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从伏羲陵探寻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p><p class="ql-block">这次五一研学,我们探索了燧黄陵-帝喾陵-伏羲太昊陵-太康陵-老子博物馆-老君台-亳州药材批发市场-芒砀山等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串璀璨的明珠。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处在河南周口淮阳的太昊陵,它是为祭祀“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而修建的大型陵庙,是集陵和庙为一体的大规模宫殿式古建筑群 ,太昊陵承载着厚重的伏羲文化,而这种古老的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有着奇妙的内在联系。</p><p class="ql-block">从根源上看,伏羲文化蕴含着诸多朴素的哲学思想和对世界的认知方式,这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着某种契合。比如,伏羲画八卦,以简单的符号系统来概括天地万物的变化规律,体现了一种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归纳与总结,追求把握事物本质的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样强调透过现象看本质,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这一点上,两者虽处于不同时代、不同文化,却展现出对真理探索的相似路径。</p><p class="ql-block">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 ,其理论来源广泛。而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伏羲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文化土壤。在中原华夏这片土地上,人们自古以来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和认知,朝代的更迭,无外乎都是在思想上的统一,进而采取一系列的举措,使国家稳定安宁。在矛盾中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张。这与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辩证的唯物主义价值观在某些方面不谋而合。像伏羲氏“教民以猎”“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体现出对民生的关注和对人类生存发展的探索,对人类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与马克思主义坚持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在精神内核上是相通的,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能发扬光大的具体体现,也只有在中国能把马克思主义传承和发扬光大。</p><p class="ql-block">从社会实践角度而言,太昊陵所代表的伏羲文化,历经数千年,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承载着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民族传承的坚守。这种文化力量深入民间,成为维系社会团结、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通过社会实践来推动社会进步。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唤起了民众的觉醒和力量,激发了人们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奋斗的热情,如同伏羲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深远影响一样,马克思主义也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融入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共同促进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p><p class="ql-block">伏羲陵所承载的伏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根源、价值追求和社会实践等多方面存在着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也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强大生命力。