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佛韵,陇东石窟之旅

一溪云•随心笔记

平凉 <p class="ql-block">平凉市,古称渭州,地处甘肃省东部,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东邻陕西咸阳,西连甘肃定西、白银,南接陕西宝鸡、甘肃天水,北倚宁夏固原、甘肃庆阳</p> <p class="ql-block"><b>崆峒山</b></p><p class="ql-block"><b>《山海经》盖章的皇帝问道圣地</b></p><p class="ql-block"><b>金庸笔下崆峒派的江湖遗址</b></p><p class="ql-block"><b>西北的道教文化圣地</b></p><p class="ql-block">主峰海拔2123米,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崆峒山峰峦雄峙,危崖耸立,似鬼斧神工;林海浩瀚,烟笼雾锁,如缥缈仙境;高峡平湖,水天一色,有漓江神韵。既富北方山势之雄伟,又兼南方景色之秀丽。凝重典雅的八台九宫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群七十二处石府洞天,气魄宏伟,底蕴丰厚,集奇险灵秀的自然景观和古朴精湛的人文景观于一身,具有极高的观赏、文化和科考价值。自古就有“中华道教第一山”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传说,被尊为人文始祖的轩辕黄帝曾亲临崆峒山,向智者广成子请教治国之道和养生之术。秦始皇、汉武帝亦慕名登临,</p> <p class="ql-block">“崆峒”一词,一般注释为“山名,在甘肃境内”。最早见于春秋时期成书的《尔雅》一书载:“北戴斗极为崆峒”。平凉崆峒山正位于北斗星座的下方,即为所指。</p> <p class="ql-block">《汲冢周书》载:“崆峒”是大夏、莎车、姑地、旦略、貌胡、其尤、戎翟、匈奴、楼兰、月氏、奸胡、北秋等十二个氏族的首领。所以说崆峒是周时一个强大氏族部落的名称。又在《史记·赵世家》、《姓氏考》等记载:有商代始祖契的后代分封于空桐(崆峒亦写作空同、空桐、实是同名异写),遂以国为姓。崆峒山为当地一座名山,故以姓命山名。</p> <p class="ql-block">崆峒山为六盘山之余脉,而生活在这一区域的伏羲,是渔猎社会时代的领导者。而渔猎社会的生活,是由西北高原即黄河上游流域渐次发展的。</p><p class="ql-block">秦汉时期,崆峒山是中西要道——鸡头道的必经之地,东连关中,西接陇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许多历史名人和封建帝王曾经过鸡头道,登临崆峒山。《史记·秦始皇本纪》说:二十七年(前220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焉”(鸡头山、千头山、笄头山为崆峒山之别称)。</p><p class="ql-block">唐贞观二十年(646年)十月,唐太宗李世民来陇山视察马政。《新唐书·太宗本纪》记载:“丙戎,陇山头,次瓦亭,观马政”。李世民看到崆峒山佛事大盛,御赐明慧禅院田宅,这是崆峒山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情。</p><p class="ql-block">崆峒山东至西安不过300多千米。作为13个朝代帝都的长安,前后一千多年,都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崆峒山一带无疑是一块非常重要的战略要地。宋代,郑文宝在《萧关议》中指出“高岭崆峒,山川险阻,雄视三关,控扼五原。”这也是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人频频光临崆峒山的另一个原因。</p> <p class="ql-block">《登崆峒》-宋代·王安石</p><p class="ql-block">崆峒一径入云深,万木千岩锁翠阴。