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王老师的先生走了,他带着对生活的依恋,带着对老伴的感恩去世了。他因脑梗后遗症,在病床上躺了整整10年。他的老伴,不离不弃,每天端水倒尿,在床边服侍了他整整10年,两位老人抱团取暖、相依为命,两颗微弱的心一起跳动,相互安撫,度过了不平凡的3650个日日夜夜。</p><p class="ql-block">俗话说:夕阳无限好,越老越难分。老酒最香,老伴最亲,老人的幸福莫过于陪伴。对王老师的先生而言,他虽然在病床上度过了10年,但他是幸福的,因为他的老伴,给了他精神的力量,给了他生话的勇气。作为王老师,陪伴是对他最长情的告白,相守是最温暖的承诺。</p><p class="ql-block">王老师的老伴走了。她从此失去了终身的伴侣。她白天外出门上一把锁,夜晚归家床头一盏灯,衣食住行无人:照应,知心话语无人交流倾诉。她一时难以走出因痛失伴侣而带来的悲伤和独自一人孤独和寂寞的阴影。</p><p class="ql-block">当然,对每位老人而言,“老来伴”总是有其期限的,不可能是永恒的。但从一般规律而言,男女双方,男方能陪伴到最后的总是少数,而女方饱受离别之痛,孤独地走完人生的最后路程是多数。</p><p class="ql-block">所以,对不同的家庭,不同的“老来伴”,都有其不同的长度和宽度,更有不同的“量”和“质”。</p><p class="ql-block"> “ 老来伴”的长度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从双方退休那天开始计算,10年、20年、30年,多至40年。毕竟是有一定年限的,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也许每个人都想拥有天长地久的美好愿望,但是人生无常,人生苦短,因为年轮无法阻挡。我们只有珍惜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如果不能延长“老来伴”的长度,那就提升“老来伴”的宽度。到那时,生固可欣,死亦坦然,云散水流去,寂然天地空,也就沒有什么可以遗憾的了。 那么,如何来提升“老来伴”的宽度呢?其实,不同的家庭,有不同“老来伴”的家庭不同</p><p class="ql-block"> 特点,一般而言,“老来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p><p class="ql-block">第一层次,为物质生活上的陪伴。“两老”在生活上能相互关心和照应。一日三餐,一起上街买菜,合理分工,不管经济条件如何,但生活上过得和和美美。</p><p class="ql-block">第二层次,为精神生活的陪伴。两人有共同的兴趣爱好,精神生活有共同的追求。生活充实,价值观一致,相濡以沫,相依相伴,一起怀念曾经的细水流长,一起漫步于夕阳的美好。</p><p class="ql-block">第三层次:“俩老”能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与时俱进,不断充电,在学习中,不断自我改变,自我完善,相互学习,共同成长。把年轻时代的爱情上升为亲情和恩情。“两老”之间,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表白,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却有相濡以沫的感动。</p><p class="ql-block"> “老来伴”的三个层次,既有区别,但又相互关联。第一层面是基础,第三层面是新时代的呼唤和现代老人的追求。因为人对物质追求是有限的,但对精神追求却是无限的,对老人而言,更是如此,</p><p class="ql-block">王老师的“老来伴”虽然画上了句号,但我还是要为王老师不离不弃的“老来伴”精神点赞!王老师以她忠诚的陪伴,给他的先生带来生活的希望和美好!给周围邻居带来一片赞誉和敬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