我们不仅需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扬过大,更需要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只有二者相结合,我们才能做一名践行文化的使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郑强</p><p class="ql-block">2025.5.4</p> <p class="ql-block">文化探源之旅:从黄河古道到芒砀山</p><p class="ql-block"> 五一假期,收拾好行李,伙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携带着孩子在刘老师的带领下,开启了一场探寻文明印记的探源之旅。</p><p class="ql-block"> 第一站是河南商丘黄河故道,宽阔的河道虽已不见黄河奔腾的水势,但那广袤的河床、绵延的河岸,依旧能让人想象出往昔黄河的磅礴气势。站在河岸上,仿佛能听到历史的风声,诉说着黄河改道变迁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离开黄河古道,来到了燧皇陵。这里是上古时期发明钻木取火的燧人氏的墓园,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站在陵前,我仿佛能看到远古时期,燧人氏为人类寻找光明和温暖的身影,他的智慧和勇气令人钦佩。正是他的智慧和勇气,让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时代,开启了文明的新纪元。</p><p class="ql-block"> 紧接着我们又踏上商丘古城,,古城城墙高大厚实,城门巍峨耸立,古色古香的建筑错落有致。看着那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我仿佛看到了当年古城的繁华景象。这里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见证了商丘的兴衰变迁</p><p class="ql-block"> 离开商丘古城后,我们又去了帝喾陵、太康陵和少康陵。三座陵承载着远古帝王的故事。站在帝喾陵前,听导游讲述着这位上古帝王的丰功伟绩:前承炎黄,后启尧舜,为华夏民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太康陵和少康陵,我听到了夏朝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最令我震撼的是少康那份在绝境中破局的信念——低谷时不坠青云志,或许正是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的精神密码。</p><p class="ql-block"> 之后,我们来到了人类始祖伏羲太昊陵。作为中华人文始祖陵庙,太昊陵承载着全球华人的寻根情结。看到熙熙攘攘的游客焚香祭拜、虔诚叩首,忽然明白:无论走多远,我们都有共同的“根”。这份血脉相连的归属感,让华夏儿女的心始终紧紧凝聚在一起。他留给后人的是一种文明的自信与传承的力量。愿我们不忘来路,在追思中汲取前行的勇气,让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焕发光彩。</p><p class="ql-block"> 离开伏羲太昊陵后,来到了太清宫、老子博物馆和老君台。太清宫是老子的诞生地,也是道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在这里,我感受到了道家文化的博大精深。老子博物馆里陈列着许多与老子和道家文化相关的文物和资料,让我对道家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老君台则是老子飞升之地,站在台上,我仿佛感受到了老子当年的超凡脱俗和深邃智慧。</p><p class="ql-block"> 旅程的最后一站是芒砀山,在这里,我听到了刘邦斩蛇的传奇故事。当年,刘邦在逃亡到芒砀山时,一条白蛇拦住去路,刘邦借着酒劲,拔剑将蛇斩为两段。据说,后来有人看到一位老妇人哭诉,说自己的儿子白帝之子被赤帝之子所杀,众人便认为刘邦是赤帝之子,纷纷追随他。这个故事为刘邦的传奇一生增添了神秘色彩。站在刘邦斩蛇处,看着那块古老的石碑,我仿佛看到了当年刘邦的英勇无畏,也感受到了历史的神秘与厚重。。</p><p class="ql-block"> 这次探秘之旅,每一处景点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黄河故道的历史沧桑,到各个古迹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内涵,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时空穿梭,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p><p class="ql-block"> 耿嘉悦家庭 2025.05.05</p><p class="ql-block">1</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豫东美学笔记:文明的诗意栖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郓城唐塔:凝固的时光韵律</p><p class="ql-block">清晨的唐塔,周围已聚集着打太极的老者和膜拜的信徒。