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族文化制度详解:五服

香象渡河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服”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含义,主要涉及丧服制度、地理区划和服饰等级制度三个方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是指以父系家族为基础,将亲属分为五个不同层级亲情关系(包括自高祖以下的男系后裔及其配偶,即自高祖至玄孙的九个世代,通常称为本宗九族),这也是现在人们常说的五服。二是地理区划,这也是它最初的含义,是以天子为核心,根据距离和亲疏划分出五个同心圆,以五百里为一区划,由近及远分为甸服、侯服、绥服、要服和荒服,合称五服。这种划分主要是为了确定地方政权和各级官员的地位和职责(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称为甸服,环绕天子建立起来的列国称为侯服,侯服之外为绥服或宾服,再往外是要服和荒服)。三是指不同等级的服饰制度,根据身份和地位的不同,人们穿戴不同的服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丧服制度内容(核心含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服制度是中国古代丧葬礼仪的核心,根据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规定了五种不同的丧服形式和服丧期限,主要包括服式、服丧对象、服丧时间、居丧生活等,体现了宗法社会的等级和伦理观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五种丧服由重到轻依次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一服斩衰(音cuī)三年。斩,是不缝边;衰,是衣服。斩衰,就是周边不加缝缉的毛边衣服,以粗麻布为料,制作简陋,象征极度的悲痛。另外,还包括用麻作腰带、冠缨,草麻鞋绳头朝外,用竹竿作拐杖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斩衰是五等丧服中最重的一种,服丧时间为三年。服丧的对象是:子女为父,妻妾为夫,父为长子。父为一家至尊,对子女养育恩重,死后,子女自应服头等丧服。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女子“以夫为天”,所以,妻妾为夫服头等丧服,也不难理解。唯独父为长子也斩衰三年,今人似乎感到困惑。但这里所说的长子,不是自然长子,而是经过宗族正式确立认可的。他可以是长子,也可以是次子、三子……可以是嫡子,也可以是庶子,关键是要经过正式确立。在古代宗法制度下,长子是族长的继承者,宗庙是由长子延续相传的。所以,他受到整个家庭的尊重。他死后,父亲为他斩衰三年,正是表示对宗族的敬重。同时,还应该说明的是,这里说的父,他本人身份也必须是长子,如不是长子,他无传宗的资格,也就不能为长子服头等丧服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二服齐衰(zī cuī)。齐,是缝缉的意思。齐衰,就是周边经过缝缉的衣服,仍以粗麻布为衣料。另外,还包括用雄麻作腰带,用布作冠缨,以桐木为杖,草鞋可以缉口。根据服丧的时间、对象不同,齐衰分为四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种是齐衰三年。服丧对象是父死为母、为继母、为慈母(古礼中称抚育自己成长的庶母或保母为慈母),还有母为长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子女来说,父母养育之恩相同。但根据儒家“家无二尊”的伦理观念,为母服丧不能与为父服丧相同。尽管父亲已死,子女对母亲可以伸其私尊,服丧时间为三年,但由于父亲的余尊尚在,所以服饰不能与为父相同,不能是斩衰,而是齐衰。如果父亲还在,母亲先死,那么为母的丧服就更轻了。继母、慈母虽然不是骨肉之亲,但根据儒家的伦理道德,“继母如母”、“慈母如母”,所以服丧与为生母相同。至于母为长子齐衰三年,是因为长子为母也齐衰三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种是齐衰杖期。齐衰杖期与齐衰三年服饰完全相同,而且也有杖,只是服丧的时间是一年。这种丧服的服丧对象是:父在为母、夫为妻、出妻(已解除婚姻关系)之子为母。在封建社会中,男尊女卑,妻“以夫为天”。但夫妻互为配偶,同奉宗庙,为万世之主。所以,妻死,丈夫也要服丧,只是不对等,妻为夫斩衰三年,夫为妻只是齐衰一年。做子女的在父亲尚在时,不能为母服丧三年,只能齐衰一年。出妻是指已经离异的妻。父母离异后,夫妻关系虽然不存在了,但子女与母亲的骨肉之情永远存在。所以,母死,无论父亲已死还是活着,子女都要服衰杖期。如果出妻之子已被确立为长子,则无服。其母与父离异后,父族与母族之间的关系已断。所以,出妻之子对母亲虽有服,但对外祖父母则无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种是齐衰不杖期。这种丧服的服饰、服丧时间与齐衰杖期相同,差别只是无杖而已。服丧对象主要是孙为祖父母,侄为伯叔父母,兄弟之间,父母为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祖父母为嫡孙(确立长子身份的孙子)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四种是齐衰三月。主要是曾孙为曾祖父母等,通常是葬后即除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三服大功。大功服是用一种粗略的大功布制作的孝服。分殇大功与成人大功两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殇,是未成年而死亡,通常指20岁以下的人之死,按死亡年龄分4等:16~19岁为长殇,12~15岁为中殇,8~11岁为下殇,不满8岁的为无服殇。殇大功服主要适用于父母为子女,侄为叔、为姑,兄弟姊妹之间,祖父母为嫡孙等。长殇服丧时间为9个月,中殇为7个月,下殇不在大功服之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成人大功服主要适用于父母为已出嫁之女,侄为已出嫁之姑,兄弟为已出嫁之姊妹,从兄弟之间,兄弟之间已过继给他人者,祖父母为庶孙,公婆为长子媳,孙媳为祖父母,侄为伯叔父母等。服丧时间为9个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四服小功。小功是指用比较细的线织成的布。小功服和大功服一样,也分殇小功与成人小功两种,丧期都是5个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殇小功服主要适用于父母为子女、侄为叔姑、伯叔父母为侄、兄弟姊妹之间、祖父母为嫡孙等下殇(8~11岁之间死亡者);已过继他人的兄弟之间、从父兄弟之间、侄媳为叔、伯叔父母为侄、姑为侄、祖父母为庶孙等长殇(16~19岁之间死亡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成人小功服主要适用于为祖伯叔父母(父的伯叔父母),为从伯叔父母,为从兄弟,为已出嫁的从姊妹,祖父母为已出嫁的孙女,为外祖父母,为姨母,妯娌之间,为庶子之媳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五服缌(音sī)麻三月。