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马未都《背影2》

映山红

<p class="ql-block">读完了马末都老师的《背影2》,依然是对逝者的悼文,掩卷长思,于我而言,品读他人人生,感悟生命意义!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每个人来也偶然、去也倏然,过程中有悲欢离合,总的来说大体苦乐相当。人生叵测,祸福难料,如何定义生命的长短?正如马老在文章中所说:人生有短有长,多长都是短,多短也是长,关键是活个明白。天高而明,地厚而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穷通有度,顺时而为。</p><p class="ql-block">“少年轻年月,迟暮惜光辉”,珍惜现有的一切,善待自己!</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附马未都《背影》自序:</p><p class="ql-block">​自序</p><p class="ql-block">父亲去世的时候,我才对生死有了切肤的感受。我轻易不落泪,那天捧着父亲的骨灰盒双泪长流。人生唯有一死真真切切,后辈既无法挽留,也无法补偿,只能拊膺长叹,体会生死离别之痛。</p><p class="ql-block">生与死是人生的大课,个人无从决定选择,它与人的意志无关。随着年龄增长,我渐渐感觉到死亡的逼近。一个人活得再好再久,也是活一天减少一天,死亡虽不知哪天到来,但它一定在终点等着你。李白说得实在:"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诗言志,亦可言情。</p><p class="ql-block">我写不了诗,但可以写文,写文悼念逝者,算是给心灵一个慰藉。所以自父亲去世后,我开始动笔写悼文,那一年,我已过知天命之年。</p><p class="ql-block">自打为父亲写悼文开始,发现身旁去世的朋友忽然增加,年长年近年轻者皆有,常常让人猝不及防,一声叹息。别人的生死,实际上是自己的镜子;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五蕴色受想行识,四谛苦集灭道,无不伴随人的一生,有的自我可以感受,有的则是旁观者清。</p><p class="ql-block">我年轻时喜动,好交友:忘年交、莫逆交、肺腑交、布衣交、管鲍之交、物外之交、萍水之交、患难之交等等等等。与人交往乃人生第一快事,可以知人事、懂人情、晓人性、窥人生。我们在与人的交往中,学习成长相知相融;而每个人不论活得好坏,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生。</p><p class="ql-block">生死是个哲学命题。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庄子说: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孟子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老子说得简单:出生入死。先哲们说得深奥,但后人是否能活得明白却是一生要面对的课题。活得明白,说易做难;大多数人出现实际问题时都有糊涂或说至少犹豫的时刻,那我们的人生究竟要明白什么?</p><p class="ql-block">首先,要明白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个偶然。世界对你重要,你对世界并不重要。即便是历史最伟大的人物,世界离开他也照常运转,何况我们一介平民。当我们偶然来到这个世界上,要珍惜自己,珍惜自己存在的意义。</p><p class="ql-block">其次,要懂得人生是在活出一个道理。凡事都有潜在的规律,不论你是否遵循这一规律,它依然会按事先的轨道运行。吻合规律就可以活得精彩,打破规律就会受到惩罚。这就是道理,明白人会借势而为,即使是逆流而上。</p><p class="ql-block">再次,要知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人生是有命数的,自己不知,不代表上天不知。每个人自打出生那一刻起,就开始奔向死亡。路途漫漫,荆棘密布,但一路会有风光,会有四季,让人在生的过程中领略生命之美丽、死亡之神圣。</p><p class="ql-block">我陆陆续续地写的悼文就是记载着各色人生。这里有亲人,有名人,有素人,他们每一个人都与我或多或少地有过交集,养我教我帮我助我;记录他们是我对他们的最后一份感谢;人生就是如此奇特,阴阳两隔时,唯有纸笔可以尽情肆意。</p><p class="ql-block">如果天假以年,我会继续写下去,为我们所处的时代画像。首集二十五人,其中对于我最重要的是我的父亲,我把他的照片放在扉页,以纪念他给予我的养育之恩,感恩他把我带到这个五色缤纷的世界。</p><p class="ql-block">是为自序。</p><p class="ql-block"> 马末都</p><p class="ql-block"> 辛丑二月初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