这座千年古塔,砖石斑驳如泛黄的古卷,檐角的风铃在微风中轻响,十三层塔身层层收分,将晚唐的雍容气度凝固在砖缝之间。塔基浮雕的力士肌肉虬结,与顶层的菩萨低眉形成戏剧性张力——这是佛教艺术中“金刚怒目”与“菩萨低眉”的美学辩证。当阳光斜射塔身,光影在浮雕上流动时,仿佛能听见匠人凿击青砖的叮咚声,与风声合奏成一曲《霓裳羽衣》的残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黄河故道:自然的写意长卷</p><p class="ql-block">漫步黄河故道,脚下是黄河遗落的黄土,用手碾过,变成柔软的沙金从指缝中流过。春夏交织,杨絮如雪纷落,蝉鸣在绿廊中回响成空谷足音。立于堤岸远眺,会忽然懂得中国山水画中的“平远”之境:没有险峰奇石,唯有地平线上的麦浪与云霭,以简淡之笔写尽苍茫。</p><p class="ql-block"> 1855年黄河改道北徙,留下这道"水上长城"。突然明白"故道"二字的深意:河流会改道,文明会转向,但土地永远记得每一道痕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商丘古城:几何的诗学</p><p class="ql-block">古城的“八卦龟背”形制,是《周易》美学的物质化身。城墙的弧线如太极图中的“S”形分割,将方正的街巷纳入圆融的宇宙图式。黄昏时分,青砖城墙被夕阳镀成琥珀色,城楼飞檐的剪影在天幕上书写狂草。</p><p class="ql-block">应天书院里,范仲淹"先忧后乐"的匾额下,孩子们正在记录灵感,忽然注意到讲堂地面的青砖凹陷处——这是八百年间无数求学者跪坐磨出的痕迹。知识需要怎样的虔诚才能沉淀?而今天的我们,又该以何种姿态承接这份厚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四、太昊陵:神话的造境艺术</p><p class="ql-block">(一)淮阳太昊陵的建筑群,是上古神话的立体绘本。</p><p class="ql-block">主殿的伏羲塑像,蛇身盘绕成太极阴阳鱼,人首昂然向天,手中的八卦盘如日轮悬空。这种人兽同体的造型,既非希腊式的完美人体,亦非埃及式的威严神像,而是中国特有的“意象造型”——以形写意,直指“天人合一”的哲学内核。</p><p class="ql-block"> (二)太昊陵中的双生之美:自然松柏与人工造境的哲学对话</p><p class="ql-block">1.古柏苍虬:时间的肉身</p><p class="ql-block">陵前古松柏的枝干扭曲如篆书笔意,树皮皲裂似龟甲卜辞。这些存活千年的生命,根系深扎于《山海经》记载的“宛丘”故土,冠盖层叠如凝固的墨云。风过时,松针簌簌声与陵庙檐角的铁马清音共振,奏出《易经》中“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的古老节律。</p><p class="ql-block">2.雕塑之树:秩序的礼赞</p><p class="ql-block">园林师以钢铁支架塑造松柏,形成亭台楼阁、苍翠灵兽,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美学,每道弧线都符合意境。这些人造树沿神道对称排列,树影随日晷刻度精确移动,下午时分与青石地砖上的先天八卦图严丝合缝——这是《周礼》“以度制仪”的空间实践,将混沌自然纳入礼制框架的现代诠释。</p><p class="ql-block">3.太极图中的阴阳鱼</p><p class="ql-block">暮色四合时,自然生长的虬枝与人工锻造的直线,野性的生命律动与精确的数学秩序,恰似太极图中纠缠的阴阳双鱼——前者象征“道法自然”的东方智慧,后者彰显“制天命而用之”的现代精神。在太昊陵这个文明的原点,两种美学最终在伏羲八卦的框架下达成了更高维度的和谐:正如《易传》所言“一阴一阳之谓道”,真正的美,诞生于永恒的对立与和解之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五、明道宫:极简的禅意</p><p class="ql-block">鹿邑明道宫的美,在于“空”与“寂”的东方美学实践。老君台的三十三级台阶,青石表面被岁月磨出包浆般的温润光泽,阶梯两侧无栏无饰,唯有野草从石缝探出,摇曳成自然的流苏。殿内老子铜像的衣褶处理极简,却通过微微上扬的指尖与低垂的眼睑,传递出“致虚极,守静笃”的神韵。最惊艳的是正午时分,阳光从格栅窗斜射而入,在砖地上投下菱形的光斑阵列,恍如老子布下的先天八卦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六、芒砀山远眺:未至之境的想象诗学</p><p class="ql-block">1.山势如阙:未启之门的美学留白</p><p class="ql-block">远望芒砀山,青灰色的山体如卧龙盘踞,汉墓群隐于苍翠间,只露出刘邦雕塑屹立一角。