缌麻,是指用细纱麻布制成的丧服。缌麻服是五等丧服中最轻的一种,葬后便除服。此等丧服主要是为曾祖伯叔父母,为从祖伯叔父母,为再从伯叔父母,为族兄弟,为庶孙媳,为外孙、外甥,为姑表、姨表兄弟,为岳父母,为婿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丧服制度特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父母有别:父亲方面的父党为宗亲,母亲方面的母党为外亲。在父权社会中,只重宗亲而不重外亲。宗亲方面,上至高祖下至玄孙,直系旁系,无不有服;外亲方面,却只对外祖父母、舅父、姨母、表兄弟有服,且等级要低得多。如为祖父母是齐衰不杖期,为外祖父母仅是小功;为伯叔父母亦为齐衰不杖期,为舅父、姨母仅为鳃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亲疏有别:五服偏重父系,其轻重也主要用以体现父系宗亲之间的亲疏远近。血缘愈近的服制愈重,反之则愈轻。如同父兄弟重于同祖的从父兄弟,从父兄弟重于同曾祖的从祖兄弟,从祖兄弟重于同高祖的族兄弟。出了五服,便只有同姓之亲,已无需为之服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男女有别:五服所体现出的男女不平等十分明显。如父母俱为生身之亲,为父是斩衰三年,为母是齐衰三年,若父尚在世,则只能为母服齐衰杖期。又如夫妻之间,妻为夫服最重之丧斩衰三年,夫为妻则只服齐衰杖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丧服制度意义:通过丧服制度区分血缘亲疏,强化宗族伦理,维护家族秩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地理区划(《尚书》中的概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内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尚书·禹贡》记载了以王畿为中心的“五服”地理划分,体现先秦时期“天下观”和朝贡体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甸服:王畿周围500里,直接为天子耕种纳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侯服:甸服外500里,诸侯封地,负责守卫疆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绥服(宾服):侯服外500里,推行教化,安抚边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要服:绥服外500里,以松散约定约束蛮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荒服:最外围500里,名义上臣服,实际自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意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象征中央对边疆的层级管理,虽未必实际执行,但影响了后世“华夷之辨”观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服饰等级制度(周代礼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周代按身份等级规定不同场合的服饰,称“五服”,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礼服差异,体现“礼不下庶人”的等级秩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总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服”的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丧服五服:亲属关系亲疏的礼仪体现(最常见含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地理五服:先秦理想化的政治区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服饰五服:贵族阶层的服饰等级制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些制度共同反映了古代中国以礼法为核心的社会结构,对东亚文化圈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附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历史演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史书记载,中国古代的“五服”起源可以追溯到周代,其目的是为了对亲戚关系进行等级划分,分出亲戚的远近,以便进行相应的规定和礼仪。在《周礼》中,明确规定了“五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丧礼不能数年的为“重”,数年的为“大”,父母之外的长辈为“中”,再远的亲戚为“小”,而外戚则为“轻”。在春秋战国时期,五服的等级划分有所调整,外戚也分为“轻、中、大、重”,同时还增设了“中外戚”,以体现各族之间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着时间的推移,“五服”的等级划分不断演变。例如,在唐代,五服等级乱象横生,各种错置、混淆的情况频频出现。为了维护社会的秩序,唐代政府发布了《五服诏》,对“五服”进行了重新规定。此后,“小戚、中戚、大戚、重戚”成为了新的“五服”等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外,由于五服等级对于社会关系的影响非常大,一些人为了攀高枝,炫耀自己的地位,就私自将自己的亲戚关系向上翻了一级,这就导致了五服等级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难以清晰辨识。明代的著名学者徐霞客曾经批评:“今日五服者,以屠、匠、商、妓等,不问其远近,犹讳之其他各类一无所谓也。”“五服”的等级划分虽然起源于古代,但其演变的轨迹却与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在社会变迁的历史长河中,它不断地适应着社会的需要,不断地进行更新和调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出五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是指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己、儿子、孙子、曾孙、玄孙这九代之外的本家族的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出五服”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家族成员之间的亲缘关系和礼仪规范。具体来说,出五服指的是一个人与其直系祖先或后代之间已经超过了五代的关系。在古代,五服之内的人被认为是有着密切的血缘联系,需要遵守一定的礼仪规范,如服丧、禁止通婚等。而出了五服,则意味着血缘关系较为疏远,这些限制也就不再适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