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敢说,只要是在国内上过小学和写字课的,没有人不知道王羲之的大名和他的名篇《兰亭序》;但我不敢说,所有的人都知道历史上有名的“会稽”和“山阴”就是今天的绍兴。说出来不怕你见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不知道会稽这个地名里的“会”到底是读“Kùai(快)”还是读“hùi(会)”,直到九年前那次来,才搞清楚它的正确读音应该是“会计”而不是“汇集”。</p> <p class="ql-block">相信大多数寻访者和我一样,都是因为王羲之那篇《兰亭集序》来到兰亭的。这篇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作品,记述了永和九年(公元353年,距今已超过1600年了),王羲之邀请谢安、孙绰等41位名士于兰亭集会,饮酒赋诗,修禊雅集,并趁微醺为诗集作序之事。全篇词文雅致,书法绝世,不仅让“兰亭”从此闻名于世,也为后世留下千古名篇《兰亭集序》。即便你是个完全不懂书法的人,只要站在那儿,就能感受领略到这个作品的飘逸俊秀之美。</p> <p class="ql-block">我曾经很好奇,西晋时期山东琅琊这个北方顶级门阀的子弟王羲之到底为何来到这个离绍兴城区还有十几公里的郊区住下呢?看了有关资料才知道王羲之在东晋永和年间(345-356年),曾经同时担任过中央禁军的“右军将军”(相当于今天的中将和军分区司令员)和会稽内史(相当于今天的市长)的职务,负责会稽郡一带(包括现在的宁波、绍兴)的治安管理和行政事务。这个职务使他能够长期驻留此地,把兰亭做为他的寄居地。</p> <p class="ql-block">此外,琅琊王氏家族因深度卷入皇室的政治斗争(永嘉之乱),之后随士族大规模南渡至江浙一带,成为东晋政权的重要支柱。部分族人由于对东晋政权的失望不满,选择远离政治中心的南京,定居于会稽等地。王羲之性情豁达,偏好山水,兰亭此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很符合他对自然风光与隐逸生活的精神需求。</p> <p class="ql-block">还有,曲水流觞这个起源于西周上巳节的“祓禊(fúxì)”习俗,到了魏晋时期,已经从民间祭祀祈福演变成了文人雅士临水宴饮与诗酒唱酬结合起来的聚会和游戏。游戏的进程大概是这样的:选择一个流水缓慢蜿蜒曲折的溪流或人工开凿的环曲水渠,参与者沿水流两边席地而坐,然后将盛酒的“羽觞”(一种两侧带耳、形如鸟翅的漆制酒杯)置于上游,让它顺流而下,酒杯因水流曲折而停滞或打转,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念出一首自己即兴作的诗来,作不出的就端起杯子喝干里面的酒。而王羲之的兰亭就是这样一个有自然雅趣、以文会友的理想场所。</p> <p class="ql-block">站在流觞池前的我突发奇想:古代酿酒远没有今天量大便利,有没有人为了多喝点酒,故意做不出诗来?随之再一想,这种很需要才情和急智的游戏,真正的文人雅士是不会甘落人后的,不似我等俗人。</p> <p class="ql-block">虽说兰亭因为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名声大噪,但兰亭这个地方,却在王羲之来之前就已经很有些来历和故事了。相传,远古时期的大禹,治水后“会诸侯于茅山,计功而崩”,茅山因此改名会稽山,此地也随之称为会稽。春秋战国时的越王勾践喜欢在此种植兰花,因而汉代在这设驿站时干脆就直接起名“兰亭”。只不过这个“亭”不是亭台楼阁的亭,而是当时的一个行政单位和区划,比“乡”小一点。</p> <p class="ql-block">历经一千多年的历史和风雨,在战争、自然灾害和人为的破坏下,兰亭多次毁损又几度重修,我们现在看到的兰亭早已不是王羲之当年在这住时的模样了,它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仿照明清两代的建制恢复重建的。</p> <p class="ql-block">尽管如此,今天的兰亭仍有许多值得一看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父子合写碑。传说“鹅”是王羲之写的,“池”是他儿子王献之写的。</p> <p class="ql-block">爷孙御笔碑。正面是康熙写的,背面是乾隆写的,别看乾隆喜欢到处题诗写字,只就这碑而言,还是觉得他爷爷康熙的字更稳重大气些。</p> <p class="ql-block">兰亭碑林——东西两面墙壁上嵌满历代书法家临摹《兰亭序》之作,碑名是本土的现代大书法家沙孟海先生所写。</p> <p class="ql-block">临池十八缸——九年前在这里,我拿起毛笔,戏称自己写的最好的两个字就是“同意”,惹的同行者和路人哈哈大笑。许是受到激发启迪,我于四年前开始学习书法,也开始觉得古人真是聪明,用毛笔蘸着清水在石板上练字,的确环保又经济呀!</p> <p class="ql-block">骋怀桥——横跨兰溪的一座廊桥,桥上挂满写着《兰亭序》大字的各色纱幔,人行其中,飘飘欲仙,游目骋怀,乐在其中。</p> <p class="ql-block">而王羲之所写的《兰亭集序》由于太过有名,喜欢的人太多,其命运也就更加坎坷多舛。相传,王家子孙视作珍宝的原作,后来被七世孙智永的弟子辩才收藏,唐太宗由于太想得到,遣人设计骗走,让辩才气的吐血而亡 。唐太宗死时,又嘱咐将它陪葬于昭陵之中,真迹从此不见踪影。这种帝王心性和做派,实在叫人不耻和恐怖。</p> <p class="ql-block">让人略感庆幸和欣慰的是,兰亭这里建成了国内目前最大的书法专题博物馆,藏有冯承素、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黄绢本五大名家的复制本和拓本,还有已经举办了40年的“中国兰亭书法节”历届获奖作品,让兰亭成为中国书法文化的重要圣地,成为融合自然山水与人文底蕴的文化地标。</p> <p class="ql-block">更加令人欣喜的是,身边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书法爱好者和练习者,包括这次同行的朋友夫妻俩。</p> <p class="ql-block">说来也是凑巧,从兰亭回到市区后我们用餐的地方居然也叫“兰亭记”,就连上的一道菜品底下的垫纸都印着《兰亭序》。看来这一天,从精神到物质,从眼福到口福,我们势必要把兰亭文化的学习进行到底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