门楣上的朱雀浮雕在暮色中泛着幽光,双翼舒展的弧度暗合山脊线,仿佛神鸟正欲驮起整座山峦飞向云汉。</p><p class="ql-block">2.刘邦斩蛇处:神话的解构与重构</p><p class="ql-block">山脚石碑刻着“赤帝子斩白帝子”的传说,恍惚重现司马迁笔下“一蛇当道,剑光如电”的戏剧场景。这个被《史记》艺术加工的神迹,实为权力合法性的隐喻生产:刘邦以神话置换血污,将暴力革命升华为天命所归。而今竹枝上系满祈福红绸,游客们用当代迷信完成了对古老政治叙事的二次赋魅。</p><p class="ql-block"> 归途回望芒砀山,暮霭已将汉墓融成水墨剪影。未踏入的芒砀山,反而成为最丰盈的美学容器:石门的沉重、石兽的沉默、云纹的流动,共同编织成一张意义之网。刘邦的剑、工匠的凿、史官的笔,乃至游客未跨过的门槛,都在此刻的凝视中复活。真正的汉墓不在山腹之中,而在每个眺望者心里重构的想象剧场。</p><p class="ql-block"> 七、结语:美是文明的呼吸</p><p class="ql-block">豫东三日行程,所见皆是文明的审美自觉:唐塔的曲线、黄河的摆尾、古城的方圆、伏羲的蛇身、老子的虚空……这些美学符号,实则是先民对天地人的诗意应答。当我们在燧皇陵抚摸火纹陶片,在应天书院仰望匾额,在明道宫静观光移影动时,其实是在参与一场跨越千年的审美共谋——美从未被供奉在神坛,它始终活在砖瓦的肌理、草木的枯荣、光影的游戏中,如同黄河故道的槐花,年复一年,开落成大地的情书。</p><p class="ql-block">时翊宸家庭</p><p class="ql-block">2025.5.5</p> <p class="ql-block">寻 根 中 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首先说一下本次研学孩子的亮点,首先我发现在此次研学交流中,孩子的瞬时记忆和成文的能力有了显著提升,而且思维层次也逐渐上升。其次在芒砀山时,当刘老师让女孩领诵《大风歌》时,没有一个女孩站出来主动领诵,刘老师又刺激大家说,希望你们中将来有像吕后一样,不依附于男性而做独立女性的来领,当刘老师倒数一二三时,王涵勇敢的站了出来领诵,这也是一大亮点,敢于突破自我,竖立高目标。</p><p class="ql-block">其次和大家分享一下此次五一研学活动印象深刻的几个景点。</p><p class="ql-block">1.菏泽郓城唐塔公园。在这儿我们停留了一个小时左右,同学们吃完早饭后开始了社会调查,刘老师给留的题目是,为什么自古山东出娘娘?而我们大人被公园中见证千年古县的唐塔所吸引,塔身古朴厚重,檐角悬有风铃,风吹时清脆悦耳。成群结队的燕子也在此处安家,一会儿飞出一群,一会儿又飞入一群,已然成为唐塔的另一奇观。唐塔见证了此地5000年的时代变迁,见证了文明的进步。</p><p class="ql-block">2.燧黄陵-帝喾陵-太康陵、少康陵-伏羲太昊陵。以前只会笼统的说出三皇五帝,颛顼和帝喾的名字都不会写,更不知道他们的丰功伟绩。此次游学,作为一名虔诚的学生,我们和孩子们一样,紧跟刘老师的步伐,紧跟刘老师的思路,边听边记笔记,而且在车上家长也交流笔记,把不会写的字和不知道的内容都一一查清楚,补充到笔记上,更加深度的了解了三皇五帝及上古文明。</p><p class="ql-block">三皇</p><p class="ql-block"> 燧人氏(钻木取火) </p><p class="ql-block"> 神农氏(尝百草、教农耕)</p><p class="ql-block">伏羲氏(创八卦、教渔猎)</p><p class="ql-block">五帝</p><p class="ql-block">1. 黄帝(轩辕氏)</p><p class="ql-block"> 统一华夏部落,发明舟车、文字、历法。 </p><p class="ql-block"> 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p><p class="ql-block">2. 颛顼(高阳氏)</p><p class="ql-block"> 改革宗教,禁绝巫术,确立等级礼制。 </p><p class="ql-block">3. 帝喾(高辛氏)</p><p class="ql-block"> 发展农业,以仁德治世。 </p><p class="ql-block">4. 尧(陶唐氏): </p><p class="ql-block"> 推行禅让制,命羲和制定历法,治理洪水。 </p><p class="ql-block">5. 舜(有虞氏)</p><p class="ql-block"> 孝道典范,整顿官吏,大禹治水的推动者。</p><p class="ql-block">三皇五帝是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重要人物,是中华文明的人文始祖和早期领袖。他们并非真实历史人物,而是古代先民对文明起源的集体记忆与神话构建,反映了华夏民族对早期社会发展的认知。</p><p class="ql-block">3.商丘古城,古城遵循外圆内方的原则,形如古铜钱。寓天圆地方,天地相生。古城有砖城、湖城、城廓三部分组成。内为土筑的圆形护城大堤,象征天。中间环绕宽阔的护城河从空中俯瞰整座古城仿佛在水中,内城、城湖、城郭三位一体,这种保存完好的古城格局在国内独一无二,是中国古城池的典范之作。