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最动听的歌</p>
<p class="ql-block">提起最动听的歌,就是那首《东方红》。这歌声让我难以忘怀,仿佛穿越了时间的长河,将我带回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那是六七年的初秋,我刚调入半导体器件厂,以为这里只是生产收音机的地方。但很快,我意识到自己错了。我们厂的主要任务是研制半导体芯片,当时用硅材料和锗材料生产二极管、三极管,同时还在探索芯片平面技术。这项技术并不成熟,还处于研发阶段。</p>
<p class="ql-block">林晨是这个小组的一员,他是清华毕业的归国华侨,身上带着一股学者的沉稳与执着。他经常跟我说:“将来芯片要朝着平面技术发展,把分离元器件组合在一起,形成集成电路。”那时的我听后只觉得一头雾水,但林晨却始终充满信心。他和那些被称为“臭老九”的技术人员们,顶着外界的压力,一门心思扑在技术上。他还向我们描绘未来的图景:电视机会从厚变薄,电话会从有线变成无线……这些话听起来像天方夜谭,可他却说得那么认真。</p>
<p class="ql-block">后来,厂里成立了四车间,我被分配到磷扩散工序,负责配合技术人员李思城的工作。每一道工序都有严格的技术把关,外延、硼扩散、磷扩散、光刻制版、压焊,再到小规模试制,每个环节都精益求精。林晨成了车间主任,他不仅要负责全车间的技术指导,还要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和讨论产品的技术问题。</p>
<p class="ql-block">那些日子,十几名技术人员凑在一起,常常因为一点技术参数争论不休。四川籍的陈志开和广东的何家力,还有梁寒冰、朱家科等人,吵得天翻地覆。每当这时,林晨就会站出来调解:“别吵了!每人按照自己的思路制图,马上制版投入试验,看看谁的设计更好,再综合采纳。”这样的方法果然有效,争论平息下来,大家迅速投入工作。车间里气氛紧张而热烈,全员上岗,几天就能出结果。在林晨的带领下,四车间成了厂里有名的能打硬仗的团队,无论什么任务,都能圆满达成。</p>
<p class="ql-block">那一年,哈工大的人员带着“01号任务”来到车间,林晨带领大家日夜奋战。从外延工序到硼磷扩散工序,从光刻制版到压焊,他都亲自参与,严格把关。他和哈工大的人员密切配合,不断改进方案,得到了他们的高度赞扬。他还多次前往四机部和北京半导体技术研究所学习取经,虚心求教,改进工作。他废寝忘食,身体渐渐消瘦,我劝他注意休息,他却总是笑着说:“没事,过一阵子就好了。”</p>
<p class="ql-block">终于,在一九七〇年的一天,收音机里传来了熟悉的旋律——《东方红》。那歌声响彻云霄,东方红一号卫星在空中飞翔,发出了最美妙的声音。这歌声唱出了我们的心声,也宣告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至今,这颗卫星仍在空中遨游,成为天空中最亮的星。林晨代表四车间参加了四机部的表彰大会,带回了一面写着“大干快上”的锦旗。全车间欢腾起来,全厂热烈欢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万岁!”空中的歌声里,有我们全体四车间职工的辛勤汗水与付出。林晨在大会上热泪盈眶,他说,这是时代的最美最动听的歌声!</p> <p class="ql-block">在那段岁月里,我们不仅见证了技术的突破,也感受到了一种精神的力量。那些穿着白大褂的人们,或埋头于文件,或热烈讨论,他们的身影仿佛定格在历史的瞬间。他们用智慧和汗水书写了属于那个时代的辉煌篇章。而今天,当我们再次回望那段历史,心中依然涌动着无限的敬意与感动。</p>
<p class="ql-block">最动听的歌,是《东方红》;最难忘的记忆,是那段与林晨和同事们并肩作战的日子。这些歌声与回忆,将永远镌刻在我们的生命里,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