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精神永在

乐游

<p class="ql-block">一渠绕群山,精神动天下。上世纪60年代,林县(今河南省安阳市林州)人民靠一锤、一钎、一双手,苦干10个年头,硬是在万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斩断1250个山头,架设152座渡槽,凿通211个隧洞,建成了全长1500km的“人工天河”——红旗渠。林州人民亲切地称红旗渠为“生命渠”、“幸福渠”。</p><p class="ql-block">  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近十年。该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2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km(山西石城镇~河南任村镇),干渠支渠分布全市乡镇。据计算,如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0m,宽3.0m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绕行北京,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p> <p class="ql-block">河南省林州市(原林县),是以“人工天河”红旗渠为核心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20世纪60年代,10万林县人民历时10年,在太行山悬崖峭壁间开凿出总长1500km的红旗渠,创造了“世界第八大奇迹”,并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p> <p class="ql-block">AAAAA级红旗渠风景区</p> <p class="ql-block">AAAAA红旗渠风景区闸门</p> <p class="ql-block">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旗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二零零六年六月公布,林州市人民政府二零零六年六月立</p> <p class="ql-block">赠言十水:祖祖辈辈缺水盼水,红旗渠引来漳河水,水库蓄住了山谷水,红旗渠灌满库池水。浇地渠库池齐放水,一渠水可顶两渠水,平整土地合理浇水,大家都来节约用水,关键保好渠管好水,林县就不再愁缺水。杨贵一九九O年重走红旗渠时题写的</p> <p class="ql-block">难忘红旗渠牌扁</p> <p class="ql-block">顶峰相见,奋进十春秋,引水千里渠。立下愚公移山志,敢叫日月换新天。</p> <p class="ql-block">人工天河,一渠绕群山,精神动天下;世界第八大奇迹“红旗渠”</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有精神,有山有水,精神长河,映照初心</p> <p class="ql-block">位于中国河南省林州市北部,坐落在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为水利工程类景区,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区总面积达24.16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旅游团,畅游红旗渠;集体拍摄,留下难忘一刻</p> <p class="ql-block">青年洞(前国家主席江泽民题: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是红旗渠总干渠主要工程之一,位于任村镇卢家拐村西,有“鸡鸣一声闻三省”之说的牛岭山村下方,从鬼斧神工、陡峭如切的小鬼脸上穿过。因参加凿洞的突击队是从全县民工中抽调出来的300名优秀青年,故取名叫“青年洞”。</p> <p class="ql-block">众多游客从全国各地到访红旗渠,在红旗渠青年洞打卡地参观游览</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青年洞岩壁上的“山碑”二字(由前国家主席李先念题),象征着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工程科学利用地形地貌,巧妙设计规划,使引水、蓄水、排水、灌溉的综合效益得到充分发挥,是新中国民用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成就。</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修建背景是林县1960年为解决长期干旱问题而修建的引水工程,历时十年,解决了人畜饮水和灌溉问题。</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始建于1960年,历时十年,全长1500km。林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建成此渠。</p> <p class="ql-block">一渠清水,穿峭壁、绕群山、润良田。