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墨生香处 艺境自天成——细品南峪川书画室开业对联的三重妙谛

画痴张旭

<p class="ql-block">联墨生香处 艺境自天成——细品南峪川书画室开业对联的三重妙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联向来是凝练的诗性表达,既见文字功夫,更藏匠心哲思。南峪川书画室门前的这幅对联——“耕云种玉,新舍衔来两山秀;蘸露描金,稚童描就一川春”,以寥寥数语勾连自然与艺术、传承与创新,在虚实交织、动静相映、声韵相和中,构建出层次丰富的美学境界,堪称联中佳品。此联由著名会宁作家杜永胜先生创作,定西青年书法家张旭先生挥毫书写,二者珠联璧合,成就了这一兼具文学性与艺术性的佳作。</p><p class="ql-block">一、虚实相生:意象营造的双重维度</p><p class="ql-block"> 上联“耕云种玉”堪称神来之笔,以“耕”“种”二字打破书画创作的常规言说,将抽象的艺术构思转化为可感的农事意象。云本无形,却以“田”视之,此为“虚”;玉本天成,却言“种”于斯,暗合“种玉蓝田”的典故(《搜神记》载杨伯雍种玉得美妻事),既喻指艺术人才的培育,又赋予“新舍”(新农村)以生长于山水之间的灵动感。当“两山秀”跃然纸上,既是南峪川真实的峰峦叠翠,亦是书画家笔下丹青世界的投射,实景与虚境在此浑然一体。</p><p class="ql-block"> 下联“蘸露描金”则延续了这种虚实互文的妙趣。“露”是晨光中晶莹的润泽,贴合书画创作中“润笔”的细腻质感,此为“实”;“描金”却超越了单纯的色彩描绘,仿佛稚童笔下的线条在阳光下闪烁着理想的光辉,此为“虚”。更妙在“一川春”的收束:既是门前溪川的盎然春意,更是艺术启蒙播撒的希望之种——当孩子们的画笔落下,现实的风景便与心灵的春天重叠,成就了“艺术即创造美好”的生动注脚。</p><p class="ql-block">二、动词锤炼:创作过程的诗意串联</p><p class="ql-block"> 对联的精妙,更在动词的匠心独运。“新舍衔来两山秀”中,一个“衔”字赋予建筑以灵动感,仿佛书画室是一只衔来青山的青鸟,自然地栖息于山水之间,暗合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哲学观。而下联“稚童描就一川春”,“描就”二字简洁有力,既点明创作行为,又暗含“以手筑梦”的成就感——当静态的山水被动态的笔触激活,艺术便成为连接人与世界的桥梁。</p><p class="ql-block"> 若将上下联的动词串联:“耕”“种”“蘸”“描”,恰似勾勒出一条完整的艺术创作轨迹。从“耕云种玉”的构思(如农人耕耘般培育灵感),到“蘸露描金”的实践(如匠人般精益求精),最终以“衔来”“描就”收束,形成“构思—实践—成果”的闭环。这不仅是艺术创作的隐喻,更暗合书画室“育人如育艺”的理念:唯有如耕种般耐心培育,才能让艺术的种子在稚童心中萌芽生长。</p><p class="ql-block">三、声韵与共:平仄之间的文化密码</p><p class="ql-block"> 对联之美,亦在声韵的和谐相生。上联“耕云种玉,新舍衔来两山秀”,平仄起伏如“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仄”,“舍”的仄声与“衔”的平声形成顿挫,恰似山水的高低错落;下联“蘸露描金,稚童描就一川春”,“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的韵律,则如溪水潺潺,尾字“春”的平声收束,更显舒展悠扬。这种声调的变化,既符合传统对联的格律要求,又避免了生硬对仗的板滞,让文字在吟诵中自然流淌出画面感。</p><p class="ql-block"> 更深层的妙处,在于对联与地域文化的深度贴合。“南峪川”的“两山”“一川”,既是地理坐标的精准呼应,更是文化根脉的悄然扎根——当新农村书画室成为连接自然与人文的枢纽,稚童的画笔便不仅在纸上勾勒,更在地域文化的土壤中播种。“新舍”与“稚童”的呼应,更赋予场景以时间的纵深感:前者是艺术传承的新起点,后者是文化延续的未来式,二者共同构成“艺术火种代代相传”的美好图景。</p><p class="ql-block">四、联墨双绝:创作者的艺术对话</p><p class="ql-block"> 此联的创作者杜永胜先生是会宁文坛的代表性人物,其作品以凝练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著称,曾创作红色歌曲《红军来到咱会宁》等脍炙人口的佳作。他擅长将地域文化与艺术创作融合,如在学术讲座中阐释长征会师精神的时代价值,其文学风格被评价为“干净透亮又冷峻深邃”。这幅对联延续了他一贯的创作理念,以“耕云种玉”的浪漫意象,暗喻南峪川书画室作为文化传承载体的深层意义。</p><p class="ql-block"> 而书写此联的张旭先生,则是定西青年书法界的佼佼者。作为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定西市安定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他的书法作品曾多次入选全国性展览,并入展“第五届全国青年书法展、第五、六届张芝书法奖”等荣誉。其书风兼具传统法度与创新精神,尤其擅长将隶书的古朴与行书的灵动相结合,如在《山中留客》等作品中,笔势如行云流水,又不失金石韵味。此次为南峪川书画室书写对联,他以稳健的笔法将“衔来两山秀”的灵动感与“描就一川春”的蓬勃生机展现得淋漓尽致,使文字与意境相得益彰。</p><p class="ql-block"> 站在南峪川书画室门前,这幅对联早已超越了文字的载体。它是自然山水的诗意转译,是艺术创作的过程隐喻,更是文化传承的无声宣言。当“耕云种玉”的浪漫与“蘸露描金”的踏实相遇,当“两山秀”的实景与“一川春”的愿景交融,我们看见的不仅是一副精妙的对联,更是中国人对艺术、对教育、对生活的深情凝望——在这方笔墨天地里,每一次挥毫都是对美的耕耘,每一幅作品都是对春天的期许,而这,正是传统艺术最动人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旭 /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5.4</p> <p class="ql-block">定西青年书法家张旭题写</p> <p class="ql-block">定西青年书法家张旭题写</p> <p class="ql-block">会宁张旭写生拍照</p> <p class="ql-block">会宁张旭/国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