</p><p class="ql-block">不见仙人骑鹤去,空留石室白云侵。</p> <p class="ql-block">《过崆峒》-唐代·杜甫</p><p class="ql-block">崆峒西望使人愁,黄河九曲向东流。</p><p class="ql-block">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p> <p class="ql-block">《崆峒山》-明代·杨慎</p><p class="ql-block">丹青难写是真形,只有崆峒画不成。</p><p class="ql-block">云海苍茫天接水,风烟浩渺鸟知程。</p> <p class="ql-block">《崆峒道中》-元代·萨都剌</p><p class="ql-block">崆峒道上雨初晴,野草荒荒白露清。</p><p class="ql-block">行客相看各无语,只应心事在长亭。</p> <p class="ql-block">‌《崆峒怀古》‌ - 清代·纳兰性德:</p><p class="ql-block">千古江山入画图,几回梦里到崆峒。</p><p class="ql-block">苍松翠柏皆成古,唯有清风似旧同。</p> <p class="ql-block">崆峒晚眺》‌ - 宋代·范仲淹:</p><p class="ql-block">远望崆峒紫气生,夕阳斜照水波平。</p><p class="ql-block">山川胜迹留千古,风雨同舟共一生。</p><p class="ql-block">‌《崆峒春色》‌ - 明代·唐寅:</p><p class="ql-block">崆峒春色满江城,柳絮飞时燕子轻。</p><p class="ql-block">花落花开人未老,月明风细夜还清。</p><p class="ql-block">‌《过崆峒山》‌ - 宋代·陆游:</p><p class="ql-block">崆峒山下草萋萋,古道边头马蹄稀。</p><p class="ql-block">空谷传声人不见,夕阳西下鸟先归。</p> <p class="ql-block"><b>平凉市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建元十二年(376年),前秦大将军苻坚进攻前凉,置平凉郡,取“平定凉国”之意,平凉由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平凉是历史文化古城,曾经演绎了黄帝问道、文王伐密、秦皇祭天、汉武西巡等流传千古的动人故事,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早在8000多年前,中华人文始祖伏羲诞生在静宁古成纪,4700多年前,轩辕黄帝三次问道于崆峒山,3000多年前,周朝先祖就在泾河流域创造了比较先进的农耕文化。</p><p class="ql-block">平凉博物馆为国家一级博物馆,《陇宝泾华—平凉历史文化陈列》里珍品无数,是了解平凉这个源远流长古都的绝佳之处。</p> <p class="ql-block">3000多年前,生活在泾河流域的周先祖就创造了先进的农耕文明。大量馆藏灵台、崆峒、泾川等地墓葬发掘出土的鼎、簋、鬲、尊、斝、盉、卣、斗、觯、爵、角等西周青铜器,有酒器,食器,戈、钺、戟、剑等兵器,还有部分车马器。</p><p class="ql-block">特别是灵台白草坡西周墓群出土的种类繁多、纹饰华丽、铸造精美的青铜礼器,形制、规格及组合关系与周代礼制相对应,为研究西周早中期贵族社会的等级制度、宗法制度、军事制度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秦汉以降,平凉成为中原通往西域和丝绸之路北线东端的交通孔道、军事要冲和商埠重镇,汉唐时期的陶器、玉器、铜镜、瓷器等精美文物,平凉在此段时期发生过的重要历史事件,有秦始皇西巡登崆峒山、秦人乌氏倮牧马、平凉人李广抗击匈奴、张骞出使西域、汉武帝六巡安定郡、十六国时期平定前凉之战、大唐立国的奠基之战泾州之战、唐王朝与吐蕃的边境纷争——平凉劫盟等。