</p><p class="ql-block">走在古城墙上,在落日余晖的映照下,脑中浮现出一幅幅和沙龙伙伴们走过的西安城墙、南京城墙、平遥城墙、岱庙城墙的画面,回首看向城中的百姓,仿佛穿越回了古代,如果自己是一名古代的守卫城池的战士,定会奋勇拼杀,誓死保卫城中的百姓。</p><p class="ql-block">4.老君台。据《史记》和民间传说记载,老子晚年骑青牛西出函谷关,留下道德经,后在此台白日飞升,羽化成仙。登三十三级台阶至台顶,老君殿前的十三棵唐柏树,如卫兵列陈。香炉中轻烟袅袅,于天际流云相接。最令人震撼的是殿前石碑记载的奇事:一九三八年,日军炮击老君台,十三发炮弹竟无一爆炸。当地人笃信,这是“道祖显灵了”,真乃奇闻逸事。</p><p class="ql-block">提到《道德经》,就想到我们暑假东山背诵《道徳经》的场景,同学们用一个暑假的时间背诵下来五千言的《道德经》,现在想想同学们也是非常了不起的。《道德经》以诗性语言包罗宇宙真理,其思想既是哲学的高度抽象,又是我们生活的具体指导。内容博大精深,玄妙无极。受同学们的影响,也能背诵几句,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主张人类行为需遵循自然规律,天人合一的大道。</p><p class="ql-block">4. 芒砀山。我们来到芒砀山时,芒砀山景区已关门,听着刘老师的讲解刘邦斩蛇的传奇故事,在这一刻,终于明白刘老师,明知景区会关门,还要来的原因。这里是刘邦斩蛇起义处,这里凝聚着大汉王朝的崛起密码,是开启大汉王朝的关键点,也明白了为什么刘老师在车上一直在给同学们强调,要有广阔的地理视野,深邃的时间视野了。</p><p class="ql-block">此次研学跟着刘老师又学到了很多,刘老师以点带面,通过时间,空间链条把上古时期、夏、商、周、汉几千年的历史串成线,让我们一目了然。通过这次研学,我们更应该坚持文化自信,把五千年文明的精髓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p><p class="ql-block">刘 伟</p><p class="ql-block">2025.5.5</p> <p class="ql-block">商丘研学备忘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商丘游学归来,王子豪及我收获颇丰,借此,我就总结一下商丘游学的一些收获。</p><p class="ql-block">一.首先说一下王子豪的亮点。</p><p class="ql-block">1.敢于摆脱学校老师的束缚走出去,不被分数作业所拖累,向往更高的目标,勇于开拓视野,拓展胸怀,用实践落实书本知识。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相结合,用实际行动践行“知行合一”。</p><p class="ql-block">2. 整个游学过程紧跟刘老师步伐思路。认真听,仔细记,积极总结交流,态度认真,值得表扬。作为九年级的大哥哥,给六七八年级树立了好的榜样,为沙龙发展带了好头。 </p><p class="ql-block">3.善于运用哲学角度分析问题,用马克思主义解决问题。人类社会发展,总的来说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阶级斗争的结果,用唯物史观、辩证法去正确分析社会发展,历史的进步是很有必要的,这是成为国家级人才所必须掌握的方法论。</p><p class="ql-block">二.其次说一下我商丘之行几个重要点的收获。</p><p class="ql-block">1.黄河故道,这是黄河周期性大摆尾留下的遗迹。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它孕育了中原文明。正是它冲积出了肥沃的土地,给中原人民带来生存的空间。但是它一次次是周期性的改道也带来了无穷的灾难。但是,人们正是从一次次次灾害中获取经验,治理黄河,与黄河和谐共生。</p><p class="ql-block">2. 三皇五帝,这些是史书记载的上古人物,也是中华文明史祖。但是根据二重验证法,则史书中与考古实物相结合才能确定真实性,现在还有待进一步的考证。但是燧人氏发明用火,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大发展。伏羲上观天象,俯察地理,一画开天创造八卦,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始。</p><p class="ql-block">3.其次是老子,老子可以说是中国哲学的先驱,马克思主义诞生也正式吸收了其朴素辩证法的思想。</p><p class="ql-block">三.总结一下沙龙研学的特点</p><p class="ql-block">1.首先是沙龙研学的个性化。</p><p class="ql-block">刘老师研学点的设置。什么是研学?研学就是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衔接的实践性的学习形式。它是以学习和研究为目的的实地探索和体验活动,意在培养孩子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研学的目的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这也是刘老师的初心,实现素质教育,让小县城的孩子们也能全面健康的发展。