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格里沙漠穿越 <p class="ql-block">穿过风沙的孤寂美学</p> <p class="ql-block">腾格里沙漠是国内第四大沙漠、内蒙古第二大沙漠,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地区的东南部,介于贺兰山和雅布赖山之间,沙漠穿越的入口在阿拉善左旗,从银川及中卫出入较为便利。</p> <p class="ql-block">因五月不是沙漠观盐湖的最佳季节,且当天遇上了大风沙尘天气,没有遇见粉色红色的美景,但沙漠深处的景色还是挺震撼的</p> <p class="ql-block">顽强的生命</p><p class="ql-block">沙漠与绿洲的传奇</p> <p class="ql-block">漫天的黄沙</p><p class="ql-block">腾格里沙漠的辽阔和深远令人心悸</p> <p class="ql-block">沙漠与湖泊的碰撞,是大自然的馈赠</p> <p class="ql-block">这里有着天地间最壮阔的轮廓。,沙脊线起伏如凝固的波浪,将风声裹挟进深邃的寂静。这里是地球表面最古老的大陆之一,风沙雕刻出的褶皱纹理,如同大地书写的史诗,记录着百万年来的沧桑与永恒。</p><p class="ql-block">~腾格里沙漠,大漠深处的时光密语</p> 鱼米之乡 吴忠(青铜峡) <p class="ql-block">九曲黄河汇青铜</p><p class="ql-block">黄河三峡这片神奇而古老的土地,曾经是大禹治水的源头</p> <p class="ql-block">而千塔之城-吴忠,一座充满古老历史的小城,主要展现的是黄河文化</p> <p class="ql-block">来吴忠直接到了青铜峡水库。</p><p class="ql-block">青铜峡市因以境内有青铜峡得名。</p><p class="ql-block">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始有行政建制;清雍正二年(1724年),设宁朔县,属宁夏府;</p><p class="ql-block">1960年8月,设立青铜峡市;</p><p class="ql-block">1963年6月,撤销青铜峡市,设立青铜峡县;</p><p class="ql-block">1984年12月,恢复青铜峡市;</p><p class="ql-block">1998年,由吴忠市代管。</p> <p class="ql-block">青铜峡是黄河上游的最后一道峡谷,水库大坝建于1958年,1978年竣工</p> <p class="ql-block">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了黄河大峡谷的旅游景区,这里有着壮丽的峡谷文化和古老的文化遗迹</p> <p class="ql-block">青铜峡黄河峡谷,是黄河流经这片土地时留下的一幅壮丽画卷,河水奔腾不息,两岸峭壁陡立...</p> <p class="ql-block">水库西侧的山崖上,坐落着一个巨大的塔群,因塔数总计为一百零八座,俗称一百零八塔。</p><p class="ql-block">据考证,一百零八塔始建于西夏。每当风和日丽,群塔倒映在金光闪闪的湖中,景色奇特、幽雅明丽。塔群坐西朝东,背山面水,随着山势凿山分阶而建,由上而下,错落有序,呈一、三、三、五、五、七、九......奇数排列,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的大型塔群,这108塔,除最上面的第一座塔较大之外,其余均为小塔。塔全部用砖砌成,抹以白灰,属于喇嘛式的实心塔。塔群的总体布局别具匠心,风格独特。民间相传,一百零八塔是穆桂英的“点将台”,“天门阵”,其实它是佛教的纪念塔。 佛教认为人有108种烦恼,为了去掉人生众多的烦恼,善男信女要戴108颗贯珠,念108遍经。</p> 丝绸古镇 固原 <p class="ql-block">小众秘境西海固,有山有水有石窟</p> <p class="ql-block">其实这片原本贫瘠的土地上有历史有风景。</p><p class="ql-block">北魏时期的须弥山石窟在这里威严肃穆,火石寨的丹霞地貌仿佛贫瘠荒野中的赤红色明珠,而毛泽东的豪迈诗句“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也正是由此诞生。</p> <p class="ql-block"><b>须弥山石窟</b>是北朝、隋唐时期的须弥山大型石窟艺术造像,现存洞窟162座,分布在由南往北自然形成的八个区域,即大佛楼区、子孙宫区、圆光寺区、相国寺区、桃花洞区、松树洼区、三个窑区和黑石沟区;保存较为完好的造像有500余躯,汉藏文题刻题记53则,碑刻3方,残碑13块,壁画20余平方米;总占地面积6平方千米,处在石窟造像泥塑与石刻的过渡带,具有较高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须弥山,原本指印度传说中佛教名山。