</p> <p class="ql-block">陇上名郡:磁州窑、定窑、建窑、钧窑、景德镇窑、安口窑、耀州窑、灵武窑等名窑瓷器,模印砖雕、人物俑、墓志砖雕等出土文物,铜镜、铜炉、琉璃瓦当、漆盒、玉带扣等传世文物。</p> <p class="ql-block">十六国时期,佛教艺术传入平凉。北朝至唐代,佛教艺术经过不断融合,向着本土化、民族化发展,开窟建寺、立像造塔,蔚然成风。佛像制作精美,工艺精湛,特征鲜明。元明清时期,随着藏传佛教的兴盛,呈现出风格迥异的艺术特征。平凉佛像艺术留下了大量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佛像珍品。</p> <p class="ql-block">中国“道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滥觞于道法自然的朴素世界观,发展于诸子百家,光大于黄老之学,是最为重要的中国古典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和“魂”,对中国社会发展、历史演进、民族交融、百业荣兴,乃至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都产生着极为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肇始于传统“道文化”和古老神仙方术的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尊老子为教祖,奉《道德经》为经典,是根植于中华民族灵魂深处的中国本土宗教。 平凉崆峒山初有“黄帝问道”,始为道源圣地;继有秦皇汉武慕名登临,寻仙访道,被誉“西来第一山”;后有张三丰归隐修身论道,成就道教重地。千余年的积淀和发展,遗存有大量的道观建筑和造像壁画,蕴含着丰富的“道文化”智慧,体现了多彩的“道文化”艺术风貌。而今,这片土地又衍生出适合现代人生活的“养生之道”,成为平凉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b>平凉延恩寺塔</b></p><p class="ql-block">延恩寺塔,原叫东塔,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紫金城18号。延恩寺塔为八角七级楼阁式砖塔,石质塔基,通高33.5米,底座用长36.64米。</p><p class="ql-block">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始建延恩寺宝塔。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延恩寺宝塔竣工。民国时期,塔院成为兵营。1985年,甘肃省文化厅对宝塔进行了维修。延恩寺塔是明代平凉韩王府延恩寺的主体建筑,形制结构充分体现了明代佛塔建筑的艺术风格。</p><p class="ql-block">2006年5月25日,延恩寺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延恩寺塔又称大明宝塔,为明韩王所建。延恩寺塔为七级八棱锥状体仿木楼阁式砖塔,塔高33.3米,石质塔基,底部周长36.6米,塔体雕工精巧,绿瓦黄墙,金碧辉煌。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和数十次地震,宝塔主体仍完好无损。</p><p class="ql-block">东关浮屠起七层,</p><p class="ql-block">禅房罗列夜传灯。</p><p class="ql-block">韩藩好佛人多化,</p><p class="ql-block">处处经声处处僧。</p><p class="ql-block">清代静宁进士王源翰的诗描绘了延恩寺当时香火之盛</p> <p class="ql-block"><b>东岳庙石牌坊,</b>就在延恩寺塔一侧</p><p class="ql-block">平凉古城自府城至关城,西高东低,西城关高风寒,人烟稀少,东城低洼阳暖,商贾聚集。