而研学就是外出社会实践活动的重点。刘老师通过时间与空间的方式来设计研学路线。</p><p class="ql-block">例如以前去的山西,就是围绕着地理上了太行山,黄河、汾河、伊河、伊水、洛水,晋水从宏大的地理构造来安排游学路线。其中河洛走廊,这个宏大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河洛文明的基本特征。时间上是公元前3000年到5000年为主。河南殷墟重点了解太行山作为中华民族脊梁及地理上山川平原所形成的中原文化。时间点是牢记牧野之战,公元前1046年,了解商朝文明发展。此次研学是以黄河大摆尾的空间开展,时间贯穿着三皇五帝及夏商周的历史。</p><p class="ql-block">以上研学都是刘老师从时间、空间、地理环境对应不同时期、时间段去研学。也是沙龙大研学的基本单元。通过以上几个点,可以使孩子对上古文明及先秦夏商周历史的发展有充分的认识。不但可以开阔孩子视野,增长见识。也可以学习很多传统知识,提高综合能力。</p><p class="ql-block">2.研学与读书相结合。</p><p class="ql-block">我们沙龙的研学不光是走出去,我们个性化研学的另一方面就是研学前后的相关联的阅读书目。讲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学前寻找与研学相关资料,了解研学要点和基本知识,了解相关地理、历史、环境问题,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参观重点,带着问题,带着目的去研学。而不是走马观花,没有重点,没有做功课,一路乱看。带着问题去,才有目标,才能抓住重点,才能把想知道的问题带回来。书中所描绘的,所写到的,结合现实,看到的才是虚实相结合,更能加深感悟,才更能有不一样的体验。很多遗址,博物馆,需要历史文化知识积累才能参观,要不你会觉得枯燥无味,但结合书本上的描写,结合历史故事,结合考古发现的过程,便方能体会其中的无穷价值,否则你看到的只是残垣断壁,破砖烂瓦。你只有读了书,才能更高层次的去理解,用美的眼光去审视,用心去感悟。文物遗址是历史的证明,是你与历史交流的介质,所以研学之前的读书十分有必要。</p><p class="ql-block">而研学之后的读书则更为重要。研学中,你会发现自己的兴趣点,自己的困惑点,这就需要你从书中去了解,去解答。之前读书只是泛读了解,而当你找到自己的目标时,这就要精读,答疑解惑,使自己弄懂问题,形成逻辑思维。研学后读书也可以让你更全局化的掌控研学内容,从各方面对这一过程有系统性的概括。所以,研学与读书相结合是刘老师创造性的结晶,也是沙龙的特点之一。特别是一些史书,《史记》、《尚书》、《易经》、《诗经》等经典更是孩子及家长研学必读书籍,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在沙龙做到了完美统一。</p><p class="ql-block">3.对研学系统的整理,形成文字资料。</p><p class="ql-block">能读书,能行路,还要能写作。把研学的感悟、兴趣点落实到纸上,也是沙龙特色之一。走出去是游的过程,学才是主要矛盾。归纳总结游学过程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备忘录,二是小主题逻辑性文章。第一种是总的记述整个游学的过程。可以有知识点、方式方法、困惑、感悟、收获等,比较宏大而且随意,是记录美好的一个过程。其二是抓点、兴趣点、疑惑点,由小及大,用主题性、系统性、创造性去做一个逻辑性较强的小报告,突出逻辑思维,形成思维链条,突出我笔写我心,强化场景再现的能力、逻辑追忆能力、充分的文字表达能力。</p><p class="ql-block">让游学落地,落到纸上,落到心里,形成自己的思维。读书-研学-再读书-归纳总结-与伙伴交流-形成课题报告-回归读书。这也是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了孩子成长的一切要素,也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p><p class="ql-block">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沙龙的孩子是幸运的。我们在刘老师的带领下,紧跟国家的教育方向,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作为我们前进的方向,把素质教育作为我们的教学目的。我们的外出研学也是刘老师根据课程改革与我们实际相结合而摸索出来的一套培养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学习方式。</p><p class="ql-block">现在的教育是应试教育,是室内教育,是接受教育。我们要打破这种课堂教育的禁锢,让孩子通过实践增强探索、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亲近自然,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热爱自然,通过运动使孩子融入生活,获得感受,形成健康进取的生活态度,明白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才是认识事物的过程。