从早期的石窟壁画来看,须弥山一名伴随着佛教东传,即与佛教经典的翻译、石窟的开凿、佛本生故事及石窟壁画的出现而产生的。</p> <p class="ql-block">第5窟“大佛楼”是须弥山中最大的石窟——唐初开凿,进深20米、窟高22米,高达20.6米的大弥勒佛端坐其中,成为须弥山石窟的标志性景观,其尺寸在全国的佛造像内也是数一数二。</p><p class="ql-block">而当你走近,还能发现石窟内壁的石窟,安史之乱后河陇地区被吐蕃政权掌控近百年的历史,也被古时的工匠记录其上。</p> <p class="ql-block">第1窟</p> <p class="ql-block">北魏石窟集中于子孙宫,以第14、24、32、33窟为代表,多是3~4.5米见方的中心塔柱式窟。塔柱四面分层开龛造像,</p> <p class="ql-block">子孙宫山崖前部的第14窟是须弥山开凿最早的一个。</p><p class="ql-block">须弥山石窟的开凿历经凿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历经西魏、北周、隋唐各代大规模营造及宋、元、明、清 各代修葺重妆</p> <p class="ql-block">第24窟</p> <p class="ql-block">第32窟</p> <p class="ql-block">北周石窟开凿工程向北发展,集中于圆光寺、相国寺区域,规模大、造像精,现存主要窟有第45、46、51、67等窟,都是平面方形的中心塔柱式窟。</p><p class="ql-block">北周石窟,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造像之精美,在须弥山石窟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与北魏石窟相比,其最大的变化是中央塔柱小龛已不见,代之以大龛及发鬓低平、面相方圆、两肩宽厚、腹部鼓出的大型造像,给人以厚重敦实之感。</p><p class="ql-block">现存造像最多的第四十五、四十九两窟,有比真人还大的造像40余尊,每龛内,有的是立佛,一般皆为一佛一菩萨。装饰性的雕刻,如幔帐式的佛龛;龛边龙嘴衔口的流苏;龛颔上的各种小佛;龛座下手执各种乐器的伎乐人,或吹横笛,或弹琵琶,或击羯鼓。窟顶围绕塔柱,还雕有一对相向手舞足蹈的伎乐飞天,披巾飘动,显示了北朝音乐艺术的盛况。</p> <p class="ql-block">圆光寺</p><p class="ql-block">第45窟的窟门为方形,主室平面方形,覆斗顶。中心柱窟。窟内雕仿木结构。北、东、西壁各开三龛,南壁窟门两侧各开一龛,中心柱四面各开一龛。龛内雕一佛二菩萨佛,窟顶浮雕伎乐飞天等,龛下雕有供养人和伎乐天,窟内雕饰华丽。保存题记15处。此窟为北周时期保存完好的洞窟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第46窟的窟门为方形,平顶。主室平面方形。覆斗顶。中心柱窟。窟内雕仿木框架结构。北、东、西壁各开三龛;南壁窟门两侧各开一龛,中心柱四面各开一龛,龛内雕一佛二菩萨或单身立佛。佛像肉髻低平,面相方圆,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菩萨头戴花蔓冠,双肩敷搭披巾和璎珞,披巾交叉于腹前,上身袒,下身着裙,立于莲座上。龛下雕有供养人或伎乐天或神王,窟内雕饰华丽。题记6处。此窟对宗教、建筑史、服饰史、民俗史等诸多方面都有极高的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第49窟</p> <p class="ql-block">相国寺</p><p class="ql-block">须弥山第51石窟,被称为是“须弥之光”。这个开凿于北周时期的石窟,其规模堪称须弥山之最。它由4部分组成,有主室、前室、和左、右耳室。四室依山而凿,由于规模较大,几乎将一座小山凿空。窟内的佛像保存完好,共有7尊,每尊都高达6米。据说,这一石窟无论是制作艺术上,还是在石窟规模上,在国内都极为罕见。</p> <p class="ql-block">第51窟由前后(主)室和北、南两耳室构成。主室平面方形。覆斗顶。中心柱窟。窟内作仿木构框架。前室南壁开三龛。左右耳室窟门上方均开一龛。主室南壁东侧帐形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佛像肉髻低平,面相方圆,身着双领下垂式袈裟,施说法印,结跏趺坐式。左侧弟子迦叶为老者形象,右侧弟子阿难为青年形象。南壁西侧龛内雕一佛二菩萨;西壁通壁开一大龛,龛内雕三尊坐佛,高6.30米。佛像肉髻低平,面相方圆,身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内着僧祗支,胸前系带,施禅定印,结跏趺坐式。主室南壁东侧、北壁为隋代续刻而成。窟内诸龛均残留明代重装、彩绘痕迹,可分辨的有佛光、云纹、花卉、衣饰等图案。