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桥—凝固的艺术

白桦树

<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有四大名桥:卢沟桥(北京)、赵州桥(河北石家庄)、广济桥(广东潮州)、洛阳桥(福建泉州)。</p><p class="ql-block"> 洛阳桥,世界文化遗产,被誉为“海内第一桥”。洛阳桥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之一,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其原名“万安桥”,因希望平安渡过洛阳江,故得名。而桥名中的“洛阳”,则源于大量中原人迁徙至泉州,对故乡洛阳的深情厚意。</p> <p class="ql-block">  洛阳桥,北宋时期的伟大工程,始建于皇祐五年(1053年),由泉州太守蔡襄主持修建,历经6年8个月,耗银一千四百万两,于嘉祐四年(1059年)竣工。它横跨福建泉州洛阳江入海口,作为古代福州至厦门的交通要道,亦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连接中原与闽南。</p><p class="ql-block"> 洛阳桥的建造开创了多项工程技术奇迹。首创“筏形基础”:以纵横交错的大块条石铺于江底,形成稳固基底,有效抵御水流冲击;种蛎固基:利用牡蛎分泌物粘合桥基石块,成为世界上首个将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的案例;船型桥墩:46座桥墩设计成尖端朝上游的船形,以分水势,减少潮汐冲击。桥上现存历代碑刻、石塔、石将军雕像及“月光菩萨”石刻,见证多元文化交融。蔡襄亲撰的《万安桥记》碑文被誉为“三绝碑”,现存于桥南蔡襄祠。</p><p class="ql-block"> 1961年洛阳桥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作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组成部分,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现存桥长731米,宽4.5米,桥墩31座,桥面石板最重达10余吨。退潮时可见牡蛎壳密布的桥基,潮汐与古桥共构“潮涨桥隐,潮落桥现”的奇观,其生态智慧为现代海洋工程提供仿生学借鉴。被誉为“海内第一桥”,体现古人“天人合一”的营造理念,成为泉州“爱拼敢赢”精神的物质载体。</p><p class="ql-block"> 洛阳桥历经千年风雨,仍以“活态遗产”的身份屹立潮汐之间,不仅是宋代工程技术的巅峰之作,更是海洋文明与中原文化交融的见证,诉说着“石桥与牡蛎共生,历史与当下对话”的永恒故事。</p> <p class="ql-block">  洛阳桥,北宋时期建造的石梁式跨海大桥,桥体结构古朴,是世界最早的石桥之一。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跨海桥梁,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石梁式跨海大桥,彰显了古代工匠的智慧与技艺。</p> <p class="ql-block"> 洛阳桥的建设,归功于北宋时两度任职泉州太守(1045、1056)的蔡襄。他在任内兴水利,劝农桑,办州学,尤以主持修建洛阳桥建设为巅峰功绩。他历任泉州太守、福州知州、端明殿学士,以“直言敢谏”闻名,《宋史》称其“精吏事,济以文学”。他是北宋“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之一,书法以“端劲高古”著称,《茶录》《荔枝谱》开中国专题博物散文先河。 </p><p class="ql-block"> 他从文坛巨擎到治事能臣,立志建桥济民,挑战不可能工程,不仅勇气可嘉,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是科技先驱,将三大技术创新用于建桥,相关技术比欧洲早800年。彰显了其智慧与魄力。</p><p class="ql-block"> 蔡襄两度任职泉州,不仅任上勤于政事,功勋卓著,在离任后仍心系泉州,曾作《忆洛阳旧居》诗云:“曾向园林寄此身,天涯回首倍伤神”,足显深情。</p><p class="ql-block"> 蔡襄于洛阳桥头撰写的《万安桥记》,更为后人尊为碑文三绝:</p><p class="ql-block"> 文绝,全文仅153字,却精准记载建桥时间、耗资、工艺,无一句赘言,被赞“简严如律令”。 </p><p class="ql-block"> 书绝,楷书端庄雄浑,笔画如洛阳桥石梁般刚劲,朱熹评“字字端重,通篇气象森严”。 </p><p class="ql-block"> 刻绝,碑石选用泉州本地花岗岩,刻工深峻清晰,千年风雨未损其神韵。 </p><p class="ql-block"> 碑文原立于桥南,今存蔡襄祠,与洛阳桥形成“桥-碑-祠”三位一体的精神地标。清代学者王昶称此碑“不独桥工冠古今,即文字亦千古独步”。</p><p class="ql-block"> 2005年挪威现代跨海大桥借鉴“筏形基础”技术,工程师坦言“灵感来自蔡襄的洛阳桥”。 “种蛎固基”原理被应用于海南岛珊瑚礁生态护岸工程,古老智慧焕发新生。 </p><p class="ql-block"> 泉州中小学将蔡襄故事编入乡土教材,学生临摹《万安桥记》成为书法课必修内容。 闽南谚语“站如东西塔,行如洛阳桥”,将蔡襄的务实精神融入地域性格。 </p><p class="ql-block"> 蔡襄作为洛阳桥的总策划与建设者,早已超越“建造者与建筑物”的简单定义。这位北宋文臣用一座桥完成了多重身份的终极统一——书法家的线条成为桥墩的轮廓,政治家的抱负化作石板的重量,科学家的智慧凝结成牡蛎的黏液。今日,当游客抚摸桥栏上“蔡襄”二字的刻痕时,指尖触碰的不仅是宋代的花岗岩,更是一个文明古国“知行合一”的精神基因。洛阳江潮起潮落,蔡襄的名字与石桥一同,在时光的冲刷中愈发清晰。</p> <p class="ql-block"> 为纪念蔡襄的建桥功勋,设蔡襄祠,亦名“蔡忠惠公祠”,坐落于有“海内第一桥”美誉的洛阳桥南侧、泉州市洛江区万安街道桥南社区内。祀洛阳桥建造者泉州郡守蔡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洛阳桥的附属文物。</p> <p class="ql-block">《万安桥》(又名《洛阳桥》)蔡襄</p><p class="ql-block"> 泉州南去水茫茫,紫帽山横海外长。</p><p class="ql-block"> 为问三洲谁作石,压波千顷使为梁。</p><p class="ql-block"> 云间缥缈来旌节,烟外微微见画樯。</p><p class="ql-block"> 更值清明风雨夜,倚栏怀古正愁肠。</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开篇就描绘出一幅壮阔的景象,茫茫的江水向南流去,紫帽山横亘海外。诗人接着发问是谁做出这跨江的石桥,压住千顷波涛成为桥梁。在桥上看到远处云间有旌节飘动,烟雾之外能隐隐看到船只。在清明风雨夜,诗人倚栏怀古,愁肠百结。全诗既有对洛阳桥雄伟壮观的描绘,又融入了诗人的怀古幽思,情景交融,从大的环境描写到细微的个人情感抒发,过渡自然。</p><p class="ql-block"> 此诗被后世多篇文献收录,并衍生注释与赏析,成为洛阳桥文化标志之一。</p> <p class="ql-block">  2025.4.16日踏入泉州,伫立于洛阳桥头,仿佛能领悟古人何以将长桥比作琴弦。八百岁的石板在江风中震颤,浪花如永不停歇的琴弓,将蔡襄题写的碑文谱成无声的韵律。四月的阳光在牡蛎壳上跳跃,那些被海水打磨了十个世纪的贝壳,在石基上结成时间的鳞甲。退潮时分,桥墩显露出真正的面容。四十六座船型墩基像搁浅的方舟,花岗岩的缝隙里嵌着北宋匠人的指纹。伸手触摸被盐渍沁透的条石,指腹传来粗粝的触感,仿佛摸到了《泉州府志》里记载的“种蛎固基”秘术——先民们将牡蛎播种在桥基,让自然之力将散落的石块长成坚不可摧的整体。这种东方的智慧,恰似月光渗入海水的温柔,远比钢铁更懂得与时间周旋。</p><p class="ql-block"> 行至中亭,红砖墙上的碑林在树影里忽明忽暗。庆历四年的月光曾照在蔡襄的紫毫笔尖,此刻却凝在“海内第一桥”的朱砂印痕里。卖茶阿婆的陶壶咕嘟作响,铁观音的香气缠绕着洛阳江水,将熙宁元年的漕运号子、万历十二年的进士车马、宣统三年的番商驼铃,都酿成盏中琥珀色的光阴。夕阳把石将军的影子拉得很长,这位守护了七个王朝的武士,铠甲上落满白鹭的羽毛。潮水开始漫上石埕,月光菩萨的衣褶里漾起粼粼波光。</p><p class="ql-block"> 我在碑亭转角遇见挑蛎归来的渔人,他扁担两头的竹篓盛着沉甸甸的暮色,每一步都踏响八百年的潮汐。离桥时回望,洛阳桥已化作一道水墨,将晋江与洛阳江收进同一幅长卷。石板路上的车辙里蓄着北宋的雨水,月光菩萨掌心的露珠映出今人的面孔。这座拒绝成为标本的古桥,依然用牡蛎的根系呼吸,用潮汐的脉搏跳动,将凝固的历史走成流动的永恒。</p><p class="ql-block"> 未来泉州之前,对洛阳桥及其建造总指挥蔡襄几近一无所知,实在是孤陋寡闻。如此伟大的古桥、历史的精英人物,实在是不应当被埋没于历史长河中。泉州的中小学生可以在课本中得以学习洛阳桥的历史并临摹到蔡襄先生的名帖,其他地方的教育就难说了。我周围的人大多是有一定文化的,但想必知道蔡襄的或者洛阳桥的历史的,应是寥寥无几。此次泉州访古探幽之旅收益良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