当下世界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充满着各种挑战,我们沙龙的孩子要善于用马哲思想来武装自己,用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观来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要坚持文化自信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而做出更大贡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王 伟</p><p class="ql-block">2025年5月5日</p> <p class="ql-block">五一研学总结</p><p class="ql-block">一、孩子的亮点:紧跟刘老师步伐思路,认真听,仔细记,积极总结交流,给六七八年级的弟弟妹妹做到了榜样的作用。</p><p class="ql-block">二、研学中跟随刘老师探寻了商丘古城,帝喾陵,太康陵、少康陵,伏羲陵,老子故里。从实地去体会了历史的发展,印证了书本中的知识。也更加直观对中华文明的发展有了全面的认识。</p><p class="ql-block">三、体会到了研学的真谛,读书与实践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唯物史观去分析历史的发展。以后更要多读先秦经典,多读马哲著作,提高自己,不脱孩子后退,做一个爱读书的妈妈。</p><p class="ql-block"> 付秀丽</p><p class="ql-block"> 2025.5.5</p> <p class="ql-block">辩证唯物主义下的游学思考</p><p class="ql-block">五一,再次来到河南,走进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的中原大地。仰燧人钻木取火,敬伏羲一画开天,感帝喾后人慕先贤,惜太康失国为憾事,赞老子道德传中外,喜沙龙少年收获丰。这次游学我从几个方面聊一下我的一些感受。</p><p class="ql-block">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基础性的观点。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p><p class="ql-block">在燧人氏墓,看周围石刻,先有自然先天之火,后有后天钻木取火。正因为人们对自然之火从畏惧、害怕,到发现熟食更加好吃,再到尝试钻木取货,最后利用火驱散黑暗、防御猛兽、制作食物和陶器,这是物质世界的长期发展过程。而学会制作火种,应用火就有了意识的主动参与。正因为有意识的参与,火成为了文明产生的重要标志。</p><p class="ql-block">先有河洛交汇,后有一画开天。回想前几年游学,在河洛交汇处,看河水汇聚形成漩涡;水中有几处小丘,河水在旁边流过;浪花涌向堤岸,而又折返,和后面的浪头相激,复归于平。正是有这此消彼长,阴阳转换的自然现象,才有伏羲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进取诸身,一画开天,建立先天八卦。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就是意识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应。</p><p class="ql-block">先有黄河摆尾,再有中原文明,后有老子辩证萌芽。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母亲河,华夏文明的很多特质都是在黄河的哺育下,在和黄河的斗争中,逐渐渗透到了我们的民族血脉深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但在奔流到海的过程中的一次次摆尾,一次次泛滥,又一次次地重归河道,让黄河下游变成了土壤肥沃的平原,这片广阔的平原也成为了中华文明的摇篮。平原上的先人也在黄河的影响下,形成了崇尚自然的朴素唯物主义;坚韧不屈的精神品格;兼容并蓄的胸怀格局。这里我主要想到的是老子道德经中的阴阳对立统一和相互转化。这是朴素的辩证思维,我猜想这种思维应该来源于黄河的周期性洪水,水来了,冲毁房屋和庄稼,人们逃到高处躲避洪水,水消退后,留下了肥沃的土地,人们带着希望再次开垦种植。福祸相依,阴阳消长。土地在黄河的摆尾和泛滥中一层层叠加,城墙房屋在大水后被一层层覆盖,但坚韧的华夏先民带着希望,又一次次在新的土地上谱写新的生活。正是这种客观经历的长期发展,在华夏先民中产生的朴素的唯物思想和辩证思维,老子就是将这些思想总结提炼并发扬光大的人。</p><p class="ql-block">先有实地游学,后有提炼归纳。我们沙龙的研学模式也是从物质到意识的过程。花费这么多时间,走这么远的路,就是为了看一个小土堆,一片小水洼,值不值得?现在网络发达,一搜什么都有,哪里的图片都可以看到,不是更方便吗?