窟外崖面的窟檐建筑遗迹可能属唐宋时期。</p> <p class="ql-block"><b>固原博物馆</b>——再现丝路古道上的繁华盛景</p><p class="ql-block">1988年正式开放的固原博物馆,被认为是宁夏最重要的博物馆之一,也在国家一级博物馆的名录当中。博物馆不大,主要分为陈列大楼、钟亭、古墓复原馆和石刻四部分,常设展览《固原历史文物展》和专题陈列《丝绸之路在固原》是陈列大楼中的主要内容。</p> <p class="ql-block">馆内陈列着固原本地出土的种类繁多的文物,生动展现着这里曾作为丝绸之路中途大站所遗留的文明</p> <p class="ql-block">琉璃碗</p><p class="ql-block">该藏品产于北周天和四年(569年),1983年于原州区南郊乡深沟村李贤夫妇合葬墓出土。碗高8厘米,口径9.5厘米,腹深6.8厘米,下腹最大径9.8厘米,重245.6 克。碧绿色,透明,内含小气泡,分布均匀,直口,矮圈足,外壁饰以凸起的圆形装饰两周,共14个,上下错位排列。[</p> <p class="ql-block">鎏金银壶</p><p class="ql-block">该藏品产于北周天和四年(569 年),1983年于原州区南郊乡深沟村李贤夫妇合葬嘉出土。该藏品通高37.5厘米,最大腹颈12.8厘米,重1.5千克。鸭嘴细颈,上腹细长下腹圆鼓,高圈足座,单把,壶把上铸成一深目高鼻带盔形帽的人头像。颈腹高座束腹处和底座边缘各饰联珠纹一周,壶腹下部用细线雕一周水波纹, 水波中有两只怪兽相向追逐一条鱼, 鱼尾甩出水面。纹饰的主要部分是壶腹浮雕人物图像,共有6人,分为3组,每组各有一对男女,是具有希腊风格的连环故事画面。</p><p class="ql-block">银壶腹部所刻绘的三组人物图案,它们巧妙地组合在一起,生动地再现了特洛伊战争的完整故事。这个故事的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因一场宴会与斯巴达王麦尼劳斯的妻子海伦私奔,从而引发了一场激烈的战争。在战争中,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巧妙地利用特洛伊人的疏忽,通过木马计一举攻占了特洛伊城。</p> <p class="ql-block">北魏漆棺画</p><p class="ql-block">背景:1981年出土于北魏夫妇合葬墓,是博物馆三大镇馆之宝之一。</p><p class="ql-block">特点:漆棺画主要绘制了二十四孝故事图和少数民族策马狩猎的生活场景,彩绘保存完好,千年后依然鲜亮。</p><p class="ql-block">意义:展现了北魏时期的文化艺术和民族融合的历史背景。</p> <p class="ql-block">固原,扼守萧关,雄踞六盘,天下锁钥的古原州。</p> <p class="ql-block">固原处在中原农耕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的交汇处,是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必经之地,是历史上西北地区的经济重地、交通枢纽和军事重镇。</p> <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属秦国版图。</p><p class="ql-block">秦朝,最早的行政建置始于秦惠文王时期(前337—前311)的乌氏县(在今原州区南),后又增设朝(Zhū)那(nuó)县(今彭阳县古城镇)。</p><p class="ql-block">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析北地郡置安定郡,郡治高平县(今原州区),共辖21县,属今该地的有高平、朝那、乌氏3县和月氏道(今隆德县境)。</p><p class="ql-block">东汉,仍仿西汉建置。</p> <p class="ql-block">西晋,新置都卢县。</p><p class="ql-block">东晋,有高平、朝那、乌氏、都卢4县。</p><p class="ql-block">南北朝,该地先后为北魏、西魏、北周属地。北魏太延二年(436),置高平镇,正光五年(524),改高平镇置原州,并置高平郡和县,均治高平。原州领高平、长城2郡,高平、里亭、黄石、白池4县。北周置原州总管府,仍领郡2、县4。</p> <p class="ql-block">隋朝,统一全国后,大业三年(607),废原州暨总管府,置平凉郡,领平高(高平改)、百泉、默亭、他楼4县。</p><p class="ql-block">唐朝,武德元年(618),废平凉郡复置原州。贞观五年(631),复置原州中都督府,到天宝元年(742),又改为平凉郡。广德年间(763—764),没于吐蕃。</p><p class="ql-block">宋朝,属该地的有镇戎军(今原州区)、怀德军(今原州区黄铎堡镇)、德顺军(今隆德县)、西安州(今海原县西安镇[114] )。