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旺灯” </p><p class="ql-block"> “灯”是人们在夜间或黑暗的地方(如地下室、深山洞、长隧道等)照明的用具。灯离不开火,古时候只是用火照明,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相继出现了小油灯、蜡烛、电灯等照明。为了避免风吹、雨淋,人们创造了灯罩,也出现了“灯笼”,灯笼在什么时候出现,有朝代历史记载就有了。起初是帝王将相、富户人家在夜间出行时照明道路用的,也是为了炫耀门风,在自家的门上挂上灯笼。起初灯笼上面什么都没写,后来才写上了官衙或姓氏。老百姓见到官员出行的灯笼,就得赶紧逃避,不能冲撞,以免惹来麻烦;小官见到大官的灯笼,也必须避让,这几乎成了历朝历代的定制。</p> <p class="ql-block"> 起初的灯笼胚是用竹篾条编制成的,外面裱上纸张或绸布,经厉代艺人改进,工艺逐渐精致,艺人辈出,宫灯成为艺术品。现代的电灯、台灯、道路上的路灯千姿百态,也成了一种艺术观赏品;近几年各地的灯光秀,更是万紫千红,璀璨夺目,绚丽多彩,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 灯笼的形状五花八门,大小各异,普遍多为长圆形的,也有正圆形的,长方形、正方形、六角形、八角形、葫芦形……。框架有竹制品、木制品、塑料制品、钢丝制品等,外裱纸张或各色绸布,写上望族姓氏、神灵称谓、字句、诗句,或画上山川景致、花鸟虫鱼、古今人物等。民间的元宵节赏花灯,内容就更丰富多彩了。近代也有用玻璃制成花灯的,灯花更为明亮透彻。</p> <p class="ql-block"> 潮州各地各家各户门口、各村的祠堂、客厅、宫庙、佛寺以及遊神赛会的灯笼多为竹制外裱纸张为主,点燃蜡烛后,因碰撞或蜡烛倾斜,火熖燃烧着灯笼,不管灯笼被烧的范围大小,或整盏灯笼被烧掉,家主或当事人就要赶紧说“旺灯正兴”!以祈避开不吉祥的降临和心理的自我安慰。现实中,“旺灯”就是烧掉了灯笼。本来是喜庆的场面,灯笼烧掉了,就意味着不吉祥的兆头要降临这个家庭、社区或寺庙,至少要破钱财重新购买灯笼,甚至有人由于灯笼“旺灯”连房屋也付之一炬,何“兴”之有!在云云众生中,有人为寻求烧掉灯笼的尴尬局面,把烧掉灯笼说成“旺灯”,用“旺灯正兴”来掩盖心理的不平衡和自我安慰。</p> <p class="ql-block"> 潮汕民间喜庆,遊神赛会的灯笼,大都在为消费者写灯笼并卖灯笼的灯笼铺购买,必须先几天定制,以便写上姓氏或神灵称谓以及吉祥话语。灯笼铺按消费者的需求,按现状大小、写何字样进行制作。灯笼的分类和形状繁多,如遊神的“高灯”和祠堂、客厅、寺庙门口吊挂的灯笼分“大河”、“二河”等,家用的也分大小各种规格。裱上纸张的灯笼以前用桐油涂染,现在都用清漆,凉干后就成晶亮透明的灯笼,油纸干了着火容易燃烧,故有人用电灯代替蜡烛,虽然安全,但没有时间性,需要人工开关或加装定时器。按传统习惯,遊神活动的“高灯”、“遊灯”、“神前灯”,祠堂里的“吊灯”,灯笼里多数还是要点上蜡烛,但要注意安全,避免“旺灯”。</p> <p class="ql-block"> 2、祭“路头煞”潮俗在农历二月初一日“下平安”。除了祈祷神灵保佑四季平安、兴旺发达,有的还要进行“补代”,甚至要“祭煞”。即家里有不顺心意的事,就要在农历二月初一日凌晨(特殊的另择时间)家主到村边大路口“祭煞”(俗称“祭路头煞”)。置办一块猪肉(约半斤至一斤左右)和钱财,香3条,蜡烛一对,到村口大路边摆上盛在盘里的猪肉作祭品,点上香、烛插在路边,跪拜并祈祷,然后焚化钱财,即返回家。祭品不能带回,连火柴(或打火机)也放于祭品旁边。若在路上碰到有人“祭路头煞”,不管事毕或正在进行,只要一直向前走,自然平安无事;若站住(或骑车停下)观看,或说话,或回头观望,就会招来灾祸。故老辈告诫后生,路上碰到有人“祭路头煞”,要一直向前走。