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前不久,我八十高龄的老师熊家海先生告诉我,他曾代我答应过柴桑区黄远生纪念馆馆长黄珍瑜同志,为黄远生故居撰写楹联。虽然之前我与黄馆长并不相识,但既然是老师应承下来的事,我就断无推拒之理。</p><p class="ql-block"> 这里,我还是先简要介绍一下黄远生先生。作为新文化运动积极参与和推动者、民国时期的“报界奇才”黄远生先生,就出生在九江市柴桑区新合镇,是一位颇具影响的九江籍名人,对他的事迹,我也有所耳闻。黄远生先生是清朝最后一批参加会试并高中进士的读书人,少年就学成得志,但他却志不在做官,而是选择赴日留学,回国后继而投身报界,是“中国第一个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记者”、被后人誉为“新闻鼻祖”。先后任《申报》 、《时报》 、《东方日报》 、《少年中国》 、《东方杂志》 、《论衡》 、《国民公报》等报刊特派记者、主编和撰述。所写《官迷论》 、《三日观天记》 、《外交部之厨子》 、《北京之新年》等通讯,人物涉及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章太炎、蔡元培、袁世凯、黎元洪、唐绍仪、陆征祥、赵秉钧、熊希龄、段祺瑞等军政要员。由梁启超先生题写书名的《远生遗著》是黄远生先生的文集,对新文化运动特别是新闻事业的发展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黄远生先生</span></p> <p class="ql-block"> 黄远生先生投身报业,提倡新闻记者应具备“四能”业务素质,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他积极为真理奔走,敢于为正义发声,从不委身权贵,借报牟利营私。袁世凯筹备称帝期间,鉴于黄远生在报界的声望及影响,对其百般拉拢,聘他担任御用报纸《亚细亚日报》上海版总撰述,黄远生坚辞不就,并在上海各大报刊登载《黄远生反对帝制并辞去袁系报纸聘约启事》以示决绝,这种不畏强权的行为,充分体现了黄远生先生认为记者应该“为民生社会请命”的新闻思想,也表现出他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应有的刚正气节。邹韬奋曾这样评价黄远生:“不但眼光远,而且有胆量说话。” 不幸的是,1915年12月27日,避匿于美国的著名记者黄远生先生被革命党人错以袁世凯同党的罪名枪杀于住宅内。致使这位报界奇才,英年早殒于而立。</p> <p class="ql-block"> 楹联创作,没有实地体验,是很难实现创作意图的。2025年5月5日,“五一”假期最后一天上午,怀着敬仰的心情,我和熊老师,还有同学桂良师一道,应约去了位于新合镇涌塘村的黄远生纪念馆。馆长黄珍瑜同志早早地就等在门口,一见面,他和随同的小倪老师很是热情,大家相互握手问候。稍作寒暄,二人便领我们走进展厅,参观馆藏物件和图文展板,并一一作了详尽介绍。</p><p class="ql-block"> 展馆是由闲置老校舍改造的,前期经费都是由黄馆长自己筹措,收集、整理史料和布展等工作,也倾注了他许多精力,才得以完成。开馆五年来,接待了很多慕名而来的参观者,社会反响甚好。当地政府也高度重视,对扩大展馆规模给予很多支持,目前展览面积在原有主馆的基础上,又添了两个辅馆,内容更为丰富。</p><p class="ql-block"> 在黄馆长等热心人士的推动下,还成立了黄远生文化研究会,研讨活动也得到了武汉大学、南昌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省内外知名院校新闻系专家教授和黄远生先生孙辈等亲属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的确,黄远生先生作为从九江走出去的“报界奇才”,他的传奇故事,值得我们这些后辈好好地讲述和宣扬。</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毕,我很受启发和教益,与黄馆长作了长时间交谈,分享了他的办馆心得,对他的兴馆构想非常认同,更钦佩于黄会长这种致力发掘和推动家乡名人文化建设的公益精神。有感于象黄馆长这样一批志愿者的默默奉献,我也当场表示,愿与大家一道,共同为黄远生纪念馆和研究会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了解到黄会长有在一楼展馆中再现古代私塾场景展区孔子画像两侧添一副楹联的想法,沟通过后,我欣然应允,遂撰联一副,借以勉励现在的读书人,要胸怀大志,感念先贤,做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附联一)</p><p class="ql-block"> 学以怀天下;</p><p class="ql-block"> 修而敬古贤。</p><p class="ql-block"> 这次短暂的文旅体验,也让我对黄远生先生这位读万卷书、历两朝事、开新闻事业先河的“报界奇才”多了更深的了解,对他不畏权势的文人风骨、仗理执言的新闻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职业操守由衷钦佩,更为家乡历史上能有这样的杰出人物而感到自豪。(附联二)</p><p class="ql-block"> 及第留洋不为当官坐府;</p><p class="ql-block"> 创刊办报何曾附势趋权。</p><p class="ql-block"> 当然,楹联作为用字最少的文学艺术形式,自有其表达的独特性和局限性。一副联一二十字,想要全面概括某些特殊的人和事也不现实,只能是从不同的认识角度和理解,择其重要,浅浅而论了。</p><p class="ql-block"> 对黄远生先生,我也是仅从他人生所历经的事情及对其高贵品格的仰慕,作出的一点评价。</p><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