中 基础是用青灰麻石垒起来的 好像是一座水中舞台,正因为如此,豫章完小(卫东学校或十六中)的学生们常在此排练节目</p> <p class="ql-block">专门建了一座小石桥接岸通往亭子 栏杆石板上雕刻着花鸟鱼虫 瑞曽 戏文人物等</p> <p class="ql-block">桥的栏杆望柱头上雕刻着各种憨态可爱的小动物 有猴 狮 牛 羊 兔 等等 特别是那几个翘起屁股的 寓意财富多多益善 后代多子多福</p> <p class="ql-block">亭子呈正方形 石木结构 二重檐歇山顶 顶盖黄色琉璃瓦 亭内八根粗壮的麻石柱子 四周全是麻石围栏</p> <p class="ql-block">栏板上雕刻着花鸟鱼虫 飞禽瑞兽</p> <p class="ql-block">亭子的顶脊砌了彩陶二龙戏珠 二层有围廊 花窗 木围栏 要是有楼梯就更好了 可以登楼凭栏远眺湘水行舟的美景 体验古人触景赋诗的豪意</p> <p class="ql-block">一重檐的翘角是展翅飞翔的凤凰 二重檐的翘角是奔腾张口的云龙</p> <p class="ql-block">亭子内画梁雕栋</p> <p class="ql-block">这个构件不知道是雀替还是花架?反正龙也好 梅花鹿也罢 或者狮子麒麟都扮美了亭子 又起到了支撑作用</p> <p class="ql-block">藻井先是两个方框 然后再是圆形 像征着天方地圆 顶是画着腾云驾雾的一条龙 周围全部用了纹来衬托</p> <p class="ql-block">池塘边怪石嶙峋 绿荫遮掩 草木茂盛 </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夕照亭完全从十六中(江西会馆)分离出来 成为雨湖公园的一隅美景</p> <p class="ql-block">白云苍狗 朝代更迭 由于文物保护意识淡薄 外加特殊时期的观念冲击 湘潭的这座“江西会馆”整体没有被保护好 逐渐拆毁 仅留下牌坊大门和夕照亭 十分令人痛惜!像全国大多数的江西会馆一样 它转型为学校 无论是江西人还是湘潭人 都是中国人 而中国人的优良传统和奋斗精神 通过老师们的言传身教 由豫章完小和十六中的学生们继承下来 并发扬光大 带向了五湖四海 遍及着世界各地!也是不幸中的万幸!</p> <p class="ql-block">未解之谜之一:牌坊门楼左边的石狮子哪里去了?原先游客们在参观中一直没看到左边的石狮 有人说收藏在湘潭市博物馆里 电话咨询博物馆 被否了</p> <p class="ql-block">会不会是这一座呢?</p> <p class="ql-block">未解之谜之二:牌坊门楼上面有一些人物雕刻图案 但是一直没有查出什么意思 请教了专家 都不知所云 与常见的二十四孝传说无关 有人猜是不是许逊的生平事迹 至今没有答案</p> <p class="ql-block">未解之谜三: 据某些学生回忆,当年豫章完小四个大字刻在江西会馆四个大字的位置,但找不到相关影像资料证明</p> <p class="ql-block">未解之谜四:比较了几张平面图 发现夕照亭往南方向的原江西会馆厢房位置是现在的湘潭市花鼓戏团所在地。为什么会是这样?难道两者之间有关联?如果没有关联,从九总到十八总那么长的街道 花鼓戏团偏偏选在这里?令人称奇的是 湘潭市图书馆也在附近!</p> <p class="ql-block">未解之谜五: 据史学家讲,江西会馆原来还有大士阁和后殿建筑物 如果有 会是像历史上南昌万寿宫这样的布局吗?</p> <p class="ql-block">未解之谜六: 自得小学办学的时候是租用了江西会馆的房子还是租用了书院巷的民房?因为豫章完小的学生回忆 上学时学校里面还有个私人小学 最后合并到了豫章完小</p> <p class="ql-block">因时空所限 写到此只好暂时挂笔 未解之谜等以后有了答案后 再增补 或对谬误进行更正 若美友们知晓 敬请不吝指教!参考资料:《湘潭市志》《湘潭县志》《明清江西会馆建筑研究》《江西会馆里曾经的豫章完小》特别感激湘潭市文史专家尹老师 毕业于豫章完小的郭菊云老师 毕业于卫东中学的杨桃女士 湘潭第十六中学校长和老师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