明韩藩王驻藩平凉期间,仿明紫禁城在关城建造了平凉“紫金城”,众韩藩王妃笃信佛教。据赵时春“东塔寺记”记载“故韩国温太妃爱怀先昭王应世随化,散财酬德,乃卜东郊离面枕冈考胜,为琉璃宫七,以奉浮屠”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至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间在紫金城内斥资建造了东塔(2006年更名延恩寺塔)以奉浮屠祈福护佑平凉韩藩昭王世袭浩荡恩宠长久,黎民福祉永驻!</p><p class="ql-block">明东塔寺塔(现延恩寺塔)建成后建塔壅土平启后形成今宝塔梁。明万历乙巳年(1605年),在宝塔梁南侧马道门建东岳庙,立石牌坊门楹一座,石牌坊为砂砾岩石质,传统歇山顶石榫卯翘檐结构,三门四柱式构架,正门两侧左右各有侧门,正门及两侧门墩处各有石狮、石鼓,牌坊正门楣勒阳文“东嶽泰山行祠”、背门楣勒文“永護封疆”寓意国泰民安、江山永固。</p><p class="ql-block">五百年来古平凉府遗迹只名称及延恩寺塔、石牌坊保留至今</p> <p class="ql-block"><b>武康王庙</b></p><p class="ql-block">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崇信县锦屏镇东街。该庙始建于唐贞元十三年(797年),明洪武三年(1370年)迁建崇信城内。</p><p class="ql-block">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武康王庙坐北向南,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由内外两周栓网组成,建筑坐落在一个台基上,单檐歇山顶,正面中间三间是格扇门,两端尽间的山墙和后部用厚实的土墙围绕</p><p class="ql-block">武康王庙大殿坐北向南,面阔五间21米,进深三间13米,单檐歇山顶建筑,内柱升高,砌上露明造,有宋元建筑遗风。斗拱为五踩单翘,一跳华拱头刻假昂及华头子。</p><p class="ql-block">拜殿</p><p class="ql-block">武康王庙拜殿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卷棚顶,砖木结构。</p><p class="ql-block">寝宫</p><p class="ql-block">武康王庙寝宫坐北向南,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六椽单檐歇山顶,为土木结构厅堂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唐贞元十三年(797年),崇信人民因李元谅“开拓疆土、修筑镇城、德彼民生、感恩王功”,在崇信县城东门外一百二十步建祠塑像,春秋祭祀。</p> <p class="ql-block">李元谅(732年—793年),唐代安息(今伊朗)人,本姓安,出生于伊斯兰教世家。自幼由宦官骆奉先收养,改姓骆,名元光,乃唐德宗时期的著名将领,曾数次参加平叛,屡建功绩,升华州刺史,加检校尚书左仆射,封武康郡王。唐贞元三年(787年),吐蕃向大唐请和,双方商定会盟于平凉。吐蕃劫盟,骆元光率部接应,救出会盟主帅浑碱,其余随行官员千余人皆被俘,当时如无骆元光的机智果断,将会全军覆没。故此唐德宗嘉奖骆元光,并赐姓李氏,改名元谅。唐贞元四年(788年),加封李元谅为陇右节度使,驻守良原(今灵台县梁原)。不久又扩展防区,收复失地,新筑崇信城。</p> <p class="ql-block">佛阁高浮碧水涯,氛浓团殿散晴霞,</p><p class="ql-block">登峰放眼藤萝洞,千顷琉璃十丈花。</p><p class="ql-block"><b>泾川的百里石窟长廊</b></p><p class="ql-block">从今甘肃平凉市泾川县城西侧有名的王母宫石窟开始,东至泾明乡太山寺石窟,沿着泾川县境内泾河两岸绵延的直线距离不足百里的山体,分布着512个佛教石窟、5眼窟中石井。