</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60年代,为了解决缺水的困境,河南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凭借一锤一钎一双手,历经10年,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开凿出了一条全长1500km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同时孕育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p> <p class="ql-block">岩层倾斜之谜:我们眼前崖壁上这些近于水平的岩层中怎么会出现倾斜的岩层呢?地质学家告诉我们,这些一层一层的岩石属于沉积岩,形成于距今约15亿年前后,当时这里还是一片广阔的海洋。由于岩层最初沉积时基本上是趋于水平的,因此,也就表现为一层一层近于平行排列,中间之所以会夹这些倾斜岩层,地质学家告诉我们这是由于水流方向的突然改变,走成原来的沙垄或沙浪的迁移形成的,岩层倾斜的方向还可以用来判断当时水流的方向。</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所在的太行山岩层形成于元古界长城系,这些岩层大约形成于18亿年至15亿年之间;岩层倾向东。</p> <p class="ql-block">岩石的伤痕——节理:我们眼前的岩石上可以见到许多有规律的纵横交错的裂缝,这是由于岩石受力作用超过一定强度极限时,岩石遭到破坏所产生的裂隙。地质学上把这类裂开面的两侧没有明显的位移(眼睛能看清楚)的裂隙称为节理。</p> <p class="ql-block">太行山(红旗渠一带)岩石由于形成于18亿年至15亿年之间,形成时代久远,经过多次地质构造运动的影响,受力挤压明显,致使岩石产生众多裂隙(岩石不位移)——节理;(岩石位移者)——断层。</p> <p class="ql-block">在太行山悬崖绝壁间,英勇的林县人民用钢钎铁锤奋战N个昼夜,凿出616m的生命通道。这条全长1500km的“人工天河”引漳河水终结林县千年旱魃,铸就“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丰碑,至今流淌着热血与坚韧的史诗。</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一线天下的“山魂”,红旗渠景区内“山魂”二字是由林州文化馆的‌彭天贵‌所题写</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这一被誉为“人工天河”的伟大工程,其源头便在于浊漳河。这条河流不仅为红旗渠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源,更在漫长的岁月里,默默滋养着两岸的人民,孕育着无尽的希望与繁荣。</p> <p class="ql-block">书画艺术大师王学仲题:开山造渠,功侔禹夏</p> <p class="ql-block">一渠嵌于山岩,清水淌在山腰,两岸草木葱葱。“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治山、护渠、增绿,红旗渠的生态底色更加鲜明。”</p> <p class="ql-block">郭沫若题:红旗渠。红旗渠灌区是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林州市境内灌区,涉及林州市的13个乡镇及4个街道办事处。灌区控制面积969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65万亩,设计灌溉面积54万亩。</p> <p class="ql-block">八百里太行壁立千仞,三千里渠水奔流不息,晋冀豫交界处,红旗渠如一条墨绿绸带,在巍巍太行间蜿蜒流淌。</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虎口崖‌是红旗渠景区中的一个重要景点,位于红旗渠总干渠上的一处险要地段。虎口崖因其地形特征而得名,山崖向外突出十余米,状如虎口大张,仿佛能吞噬一切。这里地势险要,是红旗渠工程中的一处重要关隘‌。</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太行山峭壁雕刻並留下林县人民坚强意志,艰难险阻的战斗精神(雕像)永驻。</p> <p class="ql-block">太行山千仞绝壁上的一道道钎痕,刻入了林县人民的精神基因,也融贯在发展理念的革新中。</p> <p class="ql-block">紫红色石英砂岩:构成峡谷的紫红色岩石,主要是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夹薄层粘土(页)岩,它们都属于沉积岩,形成于距今大约15亿年或12亿年之间的中元古代,当时这里并不是陆地,而是海洋。岩石中的层理和丰富的波痕都是当时海洋环境保留下来的珍贵地质遗迹。</p> <p class="ql-block">太行山(红旗渠一带)形成于15亿年到12亿年的中元古代紫红色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夹薄层粘土(页)岩。</p> <p class="ql-block">八百里太行,千峰如削。河南安阳林州市,“人工天河”红旗渠,引来清水绕山流。</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一线天‌是红旗渠景区内的一个著名景点,位于凌云亭之上,全长50余米,只能一人单身独行,遇到体壮身肥的人还需侧身吸肚才能通过。置身其中,仰头望,一条仅有一尺来宽的白线当顶;回首看,外部成为线条世界。缝中凉风吹过,又觉浑身打颤;山缝中阴森森、暗沉沉,十分可怕‌。</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沿线那别具一格的风景吸引了大量游客纷至沓来,由此也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蓬勃兴起,这无疑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注入了一股全新的活力源泉。