其实不然,只有到了这个地方,哪怕一个小土堆,一片小水洼,它是物质的,是客观真实存在的,是史实的痕迹,是过程中的关键点,是一切思维、辩证、推理的基础。正因为到了,看来,摸了,走过来,才培养我们沙龙孩子独有的唯物思想。后来所有的总结、反思才是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才不会走进唯心主义的误区。</p><p class="ql-block">先有孩子在宽广轻松中的真表现,后有刘老师的点拔和家长的教育引导。你了解孩子吗?你真的了解孩子吗?你了解真的孩子吗?作为家长,很惭愧,我的答案是不了解。那么如何了解孩子,不是靠老师的评价,不是亲朋的叮嘱,更不是考试分数。是来自父母的观察,是来自于孩子的客观实际。那么什么角度、什么时间更能客观的看到真孩子的真表现呢?就是把孩子放到朝夕相处的同伴中;把孩子放到几千年的历史底蕴里’把孩子是放到天地大美的自然中的外出活动,在这种情况下你是关注、观察、了解孩子的最佳时机。这时候孩子是放松的,自由的,家长也是陪伴的,包容的。这时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发现孩子思维的特点,发现孩子心理的变化细节,这一切的才是我们教育引导孩子的基础,才是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反而我们平时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p><p class="ql-block">马克思主义的根在中国,不仅是因为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更在于根植于文化深处的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思维。马克思主义的果在中国,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坚持实事求是的毛泽东思想建立的新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未来在中国,是坚持理论创新,是开辟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中国模式必将成为引领世界格局的文明新形态。而你们沙龙的学子们,将成为这一过程的亲历者、建设者、更是创造者。</p><p class="ql-block"> 马梓轩家庭 20250505</p> <p class="ql-block">五一假期总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因为闺女五一回家来,我没陪伴儿子去游学。我知道儿大不由娘,不给汇报情况我就自觉做好自己的事就行了,所以三天基本没有交流。主要是放心,跟着沙龙大家庭,一百个放心。游学回来后,他很开心,给我说我不去他学习和交流反而更积极更主动,给我说他们的乐趣,他们骑着单车去城里转转看看,发现职业学院周边环境就是不行,和我交流游学思考的几个点。</p><p class="ql-block">孩子们的文章我都看了,叹服!这就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这就是见世面开眼界,这就是胸有五千年文化,眼有家国未来,这就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研究与应用。为孩子们的成长由衷地高兴!</p><p class="ql-block">大家都去遨游文化了,我也总结一下自己现实的假期。五一,带着公婆、老妈和闺女周游东平湖,听着他们的交谈——在他们眼里的孩子们的成长、生活的变化、东平湖的变化,都是满意的美好心情,作为儿女也是非常地幸福了!</p><p class="ql-block">五二,送大闺女去济南,大闺女还是不放心我的开车技术,坐在副驾驶陪着我,以往都是坐在后排闭眼休息了。回来的路上虽然有点堵,但是心里很高兴,我觉得我现在很厉害了,我独立了,相比以前有太多顾虑与依赖,现在我感觉我独立了,我可以独自一人闯荡世界了,真好,为自己的成长高兴!</p><p class="ql-block">五三开始早起全力学习,通读一遍《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说起我备考社会工作师,朋友们是不理解的“你都是高级资格的人了,再学这个对你有啥用啊?”当初学习的动机,纯属儿子中考陪他学习,没有考试就没有动力嘛,两个月的时间考验一下自己的执行力与学习力,就报名了。学习起来才知道功不唐捐啊,没有白学的东西。晚上考老公两个选择题,“村民委员会的选举由谁主持”“居民委员会向谁负责并报告工作”他回答的不确定。我得意地说我学习不白学吧,小事它不小,起码我在慢慢明事理,明白了民主集中制,明确了人民性,这就是政治与生活,这就是大事了!</p><p class="ql-block">五天的假期转眼间就要过去,感叹时间的流逝的同时,想到尼采说的“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让我们珍惜时间,学习成长,不断丰富充盈自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