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从“蒹葭临风”说起</p><p class="ql-block">浅析张福增先生的书法艺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蒹葭临风’雄安六友书画展”的“展标”,耐人寻味。寓意悠远的“蒹葭临风”四个字,题写的自然别致,为“五一”前后的悦容公园点缀了文化品位。</p><p class="ql-block"> 冠名者为谁?题写者为谁?</p><p class="ql-block"> 诗经《秦风.蒹葭》的意境在萦绕,寻觅之趣油然。走进展厅方知,冠名、书写乃一人所为:参展书法家张福增先生。他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协会会员、保定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雄县书法家协会主席。难怪!从创意到书写,如此贴切、传神。</p><p class="ql-block"> 走近他的作品,“蒹葭临风”回荡,忽然发现,这古雅的风格与以往大相径庭。前些年他入选全国第十一届、十二届书法篆刻展的作品,老辣、奔放,而眼前的作品却温润、灵秀、书卷气十足。也许是因为国展须张扬审美个性,而参加民间这种展览只须写出心性即可的原因,两者相比,能领略到他笔墨、章法的变奏能力和驾驶能力,既能潇洒自如,也可柔情似水。</p><p class="ql-block"> 最大的作品是《寒窑赋》,600多字,落地式版块装裱,竖式横写,于考究中得“铺张”之贵气。初看,章法辽远而幽深,气息与魏晋相连,与其内容相得益彰,于云卷云舒中,从容淡定。用笔于“提、按、使、转”中,见“轻、重、缓、急”,节奏鲜明,游刃有余。整体浏览,可得畅快淋漓、一气呵成之快感。这种风格,在当地并不多见,出于厚积,达于功力,成于格调。 </p><p class="ql-block"> 横幅 《桃花源记》,楷、行、草书并用,多见“二王”手札之气象。楷书凝重,稳而多姿;草书字组,简净洗练,行云流水;行书主打,笔法娴熟精妙,轻灵处如闲庭信步,厚重出于自然,得鲁公之雄浑。两处留白,恰到好处,如景中溪水,隔满目而暇接,于舒缓中滋生节奏之韵律。</p><p class="ql-block"> 斗方《曾国潘语》摘录,巧妙运用墨色变化,右重左轻,过度自然,破浓淡之平衡,章法新奇,驾轻就熟。起笔浓墨铺毫,字势跌宕起伏,于铿锵中抒情达意。随墨色由浓渐淡,信性在笔势俯仰中挥洒潜墨,妙趣横生。点水润笔后,略见迟留、顾盼之情,之后简捷飞动,草书符号云淡风清。干墨行笔,皴擦有法,笔路清晰,神采飞扬。</p><p class="ql-block"> 展出的十几幅作品以行草为主,根植传统,得脉络之精髓,可谓幅幅精彩。</p><p class="ql-block"> 缓步移目,不禁要问,他师承于谁?</p><p class="ql-block"> 他 1964 年 4 月出生于雄县,自幼爱好书法,临池不辍,基础深厚。久而久之,睿智的思维提醒他,不能只满足乡土书艺圈子的认可,应该面向全国,着眼书坛的风云变幻。不被浮云遮望眼,意识的觉醒,使他走向书坛的高原,在仰慕高峰中砥砺。那年,中国书坛领军人物张旭光先生应邀在清华大学讲学,慕名而来,便成为了张先生的学生,从此如沐春风,拔节分蘖,脱颖而出。之后,机缘巧合,结识了学识渊博的刘恒先生,在书法理论上受益匪浅。名师出高徒,天赋在高人理念的滋养、点拨下渐渐绽放,取得一连串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多次入选“国展”的基础上,2018年他被河北省委宣传部评为“燕赵文化之星”,2019年荣获第二届“河北文艺贡献奖”。</p><p class="ql-block"> 没有人随随便便能成功!</p><p class="ql-block"> 放眼白洋淀,蒹葭正在临风,摇曳中伸展,英姿飒爽,生机勃勃。不经历春风、夏雨、秋霜,就难以在深秋时节配戴“顶戴花翎”。他之所以提议展览以“蒹葭临风”冠名,想必在艺术道路的求索中与《蒹葭》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p><p class="ql-block"> 再次欣赏他的作品,兼收并蓄,融众家之长,如汇入白洋淀的一股清流,出处高,品格雅,独树一帜,成为书坛一道亮丽的风景。但愿他在艺术道路上,继续慕“伊人”而追随,逆流而上,超越自我,不断走向更高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8日 于晨省斋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