</p> <p class="ql-block">走在一块块太行山石垒砌的渠堤上,一面是斧劈刀斩的峭壁,一面是望之胆寒的万丈深渊。清澈的渠水顺着山势缓缓地流淌,就像一条碧绿的飘带,紧紧地绕在太行山上...…</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分水闸是红旗渠总干渠的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河南省林州市。它将总干渠的水流一分为三,分别流向林州三个方向,形成广泛的水利灌溉体系。</p> <p class="ql-block">游艇穿梭于红旗渠青年洞之间</p> <p class="ql-block">青年洞地势险恶、石洞难凿,是总干渠上长616m的巨型山洞。300多名青年,经过17个月的英勇奋战,终于凿通了这个岩石隧洞。</p> <p class="ql-block">众多到访游览的游客在红旗渠青年洞参观与拍摄,留下个永久记忆</p> <p class="ql-block">从青年洞内往外观赏的情境,洞外有众多的游客参观红旗渠青年洞</p> <p class="ql-block">青年洞是红旗渠总干渠主要工程之一,位于任村镇卢家拐村西,有“鸡鸣一声闻三省”之说的牛岭山村下方,从鬼斧神工、陡峭如切的小鬼脸上穿过。因参加凿洞的突击队是从全县民工中抽调出来的300名优秀青年,故取名叫“青年洞”。</p> <p class="ql-block">“青年洞”是彼时红旗渠建设最艰巨的地段,如今也是红旗渠精神的实景体验场所。这里镌刻了“山碑”和“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的摩崖石刻。</p> <p class="ql-block">青年洞就是红旗渠景区最主要的实体部分了。来这里可以亲眼看到人工天河怎样在山崖的腰间蜿蜒流淌。</p> <p class="ql-block">青年洞,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展现着“人工天河”的雄壮画卷。</p> <p class="ql-block">景区内山高路险,红旗渠悬挂于悬崖绝壁之上,青年洞靠断壁而凿,穿通大山,展现太行美景的雄、险、奇、秀。</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的渠水潺潺流水,缓慢地流过青年洞,渠水沿着红旗渠流向远方,浸润着林州大地。</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纪念馆,始建于1973年,后经两次扩建,现运行展馆于2014年5月1日开馆,建筑面积6300余平方米,布展面积2950平方米,是一座平面反映红旗渠建设历史的专题展馆,也是一个收藏、研究、展示、传承红旗渠精神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展览馆内容分为五个部分:千年旱魔,世代抗争;红旗引领,创造奇迹;英雄人民,太行丰碑;山河巨变,实现梦想;继往开来,精神永恒。</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纪念馆是一座收藏、展示红旗渠历史,研究、传承红旗渠精神的展馆。建筑面积约6300平方米,馆体犹如舞动的红旗、流动的水,是红旗渠形态的抽象表达。</p> <p class="ql-block">纪旗渠展览馆的丰碑“自力更生、艰苦刮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p> <p class="ql-block">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山河重安排</p> <p class="ql-block">‌修建红旗渠时林县县委书记是杨贵‌。杨贵在1954年被任命为林县(今林州市)县委书记,为了解决林县的缺水问题,他决定从山西省平顺县引浊漳河水入林县,并最终主持修建了举世瞩目的红旗渠‌。</p> <p class="ql-block">1960年2月,在太行山脉的幽深处,一场规模空前的人民战争静悄悄地拉开了帷幕。彼时,将近四万来自林县的农民,毅然告别了那片他们无比熟悉的田间地头。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以及面对困难毫不畏惧的勇气,他们就此踏上了修建红旗渠的漫漫征途。</p> <p class="ql-block">队伍中的大部分成员,虽有着强健的体魄,且因日复一日从事农活而具备了超乎常人的耐力与力量,然而,就工程建设这一全然陌生的领域而言,他们基本上都属于门外汉的行列。因此他们白天开渠,晚上学习,尤其在工棚里认真学习毛泽东著作,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艰苦奋斗,战天斗地,刻苦努力地早日完成修建好红旗渠。</p> <p class="ql-block">引漳入林(县)工程姚村营妇女突击队</p> <p class="ql-block">林县人民多壮志,战天斗地,克服种种困难英勇战斗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开凿出绕山而行伟大壮举的红旗渠。</p> <p class="ql-block">施工人员配备着简单的手持工具,如铁锹和镐头,在太行山陡峭的地形和复杂的地质环境下,他们需要在岩石和土层之间探索出最合适的施工路线。</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地处太行山东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表被强烈侵蚀,区域内多山峦沟壑,多陡崖、峡谷,林县人民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战天斗地,开凿出绕山而行的红旗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近十年。