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8号参观北京展览馆敦煌艺术大展如是莫高

焦援朝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前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敦煌,位于甘肃河西走廊的西端,地处古代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地",是古代中国通往西域的重要门户。丝绸之路的繁荣兴盛,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丰富了中华文明的表现形式与文化内涵,也催生了教煌莫高窟这样反映丝绸之路多元文明交融荟萃的文化宝库。敦煌莫高窟是现存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遗址、集建筑、雕塑、壁画三者于一体,生动展现了公元四至十四世纪干余年间社会生活的画卷,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建于1954年的北京展览馆,是新中国第一座大型综合性专业展览馆。七十余载春秋,北展人肩负着党和国家赋予的使命,始终以赤诚之心扎根文化沃土,以守护中华文脉为己任,见证并推动着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壮阔征程,在赓续传统与探索未来的交汇中,搭建了一座座连接历史与当代的桥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为更好的满足首都市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助力北京"四个中心"建设,北京展览馆集团携手敦煌研究院,潜心三年研究、策划与筹备的"如是莫高"敦煌艺术大震终于与观众见面了。展览突破时空壁垒,依托高精度数字技术与匠心手作,将跨越十个朝代的9座莫高窟艺术精华,近300件壁画、彩塑及文物真迹,凝练于3000平米的方寸展厅中;让第217窟《宵绿山水》的复制窟首次走出莫高窟,让隐于秘境的第3窟《干手千眼观音》、第61座《五台山图》的巨幅壁画、第158窟的涅槃佛等"不可移动的文明"焕发新生;将艺术家望尘莫及的,深藏于洞窟之中的"神秘艺术遥迹"带给广大的首都观众。同期亮相的"莫高精神"主题展通过实物、图文与影像,生动讲述莫高人从筚路蓝缕的荒漠坚守到领跑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传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作为敦煌石窟的守护者,敦煌研究院80年来始终以"保护、研究、弘扬"为使命,让千年遗产在当代焕发新生。此次与北京展览馆联合推出的"如是莫高"敦煌艺术大屠,就是我们践行党的二十大"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要求的创新行动,亦是对"一带一路"倡议十二年的文化献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北京展览馆与敦煌的渊源,始于1954年。这座新中国首座大型综合性展馆,从诞生之初便镌刻着敦煌的基因﹣﹣其部分建筑装饰的设计采用了敦煌纹样,让敦煌艺术元素首次以现代语言走进首都。七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次携手,通过展览向公众呈现敦煌文化保护与研究成果,协同践行博物馆为民理念,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此次展览主展区穹顶的藻井纹样,是由"敦煌守护神"常书鸿先生的女儿常沙娜先生于1954年主导设计的。精美的现代藻井纹样与干年洞窟相互映照,正如传统艺术与现当代艺术的融会贯通,"文化创造美好生活"的理念在那时就已深入根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希望通过展览,能够让诗与远方从美好的憧憬成为可以惬意享受的体验,也希望通过这些文化遗存,能够帮助我们探寻、窥见中华民族数千年持续不断而又灿烂多彩的物质生活和精神追求,感受中华文化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的特征和精神内核,一起为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阐释体系贡献力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们期待,当敦煌的星辰辉映北京的夜空,首都市民"如是如意"!恩这场跨越千年的艺术对话,激荡起文明传承的共振!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之光点亮未来!我们深信,"莫高精神"的火种,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璀璨的光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愿我们沿着文明来时路,同向而行,携手并进,共创中华文明新辉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敦煌研究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北京展览馆集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莫高窟第285窟(复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西魏(535-556年)</b></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此窟为覆斗顶方形禅窟。