</p><p class="ql-block">泾川百里石窟长廊分为王母宫、千佛寺、罗汉洞、太山寺、丈八寺、南石窟寺六大石窟群以及吊吊塔(倒吊经塔)石窟群。</p> <p class="ql-block">现泾川县,古称安定、泾州,是今甘肃东大门,也是古丝绸之路西出长安,东越陇山进入京都的关陇咽喉。而泾川百里石窟长廊中的禅窟、生活窟,据目前的发现来看,其规模居全国之首</p> <p class="ql-block"><b>平凉王母宫石窟</b></p><p class="ql-block">泾川县泾、内两河汇流处,在王母山东北面,距泾川县不到1千米。也称大佛洞(又名千佛洞),始建于北魏永平三年(510年)。</p><p class="ql-block">王母宫石窟凿于灰色沙质岩层上,是一座中心柱式石窟,为陇东石窟中最大的中心柱窟,窟内造像约200尊。</p><p class="ql-block">窟型和造像样式与云冈二期中心柱窟相似,是云冈模式向西影响的典型实例。</p> <p class="ql-block">王母宫石窟坐西朝东,前壁已毁,现存窟前清末建筑。</p><p class="ql-block">窟内北、西、南三壁及中心柱四面有佛、菩萨、天王、罗汉、力士肋侍等供奉神的形象二百余尊。</p> <p class="ql-block">正面雕刻三世佛:昆卢遮那像、卢舍那像、释迦牟尼像,北南两雕塑侍奉释迦牟尼的四大菩萨:文殊(位北已毁)普贤、观音(位北已毁)地藏。</p><p class="ql-block">塔柱正面雕刻有弥勒佛;</p><p class="ql-block">塔柱北面雕刻与释迦牟尼同传过佛法的释迦多宝佛;</p><p class="ql-block">塔柱南面雕刻与释迦连称三尊的药师佛、阿弥陀佛(也称法藏佛)。</p><p class="ql-block">塔柱北、南侧的释迦多宝佛与药师佛、阿弥陀佛的两侧还雕有主管风调雨顺的四大天王:增长天王魔礼青、广目天王魔礼红、多文天王魔礼海、持国天王魔礼寿,之上雕有十六罗汉:因揭陀、苏频陀、诺距罗、宾多罗跋惰阁、罗古罗、迦里迦、迦诺迦里堕、注荼半托迦、那迦犀那、代阁罗佛多、戊博迦、迦诺迦伐蹉、阿氏多、跋陀罗、半托迦、伐那婆斯。</p> <p class="ql-block">二百余尊雕塑主要是:</p><p class="ql-block">外洞第一层系砖箍券形甬道的大洞。洞内正面有释迦牟尼坐像一尊,两侧有小洞与内相通,形成“丁”字形;</p><p class="ql-block">第二层有三小孔正中有释迦牟尼坐像,左右有其大弟子迦叶、阿难立像。</p><p class="ql-block">两小洞当初为开凿窟时的通道,后为采光通明之洞;</p><p class="ql-block">第三层为释迦牟尼立像,之上还有一层木质结构楼阁。</p><p class="ql-block">三壁布局相同,上下开龛,唯南壁保存较好。中心柱宽7米,深7.6米,分上下两层,上层为八边形,下层为四方形;各面均开龛,雕佛、菩萨像,造像着褒衣博带式袈裟,形体清秀,展示了5世纪末至6世纪初的风格特征,与云冈石窟第6窟大致同时;龛外两侧为佛传故事浮雕。</p> <p class="ql-block"><b>平凉南石窟寺</b></p><p class="ql-block">南石窟寺碑记载,北魏永平3年(公元510年),为泾州刺史奚康生所造。保存在洞内的南石窟寺碑,有“大魏永平三年”题记,晚建于北石窟寺一年。</p> <p class="ql-block">南石窟寺又俗称为东方洞,占地面积364亩。窟龛开凿在泾河北岸红砂岩上,现存5窟,1号东大窟和2号西小窟保存较为完整。</p> <p class="ql-block">东大窟为南石窟寺的主窟,高达13米,宽约17米,深14米,结构独特。</p><p class="ql-block">入窟后迎面三壁围立高达2米多的7尊佛像,两旁有13座胁侍菩萨,形态各异,为北魏风格。窟顶布满浮雕,诸如舍身饲虎、宫中游戏之类的佛经故事。雕刻简练概括。</p> <p class="ql-block">南石窟寺1号窟平面长方形,覆斗式顶,窟门顶上凿方形明窗,窟高11米,宽18米,进深13.20米。形制、结构与北石窟寺165窟基本相同,但规模略小。