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以无私之心,成大我之境:解读《道德经》第七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道德经》第七章短短数语,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与处世智慧,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前行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天地,在浩瀚的宇宙中亘古长存,以其永恒的姿态见证着世间万物的生灭变化。它们之所以能够长久存在,并非是为了自身的生存而刻意作为,而是以一种无私的胸怀,为万事万物提供生长的条件。阳光雨露,空气土壤,皆无私地滋养着万物,任其自由生长。天地的运行,顺应自然规律,不强行干预,不自私自利,故而赢得了万物的敬畏与敬仰。人们常说“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正是对天地这种无私品质的高度赞誉。在天地的无私庇佑下,万物得以繁衍生息,而天地也因此在人们心中树立起了长久的形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老子以天道为引,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人道,阐述了人应效法天道的深刻道理。“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这是圣人的智慧,也是我们应当追求的境界。有智慧的人,总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后面,不与他人争一时之长短,不贪图眼前的私利。他们以谦逊的态度待人接物,以宽广的胸怀包容万物。然而,正是这种看似退让的行为,反而让他们在众人中脱颖而出,赢得了他人的尊重与信任,从而能够领先众人。他们将个人的生死、利益置之度外,不为外物所扰,专注于内心的修养和对大道的追求。这种超脱的境界,使他们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全自己,实现自身的价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无私,并非是完全否定自我,而是超越狭隘的私欲,以一种更高的视角看待人生和世界。当我们跳出自我中心的局限,融入到天地的循环之中,就能够实现更高层次的大我。这种无私的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留下了许多动人的篇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范仲淹,这位北宋时期的杰出政治家、文学家,一生践行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理念。他心系天下苍生,为了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积极推行新政。尽管新政最终未能成功,但他以天下为公的精神却永载史册,为后世所铭记。他的家族也因为这种高尚的品德得以延绵千载,成为人们敬仰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现代商业领域,华为的备胎计划也是一个生动的例证。早年,华为不计短期成本,投入大量资源研发芯片技术。在当时,这一决策或许不被所有人理解,但华为却有着长远的眼光和无私的胸怀,他们不为眼前的利益所动,而是着眼于未来的发展和国家的科技安全。当美国对华为实施制裁时,华为多年来的积累和付出得到了回报,成功实现了技术突破,赢得了市场领先的地位。华为的成功,不仅是企业自身的胜利,更是无私精神在商业领域的胜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那些主动承担团队边沿事务的人,看似做了一些“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但他们却在这个过程中展现了自己的责任心和领导力,赢得了团队成员的认可和尊重。这些人往往更容易获得晋升的机遇,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他们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无私精神的必然回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这个竞争激烈、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往往容易陷入自我中心的漩涡,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然而,这种短视的行为往往会让我们失去更多。《道德经》第七章告诉我们,当我们放下自私的念头,以无私之心对待他人和世界时,我们反而能够获得真正的自由与永恒。这种思想,如同一剂良药,对现代社会的“内卷”现象具有深刻的疗愈意义。它提醒我们,不要盲目地追求物质的享受和名利的追逐,而是要回归内心的宁静,追求精神的富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让我们以天地为榜样,以圣人为楷模,学会超越自我,放下自私的执念。在生活中,多为他人着想,多为社会做贡献。当我们将个人的命运与他人、与社会紧密相连时,我们就能够在成就他人的同时,成就自己。让我们用无私的光芒,照亮自己前行的道路,也照亮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