窟内有西魏大统四、五年造像题记,是早期莫高窟唯一有确凿纪年的洞窟,对于研究莫高窟的历史和艺术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此窟西壁开三龛,中央大龛内塑善跏坐佛像,两侧小龛内塑禅僧像,龛外壁画诸天、菩萨、外道等像。南北壁各凿四禅室,北壁上绘七佛说法图和供养人像及发愿文。南壁上绘"五百强盗成佛因缘"故事画和释迦多宝佛说法图。在洞窟窟顶四披上画天空诸神,佛教题材和民族传统神话交互杂呈。西披画有化生童子、飞天、雷神、朱雀、乘鸾仙人等。南北披上画有飞天、雨师、辟电、羽人、飞廉、乌获、开明等神异。东披中央绘二力士承举莲花摩尼宝珠,两旁是伏羲女娲,皆人面蛇身,手持矩规,胸前圆轮中分别画三足乌和蟾蜍,象征日月。窟顶中心为华盖式藻井,四周饰以垂幔,上挂玉佩、流苏、羽葆,旋,满壁风动。悬达四披,整个窟顶壁画,天神飞舞,天花飘旋,满壁风动。</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莫高窟第217窟(复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盛唐(705-786年)</b></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此窟是莫高窟盛唐艺术的代表窟。窟室为覆斗藻井顶,西壁开龛塑像皆残,背光两侧各画四弟子二菩萨,龛外绘观音和大势至菩萨,凝神伫立,服饰华丽。南壁绘《佛顶尊胜陀罗经变》。画面西侧是佛陀波利史迹画,讲述《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传入中国的神奇故事,中央、下方、东侧是佛说法图和根据经文绘制的各种信仰该经的情节。西侧整幅山水画浑然天成,类似李思训所画青绿山水的意境。此窟开凿时间大致与李思训同时或稍晚,在李思训真迹失传、唐代青绿山水画罕见的今天,这幅青绿山水画就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了。北壁是《观无量寿经变》,壁画以阿弥陀净土为中心,绘西方三圣及听法菩萨群像,周围是宏伟的大型建筑群,殿前是歌舞娱乐场面,舞者手执长带在莲花上急速旋转,是唐代健舞中的拓枝舞。东壁通壁画"法华经变观音普门品",表现观世音菩萨救诸苦难和三十三现身说法等救度世人的情景,描绘生动,是盛唐壁画的代表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榆林窟第25窟(复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唐(786-848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此窟为吐蕃统治敦煌时代的代表性洞窟,北壁画弥勒经变,下方画嚷[ rang ]法[ qu ]王并诸大臣、王子竞相出家,两侧画女人五百岁行嫁和老者自诣墓室。其中彩绘的墓室,着花钿的女子,以及身穿左衽吐蕃装给来宾作礼的场景,这都是我们了解吐蕃时代敦煌社会风俗史的形象资料。南壁画阿弥陀净土变,场面宏大。东壁画卢舍那与八大菩萨曼荼罗,中央卢舍那佛头戴宝冠,作禅定印,结跏趺坐于狮子座上。左侧画虚空藏、地藏、弥勒、文殊四菩萨,各持剑、宝珠、莲花等宝器,遗憾的是画面右侧已经残毁。窟室西壁两侧画文殊变和普贤变,文殊手持如意,普贤以手作印,骑乘在狮象背上。二菩萨的侍众各有三人,持宝幢随菩萨徐徐前行。从整体上讲,第25窟壁面的构图严整,人物布局疏密有致,色彩厚重而和谐,是包括莫高窟壁画在内的上乘之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莫高窟第45窟(复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盛唐(705-786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此窟为莫高窟唐代代表性洞窟之一。洞窟西壁佛龛内现留存有彩塑七身,所有人物均依据法会的场景创作。佛陀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说法;两边随侍弟子、菩萨,以及天王等众,围绕听法。菩萨造像独具特色,以女性为躯干原型,呈" S "形弯曲,体态柔美,嘴角微翘、妙目灵动。与之相映,天王雄强有力,尽显威猛刚强。唐代造像愈发贴近世俗生活,以汉文化审美为指导,"汉化"佛教造像风格走向成熟。北壁绘《观无量寿经变》,此为莫高窟唐代壁画的常见题材,主体画面表现西方极乐世界的恢宏壮丽,种种庄严;两侧绘有"未生怨"和"十六观"。南壁绘《观音经变》,居中为观世音菩萨画像,男身、有髭,戴化佛冠。观音像的两侧分别绘观世音菩萨示现三十三种应(化)身度化众生,以及观世音菩萨以大威神力救助众生脱于苦难的事迹。其画面有航海、商旅、监狱、刑罚等社会生活的反映,是研究唐代世俗生活的珍贵历史形象资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莫高窟第158窟(复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唐(786-848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此窟建于中唐,是吐蕃时期的代表窟。形制为长方形盘顶形的涅槃窟,西壁设涅槃佛坛,释迦牟尼佛像即卧其上。这尊涅槃像为石胎泥塑,身长15.6米。