</p><p class="ql-block">金朝,升军为州,改镇戎军为镇戎州,德顺军为德顺州,废怀德军和西安州。</p><p class="ql-block">元朝,设有开成路、开成州、广安州。</p> <p class="ql-block">明朝,置固原州和固原卫,明正统十年(1445),置固原巡检司,以故原州之名,讳故而改固得名。成化五年(1469),为固原卫治;弘治十五年(1502),为固原州治,又为固原镇治。</p><p class="ql-block">清朝,置甘肃省,固原州划属甘肃省。同治十二年(1873),升固原州为直隶州,领海城(今海原)、平远(今同心)二县及硝河州判、打拉县丞。</p> <p class="ql-block">现固原市共辖1个区、4个县:原州区、西吉县、隆德县、泾源县、彭阳县</p> <p class="ql-block">2021年,一部讲述宁夏南部百姓脱贫致富的电视剧《山海情》走红网络,因此人们也记住了苍茫而倔强的“西海固”。</p><p class="ql-block">但在这之前,提起这个名字,或许大多数人都无法马上说出它的具体位置,而它仅有的一点名声,也不可避免地总是与“贫困”相关——不同于宁夏北方被誉为“塞上江南”的水草丰茂,南部的山区常常因为落后的经济条件而被主流社会遗忘,</p> <p class="ql-block">特意去往彭阳梯田,看一看现今的西海固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西海固,就是1953年成立的西海固回族自治区,包含西吉 、海原 、固原三县—— 取三县名称首字,即为“西海固”,在当时,还属于甘肃省管辖,此后行政区划几经变迁, “西海固” 变成了宁夏南部山区的代称。</p> <p class="ql-block">处于秦岭山地以北、六盘山以西、内蒙古高原以南、河西走廊以东,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和文化重镇,早在西周就有建制。历代王朝更替,这里常是兵戎相见的地方。东汉史学家班彪避乱河西时,途径西海固,感伤抒怀,写下《北征赋》一文。</p> <p class="ql-block">西海固囊括了固原市原州区、西吉县、隆德县、彭阳县、泾源县,以及中卫市海原县和吴忠市盐池县、红寺堡区9个县区。1972年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p> <p class="ql-block">而如今,古时的辞赋及电视中西海固千山万壑的荒凉与干涩及刚烈苦难,已经不复存在,这里已是梯田层叠,青山绿水</p> <p class="ql-block">位于固原市区西部的<b>火石寨</b>名副其实,大片火红色的山石构成了宁夏境内最富盛名的丹霞地貌景区。每到春夏季,山中的植物焕发新生,如地毯般铺开的草木之间,红色的丘陵山峦起伏,形态也是鬼斧神工,满目的“撞色”搭配与奇异的地质造型,都让这片山脉极具魅力。</p> <p class="ql-block">如果我是几百年前的将军,我会久久地凝视固原,血与剑与风的固原,马群汹涌的固原,烽燧相望,坚城高垒的固原。在广大的帝国版图上,固原是一个微小的点,但两千年间,任何一个目光锐利的战略家都会一眼盯住这个点。这是帝国的要穴,是我们文明的一处要穴,他无比柔软因而必须坚硬。你的面前是地图,地图上的北方是无边的大漠和草原,骑马的民族正用鹰一样远的眼睛望着南方。南方有繁华的城市、富庶的农村,有无穷无尽的珍宝、丝绸,还有令人热血沸腾的美丽女人。他们耐心的等待着,但是他们终有一天会失去信心,猛扑过来 ,那么,他们的剑将首先指向哪里?你看看地图,一目了然。</p><p class="ql-block">固原。如果突破固原,整个甘肃就成了被切断的臂膀,而通向中原的门就轰然洞开.固原曾如同帝国的咽喉。”</p><p class="ql-block">李敬泽 《寻常萧关道》</p> <p class="ql-block">就是这样一片贫瘠的土地,孕育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古老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环宁夏之旅在固原结束,虽深切体验了沙尘天气,但依然被这塞上江南的神秘与美丽倾心。</p><p class="ql-block">宁夏,这片神奇的土地,拥有壮丽的黄河数不尽的弯,每一道弯都诉说着历史的厚重。</p><p class="ql-block">这里曾是西夏国的故土,那是一个充满迷雾与传奇的王朝。</p><p class="ql-block">地图上一个小小的点,却有着腾格里沙漠的浩瀚无垠与贺兰山的雄浑巍峨,是每一个旅人心驰向往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宁夏,是西部的一块宝地,秀美而丰饶,壮阔且细腻,不乏豪迈更具温柔,山、河、沙赋予了这片土地无尽的活力和生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