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人之间“四大不同”

乐天

<p class="ql-block">作为我们祖辈,到了这个年龄,都喜欢回顾自己曾经走过的路,感悟自已的人生,我似乎意外地发现了这样一条人生规律:不管是我们祖辈这一代,我们的儿女这一辈,还是孙辈这一代,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一般都不会超越这四个阶段一一成长、成熟、成功和成就。但不同的原生家庭,不同的家庭教育,就有不同的人生成功之路。</p><p class="ql-block">‍就我个人而言,我有幸生长在一个好时代,生活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人家庭,父母给了我一个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我的爸妈自己识字不多,文化程度不高,固然期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龙成凤,但他们绝对不会用“成龙”的标准来要求我们这五个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们。他允许我们调皮,包容我们学习上失误和落伍,理解我们作为孩子的天性和需求。我在父母身边度过自己的童年和少年,家庭的物质生活是贫穷而匮乏的,但精神生活却是快乐的,丰富的。每年学校组织春游活动,其他小朋友有带面包的,有带苹果生梨的,也有带桔子水的,但我带的中餐是光溜溜的两个咸大饼,连油条也买不起。但我仍吃得很香,玩得很开心。每年六一儿童节,我能穿上白衬衫蓝裤子和白跑鞋,去参加少年宫的集会活动和游行,我会感到很幸福。因为我身上穿的一套衣服都是妈妈在灯光下连夜缝制出来的。我身上的每一件衣服都是“新三年,旧三年,修修补补又三年”。我们对生活的体验是真实的,朴素的,也是知足的,美好的。其实,每个孩子成长的道路是漫长的,读书是成长,生活也是成长,快乐是成长,吃苦磨难也是成长。</p><p class="ql-block">‍在“三年饥荒”时期,正赶上了我的青春期,全家经常以米糊和花菜叶充饥,我妈唯恐我们孩子吃不饱,经常在我的米糊汤里,暗地里多盛几个面疙瘩。成长是需要代价的,那个时代成长的我们,物质代价是很低的,但精神代价却是无价的,我们有玩的权利,有选择自己兴趣的自由。进了同济大学工农预科以后,我开始了寄宿制生活,从那时起,我真正走上了独立自主的成长之路,让我拥有更大的独立发展空间。我的学生时代,虽然以学为主,但到工厂当过工人,到农村参加过秋收劳动,到部队参加过军训和实弹演练。我们这一代人生活的视野开阔,生活经历丰富,生活能力也很强。</p><p class="ql-block">‍我20岁走上教育岗位,28岁建立家庭,从成人到成家,成为一个成熟的男人,能适应家庭的多种角色,挑起了家庭生活的担子,适应社会需求。对生活有追求有理想有目标,对自已的未来也有了前进动力。时代不同,社会经济水平不同,社会的人才观也不同,如今,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发生很大变化,孩子的成长环境与我们的年代不能同日而语,但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会怎样呢?</p><p class="ql-block">‍如果用我们祖辈这一代的成长之路与当今这一代孙辈成长之路相比较,我发现至少存在以下四个差异:</p><p class="ql-block">‍1、我们这一代家长对孩子的成长,投入经济成本很低。当今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投资,不顾血本,不计代价,甚至盲目投资。</p><p class="ql-block">‍2、我们这一代孩子自身发展的空间大,家长放手,孩子放飞,当代家长对成长中孩子的要求,常常是以“成熟完美”的标准来要求和衡量。往往脱离孩子的天性,期望值过高而脱离孩子的实际。</p><p class="ql-block">‍3、我们这一代孩子在生活上能经受磨炼,独立生活能力强。而我们的孙辈物质基础富足,生活条件优越,吃苦耐劳的少,高分低能的多,刷题本领也许很强,但生活上处处依赖父母。4、我们这一代,从成长到成熟是一个自然发展成熟的过程,中间没有“添加剂”更没有注射拔苗助长的“激素”。但今天的孩子,有的到了“成年”,心理却还未“成熟”,社会年龄仍非常幼稚。有的虽已“成家”,人却没有“成熟”,心理上没有断乳,家庭生活仍离不开年迈的父母。有的身材高大,心理幼稚,如同“巨婴”,成为父母难以罢脱的“啃老族”。</p><p class="ql-block">如果按照今天家长对“成功”的定义和标准,我的人生算不上成功的。因为我没有考上理想的一流的大学。但我认为:真正成功的人生应该是拥有幸福的家庭和美好的未来。我对自己的人生知足和感恩,可以这么说:我以自己的努力成就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人生追求,我把自己的特长发挥到了极致,从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成长为一个家庭教育的研究者和指导者,这是人生一个飞跃和突破,以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的目标和价值。</p><p class="ql-block">一代更比一代强,孙辈一定会超越祖辈,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但我又在想:我们的孙辈,他们的人生一定会比我们这一代更美好更幸福吗?我真的不敢断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