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座落在东长安街6号的原煤炭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办公大楼今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自原煤炭部办公大楼北望王府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步行街南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19年9月,矗立在王府井步行街南侧十字路口西南角66年、与北京饭店隔街相望的东长安街6号楼,这座原煤炭工业部办公大楼,长安街历史最悠久的当代建筑,经过外观整体改造升级后正式亮相。5年后的2024年5月,这座著名的办公大楼迎来了国家移民管理局的入住,又以新的身份屹立于东长安街南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东长安街南侧各部所在地北平和平解放前均为列强兵营操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东长安街6号南邻的意大利使馆旧址(现为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平和平解放前,东长安街南侧均为列强兵营的操场,其中东长安街6号所在地块为原意大利驻华使馆兵营操场的一部分。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1月6日,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颁发布告,宣布废除外国利用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拥有的“驻兵权”,兵营占地一律收回,建筑全部征用,此后几个月内国家陆续收回了各国兵营。新中国即将诞生之际,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都定于北平,并改名北平为北京。刚刚解放的北京,城市整体规划建设迫在眉睫。各大机关和企业都迫不及待地择地建房,因整个北京都市计划大计方针没有尘埃落定,各单位的建房用地便迟迟得不到批复,当时各方对北京的行政中心放在旧城区还是新城区争端较大。最终的结果是,从1951年起,在东长安街南侧的空地上,自西向东先后修建了公安部、纺织工业部、燃料工业部、对外贸易部等各部办公大楼。同时,在三里河地区建成了一片地标建筑群——“四部一会”建筑群(一机部、二机部、重工业部、财政部和国家计划委员会)。1953年,长安街沿线更是被明确定位为“中央主要领导机关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51年正在建设的燃料部大楼(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产自开滦矿务局、写着“KMA”的6号楼大号原结构红砖(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燃料工业部是根据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设置的一个部门,时称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隶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并在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的指导下展开工作,负责统一领导全国范围内的燃料工业相关工作,下设煤矿管理总局、电业管理总局和石油管理总局。根据1954年9月28日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规定,成立<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华人民共和国</span>国务院,并下设<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华人民共和国</span>燃料工业部,为国务院组成部门,原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的工作移交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燃料工业部负责。一年之后,根据1955年7月30日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决议,决定撤销燃料工业部,分别以原燃料工业部所属煤矿管理总局、电业管理总局、石油管理总局为基础组建煤炭工业部、电力工业部、石油工业部。东长安街6号楼为原燃料工业部及所属煤矿管理总局和后来煤炭工业部的办公地,有说法是前苏联援建项目,于1953年正式建成,砖混结构,建筑用砖全部出自当时最好的砖厂——开滦砖厂的机制红砖,据称几年前大楼外观整体改造升级时,还找到的一块“大号”6号楼原结构红砖,正面上写着“KMA”三个大写字母,正是中国近现代工业开端洋务运动创建的开滦矿务总局的缩写。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未加高之前的煤炭部办公大楼(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55年的煤炭部办公大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58年6月煤炭部部分机关干部在办公大楼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长安街6号楼最初建设目的是解决办公需要,以满足功能要求为主,建筑外表呈现简单的矩形,几乎没有外部装饰线,所有窗户都采用简洁的长方形凹窗,大小统一且均匀排布在墙壁上;结构上采用中间设计过道,两侧排列房间,自然通风的方式。煤炭部成立后,大约在1955~1958年间,该办公大楼进行了加盖,由初建时中间主楼连地下五层、边楼四层,又加高了两层至中间七层、两边六层。大楼东西全长一百二十米,整体为垂直三段式、水平五段式,外形呈现良好的比例和优美的轮廓线条,视觉上为“凸”字形对称(实际上西段比东段稍长,多了两个开间),风格成熟庄重、含蓄内敛,最终形成了今天看到的苏式建筑风格。东长安街6号楼自1953年落成至1970年机构改革,原煤炭部及其前身原燃料部在大楼内办公长达17年。期间,在原燃料部部长、煤炭部首任部长陈郁(1955年7月—1957年9月)和第二任部长张霖之(1957年9月—1967年1月)领导下,奠定了社会主义能源工业体系的基础,绘就了新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的蓝图,至“文革”前我国煤炭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三位。令人痛心的是,张霖之部长在“文革”初期即遭江青、戚本禹点名诬陷和恶意煽动,于1967年1月22日被迫害致死,成为“文革”中第一位蒙难的部长,1992年12月,张霖之部长被追认为革命烈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东长安街6号曾经是中远集团最初</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办公地(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曾设在东长安街6号的轻工出版社(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煤炭工业部1970年6月被撤销并与石油工业部、华学工业部合并组建燃料化学工业部,搬离东长安街6号办公大楼后,该大楼一部分被划给交通部,交由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和中国外轮代理总公司使用。1973年1月,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和中国外轮代理总公司正式从羊坊店搬到东长安街6号,直到1993年2月中远总部搬至幸福大厦,部分下属公司仍留在东长安街6号。1970年到1991年间,中国国际旅行社与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也在东长安街6号办公,直至1982年设立国家旅游局,1984年国旅总社成为企业,1985年组建国家旅游事业委员会,东长安街6号见证了中国旅游事业辉煌的20年。东长安街6号也曾是轻工业主管部门的第二办公区,1988年轻工业部机构改革撤销部分专业局,成立30多个行业协会,部分协会此后搬入东长安街6号。