该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2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山西石城镇~河南任村镇),干渠支渠分布全市乡镇。</p> <p class="ql-block">修建红旗渠广大农民的伟大雕像</p> <p class="ql-block">修建红旗渠农民在工地上抬,挑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60多年前,河南林县10万名劳动者不畏艰险、斗志昂扬,靠双手和苦干在太行山悬崖峭壁间凿出一条“人工天河”,创造了劈山引漳、重塑山河的人间奇迹,铸就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图为红旗渠建成,试水成功的热闹场面。</p> <p class="ql-block">林县的广大人民,父老乡亲,在红旗渠成功建成并完满成功试水,致使广大老者笑容满面,引以为傲。</p> <p class="ql-block">有这样一条人工渠,它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是人类历史上的惊世之作;有这样一条人工渠,它让世界第一次见证了中国人民创造奇迹的能力;有这样一条人工渠,它所蕴含的精神历久弥新,永远都不会过时。这条人工渠,有一个响亮的名字——红旗渠。</p> <p class="ql-block">“从天上来”或“从天而降”并非字面意义,而是对红旗渠工程奇迹的文学化赞美。该工程在太行山绝壁开凿,将漳河水引入干旱的林县,如同“天降甘霖”般解决了千年缺水困境‌。</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建成引水后荒山变良田</p> <p class="ql-block">太行山下在红旗渠引水成功而由荒坡变为良田</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两侧五彩缤纷,风景无限,渠水绕山转。</p> <p class="ql-block">广大的游客参观到访红旗渠青年洞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地处三省(河南、河北、山西)交界之地</p> <p class="ql-block">跃峰渠,跃峰渠工程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太行山区,始建于1975年,1977年建成通水,全长244.98km,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p> <p class="ql-block">远眺三省(河南、河北、山西)交界的省碑</p> <p class="ql-block">近瞰三省(河南、河北、山西)交界的省碑</p> <p class="ql-block">太行山下浊漳河一偶及浊漳河两岸风光</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沿着太行山山脚环绕延伸</p> <p class="ql-block">从高山处俯瞰林州至红旗渠风景区高速公路穿山而行</p> <p class="ql-block">浊漳河两岸景观及远处的太行山风光</p> <p class="ql-block">从高山远眺浊漳河两岸秀丽美景</p> <p class="ql-block">太行山下蜿蜒曲折的红旗渠</p> <p class="ql-block">崇山峻岭的太行山山脉</p> <p class="ql-block">太行山与步云桥景区索道</p> <p class="ql-block">巍峨群山太行山腹地</p> <p class="ql-block">崇山峻岭,悬崖峭壁之太行山山脉中段</p> <p class="ql-block">太行山之深山沟壑纵横峡谷,山中绿植郁郁葱葱</p> <p class="ql-block">悬空索桥‌:步云桥为单跨悬空索桥,由四根直径54.0mm的钢缆组成,主缆矢高7.0m,中心距1.80m,其跨度在华北地区罕见。</p> <p class="ql-block">步云桥南北两端门框刻有对联,南联为“春风扶我腾云过,秋山迎宾驾雾行”,北联为“有志敢行天上路,无胆惊看云中人”,体现了凌空而行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步云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p> <p class="ql-block">风景美好,巍峨群山,高山峻岭,太行壮观</p> <p class="ql-block">高山下的步云桥北端风光,风景尤美</p> <p class="ql-block">巍峨太行山下,步云桥的壮观</p> <p class="ql-block">众多游客跨越太行山峡谷的步云桥</p> <p class="ql-block">步云桥的宏伟壮观,吸引游客在桥面上游览拍照</p> <p class="ql-block">游客勇敢地穿越高耸入云的步云桥</p> <p class="ql-block">穿越壮观的步云桥后,登上步云桥北端高处,可一览众山小,远眺蜿蜒曲折的红旗渠美景。</p> <p class="ql-block">太行山山脉,壮观之步云桥,绿植郁郁葱葱,一派美好景观,吸引人们的眼帘。</p> <p class="ql-block">感谢您对红旗渠的到访,关注、分享、欣赏、雅评及点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