窟内造像为七佛,其布局为北壁三佛,东西二壁各二佛,积曲线图佛两侧各雕一胁侍菩萨,佛高6米,菩萨高5米,均为立像。窟门内两侧各雕一尊高约3米余的交脚菩萨。门外两侧雕二力士。窟顶浮雕佛传故事,如“树下诞生”、“宫中娱乐”及“逾城出家”等。佛及菩萨像面带微笑,形态秀美清俊。</p> <p class="ql-block">余4窟皆小,剥落处露出早期壁画。其风格与北石窟寺极为相似,故称姊妹窟。</p><p class="ql-block">窟外崖壁上有小龛10余个,均系北魏、中晚唐开凿。</p> <p class="ql-block"><b>平凉罗汉洞石窟</b></p><p class="ql-block">在泾川县泾河两岸,还有一条绵延数百里、规模庞大的石窟遗存——“百里石窟长廊”。长廊西起王母宫石窟、东至泾明乡太山寺石窟群。由泾河川道两侧王母宫石窟、南石窟寺、罗汉洞、千佛崖、丈八寺、韩家沟、南石崖等石窟群落组成,大小石窟五百多个,有高大的佛窟、修行的禅窟和各种形制的僧寮窟,其中以罗汉洞石窟群规模最大、遗存最多。这里不仅是一处规模宏大的丝路禅修中心,更可能是中国石窟群分布最密集的区域。</p> <p class="ql-block">泾川县罗汉洞乡罗汉洞村, 西至霍家沟口千佛嘴,东至韩家沟,东西约2公里,254个大小窟笼中,以千佛嘴与清霄洞为最,洞内外尚存高大造像石胎和洞内残存壁画、泥塑彩绘高浮雕壁塑、壁题等;窟窿设计奇巧,选址险要,结构复杂且神秘,如“自然”小麦积山</p> <p class="ql-block">罗汉洞石窟群始建于北魏,位于平凉市泾川县罗汉洞乡罗汉洞村红砂岩壁上,在绵延2公里的泾河北岸石崖上凿有250余个窟龛。石窟有上下多层,通过长廊、甬道、竖井等廊道相互连通,多为僧众修行习禅、宣教讲经之所。入口处有北魏立佛造像一尊,高约4米,有唐代修复风貌。进入10号主窟,是一座平顶四柱式方形窟,窟深9.1米、宽10.1米,柱身四面各泥塑彩绘高浮雕天王像,窟内东、西、北三壁各雕佛传故事。西壁残存的泥塑彩绘壁画浮雕,展现佛陀说法的经传故事,人物形象千姿百态、制作工艺精湛。</p><p class="ql-block">其他窟龛多为禅窟、僧房窟,有的无造像,有的残存清与民国时期的墨色壁画、诗文、题记等。此窟集中展现了泾川佛教从北魏至民国的历史更替,也折射出中国佛教在丝路千载中的兴衰情景。清代李植元《罗汉洞》诗云:“佛阁高浮碧水涯,氛浓团殿散睛霞,登峰放眼藤萝洞,千顷琉璃十丈花。”生动描述了罗汉洞石窟群的恢弘壮阔。</p> <p class="ql-block">主窟清霄洞,是一座平顶四柱式方形窟,面积近100平方米,东面墙壁上残存的壁画浮雕上(初步考证为宋代),生活场景、人物形态都很鲜活,四个方形柱上彩绘浮雕佛像形象威严。在入口处,有清朝光绪年间重修的记载。在洞口外面,还肃立着一座高约6米的大佛,风吹日晒,泥表已经脱落,但石胎还基本完整。</p> <p class="ql-block">它是中国历史上开凿的第一批石窟,泾河北南石窟之西有大量的这样的窟。远看石窟规模。清乾降《泾州志》录有李植元《罗汉洞》诗:“佛阁高浮碧水涯,氛浓团殿散晴霞。登峰放眼藤萝洞,千顷琉璃十丈花”。诗意说,“佛阁高浮”在巨大的水面之上,“团殿”与神秘的烟雾,登高满眼尽是洞,“千顷琉璃”写出了石窟外豪华宏大建筑物。这首诗写尽了罗汉洞石窟寺的面积、规模,它东西长五华里。</p> 庆阳 <p class="ql-block">陇东粮仓董志塬,天下黄土第一原,盛产小麦、玉米、高粱、糜谷、豆类和油料等,古有"八百里秦川,不如董志原边"之说。</p> <p class="ql-block">董志原古称“豳地”,《诗经》中的《诗·豳风·七月》就描述了豳地周人辛勤劳作的生活。周文王之子周公在先人训典的基础上整理成《周礼》,而儒家学派正是孔子在《周礼》的基础上创立的。由此追溯,董志塬应是华夏文明的源头。董志原在商周时期被称为"大原"(见于《诗经》),与此同时,多称彭原(因殷商时传说中的神人彭祖。彭祖,姓彭,名钱铿,曾住彭祖城一一彭原镇彭原村)唐宋明清百姓又俗称为安化原(因当时其所在地庆阳县称安化县),直至清同治时西北回民起义,左宗棠奏请清庭析置董志分县,人们才改安化原为董志(原)塬。