为莫高窟第一大卧佛。这尊涅槃像,双目半闭,唇含笑意,深刻地表现了"寂灭为乐"的涅槃境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敦煌莫高窟艺术的特点之一在于将彩塑与壁画和谐统一,完整体现主题。第158窟的释迦牟尼的涅槃像题材,正是利用了这一特点,增加了涅槃的感染力。在洞窟西壁,画了两排举哀者像,上排19身菩萨像,下排画17身罗汉像,同时还画了14身天龙八部护神像等,在涅槃像头部上方,画释迦牟尼的大弟子迦叶奔丧和十大弟子举哀图,同时在佛床涅槃坛下,画天王力士举哀、须跋陀罗先佛入灭以及外道谤佛等内容。这些呼之欲出的逼真形象使涅槃情景引人入胜,感人肺腑,艺术地烘托出涅槃这一主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莫高窟第57窟(复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初唐(618-704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此窟是敦煌初唐时期的经典洞窟,以"美人窟"著称,其艺术成就标志着佛教艺术本土化的成熟。窟内南壁《阿弥陀佛说法图》中的胁侍菩萨堪称敦煌壁画巅峰之作:菩萨头戴三珠宝冠,身披半透明白纱,璎珞以沥粉堆金工艺贴饰金箔,肌肤经细腻晕染呈现少女般柔润质感,体态呈" s "形曲线,面容端庄中透出世俗美感,被学者视为印度笈多风格与中国宫廷审美的完美融合。洞窟形制为方形覆斗顶,西壁佛龛保留隋代双层圆券结构,主尊释迦牟尼佛衣纹写实流畅,两侧弟子迦叶、阿难及菩萨像比例精准,服饰融合印度络腋与中原丝帛元素,展现隋唐过渡期的多元文化交融。藻井以双龙莲花纹为核心,龙纹造型与洛阳北魏墓纹饰一脉相承,飞天群像虽因岁月褪色,仍可窥见初唐线描的飘逸灵动。窟内壁画大量使用青金石、金箔等珍贵材料,印证了唐代丝绸之路贸易的繁荣与佛教艺术的高度成熟,被学界公认为初唐艺术"世俗化"转型的典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莫高窟第3窟(复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元(1206-1368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此窟是莫高窟元代最重要的代表窟。也是敦煌石窟唯一以观音为主题的洞窟,南北两壁各画千手干眼观音像,观世音以修证圆通,道行无上,而能现诸多妙容,昔曾因听千光王静住如来说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神咒,发誓要安乐利益一切众生,于是身生干手干眼。壁画中干手干眼观音像有十一面四十大手,四周环绕飞天及部众,壁画以焦墨勾勒,色彩淡雅,造型蕴藉庄重,特别令人称赏的是丰富多彩的线描,描绘衣裙巾带,时而笔势圆转酣畅,如行云流水,虽绢帛集束亦不失顺风而动的轻柔,时而笔力劲拔顿挫,如兰叶、如折芦,表现出锦绢棉麻等不同的质感。人物面部肢体用遒劲的铁线勾勒,自然匀称丰满,造型准确,细腻的肌肤如有生气,干手干眼的描绘一丝不苟,中国传统的线描几乎荟萃一壁,和谐统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莫高窟第275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北凉(397-439年)</b></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第275窟是莫高窟现存最早的洞窟之一,塑像和壁画中人物的造型、服饰等均体现了西域和古印度的审美情趣。洞窟主室为纵长方形,孟顶。西壁最大的塑像是交脚弥勒菩萨,菩萨面相浑圆而略长,隆鼻直通额际,眉长圆眼,上唇较厚,下唇作半圆状,肩宽胸平,体态健硕,双足相交,身靠三角形靠背,端坐在方形双狮座上,神情庄重宁静,威严肃穆,造型概括稳定,比例匀称,色彩明快单纯,手法简朴。左、右两壁上部对称开凿两个中式木构建筑形式的阙形龛和一个西域风格的双树券形龛。龛下绘释迦牟尼本生故事和佛传故事。绘画和雕塑均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西域佛教艺术的交互影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莫高窟第254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北魏(386-534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释迦牟尼的诞生、降魔、成道、涅槃被称作"四相"。降魔变表现的是释迦牟尼将要成佛时,魔王波旬加以干扰的情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幅降魔变是敦煌石窟中最早的一幅,画面采用中心对称的构图,佛居中结跏趺坐,魔众分立两侧。作品中魔众表现心中的烦恼魔障,而释迦战胜魔女的诱惑、降服魔王则意味着最终彻悟解脱生死轮回的真谛,悟道成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万物有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敦煌壁画中的动物,是佛理与世俗交织的灵性载体。它们既穿梭于佛经故事,又游走于人间烟火。每一笔动物线条都是佛性的显化,每一片鳞羽都承载着众生平等的偈语。敦煌石窟以最柔软的方式诠释着"众生平等"-﹣在佛与人的世界里,万物皆有位置,众生皆可成灵。</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