其中,1990年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搬离位于阜外大街乙22号的轻工业部大楼,辗转到了东长安街6号,这座办公大楼也见证了改革后30余年中国家电行业经历了充分竞争,抓住了全球产业转移历史机遇,确立了中国作为全球家电制造大国的地位。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也在6号楼内完成了转企和公司制改造,直至2023年11月搬迁到石景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东长安街6号楼装修改造后还挂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7个单位的牌子(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东长安街6号现为国家移民管理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东长安街6号(西北方向)</p> <p class="ql-block"> 驻东长安街6号楼内的各单位经历了多次机构改革,除前述单位的改革变迁外,6号楼也见证1998年的船检局与中国船级社实行“局社、政事分开”、同港务监督局合并组建海事局,世纪之交撤销中国轻工总会、国家轻工业局和成立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以及北京市运输管理局纳入北京市交通委员会统一管理等不同层面的机构改革。北京铁路公安局、公安处也曾设在该大楼内。2019年该大楼外立面装修改造升级时楼内共有7家单位,楼门口还挂着7个牌子。直至2024年5月22日国家移民管理局搬入6号楼办公后,目前门口只庄重地悬挂着国家移民管理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管理局两块牌子。国家移民管理局为2018年机构改革时,由公安部的出入境管理、边防检查职责整合组建,并加挂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管理局的牌子,<span style="font-size:18px;">由公安部管理。</span>前述先后入驻东长安街6号楼的各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也都有幸成为煤炭部搬离后,半个余世纪中国改革历史的见证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五一期间笼罩在美丽光晕中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东长安街6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东长安街6号对面的北京饭店夜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夜幕中的王府井商业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19年国庆70周年前夕,东长安街6号启动整修工程,经过四个多月外观整体改造,对斑驳残破的外立面“修旧如旧”。把楼面的爬山虎扯下来,如同“洗脸”一般把每一串爬山虎的行走路径都仔细打磨一遍后,再对墙面进行涂刷。充分考虑了宫墙红的长安街主色调,结合建筑物的特点和与周边的融入度,老建筑外墙选择棕红色墙体与微微泛黄的乳白色墙头,让建筑既有翻新的靓丽,又保留了历史的厚重感。567樘窗户统一更换为断桥铝的环保节能窗,同时将空调室外机移动到统一的位置并加装外罩。装修改造过程中,还参照长安街沿线其他建筑物的照明风格,为6号楼重新规划设计了整体夜景照明。共布设了2400多米灯带、140多盏洗墙灯、260多盏空调灯、6盏壁灯,再加上勾勒出建筑物外形的一溜儿轮廓灯,让这栋苏式建筑笼罩在一片美丽的光晕中,立体感更为凸显。尤其是根据高度的差异,灯光照明的亮度和色温也有变化,越到楼顶色温越高,越往下色温越低,光线越柔和。6号楼的灯光还设置了平日、节日和重大节日三种模式,在重大节日时所有灯光都会全部打开。不久前在工作日的傍晚去拍照,感觉6号楼的夜景就已经比较壮观,“五一”节晚上又专程去拍的夜景,确实更加靓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东长安街14号为公安部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东长安街12号现为生态环境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与东长安街6号原煤炭部办公楼同期规划建设的其他各部办公楼中,东长安街西端的14号院,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开始,即为公安部大院,1958年南邻的英国使馆迁出后,其区域一并划归公安部使用,2007年公安部办公楼扩建后,形成了现在的规模。目前,国家安全部也在东长安街14号院内。原煤炭部西邻的东长安街12号,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为纺织部所在地;1970年纺织部与第一轻工业部、第二轻工业部合并为轻工业部;1977年12月纺织部从轻工业部分出;1992年曾对仅为三层高的原办公楼加固加层。1993年3月,纺织部撤销,成立中国纺织总会;1998年3月,中国纺织总会改组成国家纺织工业局;2001年2月,国家纺织工业局撤销,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成立;2011年11月11日,更名为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也都在该地办公,直至纺织工业联合会于2017年2月16日正式搬离。2019年9月22日,生态环境部迁到东长安街12号的新址办公,生态环境部对外还保留国家核安全局牌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东长安街2号现为商务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原对外贸易部办公楼复原图(图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东长安街10号为长安俱乐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原煤炭部东邻的东长安街2号,五十年代初是对外贸易部的办公地。1982年3月,国家对外经济宏观政策调整,对外经济联络部、对外贸易部等四部委合并,设立对外经济贸易部,主要办公地点依然是东长安街2号。1993年3月,对外经济贸易部更名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2003年3月,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与相关机构合并组建商务部,东长安街2号挂上商务部的牌子。上世纪五十年代建成的对外贸易部主要建筑,几经改造至九十年代初建成了三座并排的板式高层建筑,在2006年改扩建工程竣工后,成为长达200多米,稳重、庄严的商务部新办公大楼。而原规划燃料部和外贸部之间,即王府井、长安街十字路口东南角,与煤炭部隔台基厂大街相望的那样重要的一块地皮,原为劳动部办公大楼建设用地,据说由于经费原因就一直闲置着,最终没有建起来。原煤炭部和纺织部之间原来是东长安街体育场,现在的门牌为东长安街10号,系1996年香港富华国际集团建设落成的长安大厦,其创始人陈丽华女士在大厦内创办了一家顶级会所——长安俱乐部,长安大厦采用古典主义设计风格,并融入中式飞檐设计,展现出经典与华丽的特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自原煤炭部办公大楼东望东长安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东长安街6号今昔</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长安街6号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曾经历险些被规划拆除、改建为绿地的危机之后,随着规划实施过程中的修改完善, 以及九十年代纺织部大楼的加固加层和长安大厦的落成,与东长安街6号三幢大楼形成一个团组,共同构成了正义路——台基厂大街这一段优雅对称的天际轮廓线。到了本世纪初规划变为了“改建原煤炭部大楼”,尤其是前几年实施的东长安街6号外观整体改造升级,不仅提升了6号楼自身的外观和夜景效果,还使得长安街的整体景观更加丰富和多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