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夷“四渎”是当年大禹治水主战场的铁证之一临沂郯城县“禹王台”遗址

竹聼山海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康熙年间编著的《郯城县志》卷四第406页《古迹》中“钓鱼台”记载称:“钓鱼台,一名逼水台。在县东北十里坞穴下,孔子登此。世传神禹治水时,沭水在马陵山东,不能入海,故凿马陵山引沭水穿山而西。恐其害郯,筑台于此,以镇水势。及明中叶,因贼乱修,拱极门毁台,取石用之,果有剑鱼荷叶之异,识者以为沭水冲害城池,将为后来必然之禍。纪仅有百余年,每至夏秋百度,沭水泛泌,大势多引水而西,壕堑冲决,县脉全坏,城覆于隍,频年迭见,已二十余载,……”</p><p class="ql-block"> 《郯城县志》卷四第413一418页记载的“灾祥”内容称:“天启七年夏,……沭水大涨……平地水深六七尺……”因为当年大禹构筑的“钓鱼台”,明朝中叶时因贼人取石被破坏,从此之后沭水泛滥成灾。</p><p class="ql-block"> 乾隆年间编著的《沂州府志》卷七第91页“古迹”记载称:“(郯城)钓鱼台,即禹王台,一名逼水台……世传神禹治水时,沭水在马陵山东,不能入海,故凿马陵山引水穿山而西,筑台于此。”</p><p class="ql-block"> 四千年前大禹治水主战场就是东夷的“四渎”。何谓“四渎”?就是流入东海的四条河流,就是《史记.殷本纪》称谓的“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著名历史学家石泉先生认为:“四渎”中的“东为江”,专指沂水,不是长江。发源于沂山山脉的沂、沭两条河流,几乎平行由北向南,流经江苏入海。因此称为“沂沭流域”。</p><p class="ql-block"> 当年大禹治水筑的“钓鱼台”即“禹王台”,不仅有《沂州府志》、《郯城县志》、《中国水利志》等文献史料记载,而且历经四千年沧桑“禹王台”遗址至今仍然存在。</p><p class="ql-block"> “禹王台”遗址西边约五十里处,即临沂郯城县西邻的江苏邳,境内有一座“禹王山”;“禹王台”北面是“禹王城”;“禹王台”东面即连云港东海县境内有一座“羽山”,是当年大禹父亲鲧被舜殛之地;“羽山”东北方向约二百里外的日照市东港区两城镇西,有一座《山东历史地图册》上明显标著的“会稽山”,此会稽山就是《史记.夏本纪》中说的“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与“禹封泰山,禅会稽”的会稽山,就是“禹合诸侯,执玉帛万国”的会稽山。有如此众多文献史料与历史人文地望坐标实证,大禹治水与夏朝还能跑到豫西晋南?不少人连大禹治水主要对象东方“四渎”都不知道?何谈研究夏代史?怎么能找到夏都即夏文化源头?</p><p class="ql-block"> 聂邦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