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一假期的余韵尚未散尽,我们便回归到了熟悉的工作岗位。本以为回归日常工作就是按部就班地练习岗位专业技能,却没想到,单位领导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活动——利用两个晚饭后的时间,一同开垦食堂周围闲置的空菜地。作为一个从未接触过农耕的“种地小白”,我怀着忐忑又好奇的心情,加入了这场特殊的劳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第一天傍晚,太阳的余晖还洒在空地上,映照着那片杂草丛生、荒芜许久的土地。领导站在田埂边,向我们讲解着打梗和铺薄膜的要领。看着食堂大师傅和同事们熟练地拿起铁锹和耙子,我却有些不知所措,笨拙地握住耙子,使出浑身力气向土地砸去。然而,耙子只是在地上浅浅地划了一道痕迹,还震得我虎口发麻。组长注意到我的窘迫,笑着走过来,手把手地教我:“握耙子要稳,发力要从腰部开始,顺着劲往下耙。”在组长耐心的指导下,我慢慢找到了感觉,一耙子一耙子地挖下去,虽然动作依旧不够娴熟,但也能挖出像样的土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打梗完成后,我们开始铺薄膜。薄膜又宽又长,需要几个人协作才能展开铺平。大家分工明确,有人负责拉薄膜,有人负责固定边角。我在一旁帮忙压着薄膜的边缘,防止它被风吹起。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平整的薄膜覆盖在了土地上,像是给这片土地穿上了一层银白色的外衣。看着自己参与完成的成果,一种小小的成就感油然而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天,晚饭过后,我们再次来到菜地,准备种植辣子苗、西红柿苗和小葱苗。我拿着菜苗,蹲在地上,却不知道该如何下手。我注意旁边食堂大师傅和几个领导已经在带头干活并为我们讲解该如何去干,我们这些种菜小白都纷纷围过去,领导一边示范一边告诉我:“种菜苗的坑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浅,要把菜苗根部周围的营养土完全埋进土里,然后轻轻压实周围的土。”我依旧照葫芦画瓢,小心翼翼地种下第一株辣子苗。可没种几株,天就完全黑了下来,周围一片漆黑,只能凭借微弱的月光勉强看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就在大家有些犯难的时候,领导掏出手机,打开手电筒,一束明亮的光线照亮了眼前的土地。“来,我给你们打灯,大家继续种。”领导的声音坚定而温暖。在那束灯光的照耀下,我们又投入到了种菜的工作中。灯光下,领导的身影微微前倾,举着手电筒,随着我们移动的脚步调整着光线的方向。同事们的身影在灯光中忙碌穿梭,手中的菜苗一株一株地扎根在土地里。我也不再紧张和慌乱,在灯光的指引下,动作越来越熟练,种出的菜苗也越来越整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当最后一株小葱苗种下,我直起酸痛的腰时,指尖残留着薄膜的塑胶气息,掌纹里嵌着洗不净的泥土,裤脚和鞋子上沾满了新鲜的泥土,看着整齐排列的菜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我的心中满是感慨。这两天的劳作,让我从一个对种地一窍不通的小白,逐渐学会了翻土、打梗、铺膜、种菜。每一个看似简单的步骤,都需要付出辛勤的汗水和耐心。我深刻体会到了粮食的来之不易,从一粒种子到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凝聚了无数劳动者的心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我们生活在物质丰富的时代,很少有人会为温饱发愁,于是便有了浪费粮食的现象。但当我亲身经历了这两天的躬耕,才真正明白每一粒粮食都饱含着劳动者的艰辛与付出。那些被随意丢弃的饭菜,不仅是对食物的不尊重,更是对无数像我们这样在田间辛勤劳作的人的不尊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在此,我呼吁大家:珍惜每一粒粮食,拒绝浪费。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每一餐做起,践行“光盘行动”,用实际行动尊重劳动者的成果,让“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再只是一句耳熟能详的诗句,而是成为我们每个人心中坚守的信念。因为在每一束照亮土地的灯光下,都有一群默默付出的躬耕者,他们用汗水浇灌希望,用双手创造美好,而我们,也应该用珍惜回报他们的努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执笔人:王鸣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