</p> <p class="ql-block"> 3、拜灶神 潮俗把农历二月初一称为“大初一”,家家户户都“下平安”。农历二月初一称为什么是“大初一”呢?因为众神是自腊月二十四日都到天庭叙职(潮俗腊月二十四日神上天),要到正月初四日才回来,正月初四日以后各地陆续举办遊神活动,所以以二月初一为“大初一”,进行“下平安”。家主们事先备办了祭品,上午到各神庙祈祷神灵保佑四季平安、兴旺发达。另外要备办较为丰盛的祭品祭拜家里的灶神(俗称“新面公”),也称灶君、灶王爷、司命帝君等。家家户户都有供奉,是掌握这个家庭的善恶和生活的主要神灵。起初的灶神是女的,汉代以后才出现男灶神,最突出的是祝融和张单等。人们不敢得罪灶神,还要讨好他。《敬灶全书·真君勤善文》上说:“灶王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人们对灶神惹不起,也躲不掉。相传灶神虽然只管这一家的小神,在腊月二十四日要上天庭向玉帝叙职,并奏明这一家的善恶事宜。故潮汕地区家家户户在“腊月二十四神上天”这一日别出心裁选择富含粘性的糯米粞制成“落汤糍”加上糖,以粘糊灶神的嘴,让他在玉帝面前多说好话,不提坏话。这户人家就是有不当之处,灶神因为嘴里粘满了“落汤糍”,加上满口甜蜜(糖),一些话语也说不清楚,又接受了这家人的贿赂——祭品和财帛,今后还要依靠这家人的供奉,也就不了了之。况玉帝认真听叙职,也要作回应,一下子又要问别家的情况,确实政务繁忙。故世上家家户户敬奉灶神,恶人依然是恶,善人仍然是善,玉帝也不怎么追究,只要平安无事,乐得清闲,这样一年一年地挨下去。</p> <p class="ql-block"> 灶神是私家设置的神灵,从前供奉在家里大灶的“茶锅头”边靠近烟囱的地方。现在没有大灶,另设神架或和其他神灵供奉在一起(香炉是各自独立的)。祭拜灶神的祭品不是越丰富越好,祭品最高用“三牲”或一块猪肉和其他供品,不用“五牲”。若祭拜灶神用“五牲”,其他神灵会感到难堪,所以从来没有人用“五牲”祭拜灶神的。故有俗语“小神唔敢想食大猪头”,“小神唔食猪头肉”流传在民间。</p> <p class="ql-block"> 农历二月初一日祭拜灶神,要办理较为丰盛的祭品,一来报答灶神向玉帝讲好话;二来希望好话继续讲下去。“落汤糍”依然要上供(也有人嫌麻烦改为糖粒),别的如寿桃12个,祈求添福添寿;红桃果12个,以祈一年12个月红红火火;水果一盘,以祈多财多福;子孙丸(茨粉丸,俗称“丸仔”)五碗代表全家吉祥如意。钱财方面:银锭12副(若是润月则要增加1副共13副)。其他的钱财则视家人的祈求所需而添加,如锞纸(折成元宝状)、平安钱、脱难钱、贵人钱、青红等。这些钱财㳫叠在一起,对家人从长到幼在身上从上往下“胶褛”(一说“胶撩”)12下,再一次向上。若是在外地没能回家者,则用其穿过的外上衣在衫背后同样“胶褛”。这样,灶神爷就能保佑每个人去掉晦气,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四季平安,过好一年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今社会讲究诚信,是善良的具体表现,从居家到邻居、社会,诚信赢得人心,赢得天下,赢得人们的爱戴。只有避开邪恶,远离邪恶,社会就会越来越和谐,人们生活也逐步富裕幸福。自古以来,人们对自然崇释和鬼神崇拜,都是一种精神寄托对自然界无可抗拒,只能设法避凶趋吉,减少灾害。鬼神是人们编造出来的,自身的力量不足,只有求鬼神来帮助。在历史长河中,为了填补精神上的空虚,无奈只能依赖鬼神庇佑,拜神拜鬼就成为传统的生活习俗,时代相传着。鬼神会灵应,要实现愿望也要自己努力去获得,所以有“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的俗语流传着。命运随着机缘,心态平衡福门自然开启。努力打拼也体现了善良与邪恶,善良者人们永久怀念,邪恶者则世人唾骂。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