</p> <p class="ql-block">黄土塬,又称黄土平台或黄土桌状高地,是黄土覆盖的较高而面积较大的平坦地面,其周围被沟谷所环蚀,边缘由于受沟谷的向源侵蚀而参差不齐。</p> <p class="ql-block">它可以是黄土堆积在侵蚀切割不强、地势平坦的大片古地面上而成,也可以是充填山间或山前低地中的平坦黄土面受沟谷分割而成。黄土塬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以土塬为主体,周边有山沟相间,形成了独特的壶口状河谷地貌。</p> <p class="ql-block">董志原涵盖了庆城县南部、西峰区全部、宁县和合水县西部,先周时期周祖公刘在此“教民稼穑”。</p><p class="ql-block">无人机航拍下的西峰区</p> <p class="ql-block">西峰区肖金镇街道中心的<b>肖金塔,</b>为原金城寺建筑之一,建于宋政和八年(1118年),清代有过多次维修,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保。肖金塔为八角七级仿木构楼阁式砖塔,原为七层,高30.18米,现存六层,高21.75米。由塔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塔身每面有砖制仿木斗栱、上承叠涩出檐,檐口做出飞檐、滴水,无瓦件盖顶,檐上施平座和栏杆。塔身各层有门或雕刻板门与直棂窗。肖金塔在造型和结构上体现了宋代建筑特征,是宋代建筑与砖雕艺术结合的体现。</p><p class="ql-block">往彬州大佛寺的路上可经过第五批全国重点文保<b>凝寿寺塔,</b>建于唐代,塔因寺得名。延及明代,因暴雨骤至,山洪突涌,凝寿寺惨遭淹没,仅存宝塔一座。塔始建年代无考,据塔身外观推测,约建于唐宋。塔呈平面方形,通体用青砖和黄土胶泥砌筑。无基座,五层楼阁,通高21.2米。结构严谨,风格质朴,建筑造型和风格与西安大雁塔相近,是研究唐宋建筑造型、结构形式、用料及构造技艺的重要实证。</p><p class="ql-block">塔首层边长6米,南面辟一券门,门高2.2米,宽1.8米,塔心室边长2米,内木楼梯已毁,仅存木架。各层塔身上部隐出普拍枋,枋上每面施补间铺作二朵。塔檐为仿木结构,每面两朵斗拱,一斗三升,斗拱之上叠涩14层砖挑出塔檐,檐下有仿木方椽、望板和勾头板瓦,其上为反叠涩塔檐。二至五层塔身逐渐收分,檐口连线基本为直线。第二、四层的东西两面,第三、五层南北两面交错辟二券门。二、三、五层塔身出平座,下施五铺作斗拱,上隐出勾栏。斗拱与勾栏形式保留五代特征,第五层栏板作勾片式样。</p> <p class="ql-block"><b>庆阳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庆阳为华夏始祖轩辕黄帝部落发祥地。</p> <p class="ql-block">秦昭王三十六年(前271年),秦灭义渠戎国,全境为秦属地。西汉时隶属朔方刺史部,东汉时隶属凉州刺史部。三国时隶属曹魏。此后历经多次变更,及至宋代,境内大部分时段有4州11县。元代境内有庆阳府及宁、环、镇原3州。明代全境隶属陕西行省。清代境内设庆阳府。</p> <p class="ql-block">“庆阳”一名,取之宋代政和年间。宋太祖建隆元年置庆州团练,乾德初又升为庆州。到英宗治平年间改设环庆路。乃合环州和庆州首字而得名。政和七年(1117年)在庆州设“庆阳军”节度。“庆阳”这一名称方见于史册,并沿用至现代。</p> <p class="ql-block">庆阳因庆州州治城址位处马莲河上游环江(二河中位居西又称西河)与柔远河(又名东河)汇流以北的三角台地内(即今庆城县所在地),古人以水之北为阳,故名“庆阳”。</p> <p class="ql-block"><b>北石窟寺 黄土塬上的千龛奇观</b></p><p class="ql-block">这座迄今已越一千五百年沧桑的石窟位于位于庆阳西峰覆钟山下,地接茹河蒲水。</p><p class="ql-block">它和和位于泾川县东十五华里的南石窟同为北魏泾州刺史奚康生创建,召千百名能工巧匠,以斧为笔,以石料为纸,开凿了一个甘肃省内四大石窟之一的圣地。</p> <p class="ql-block">北石窟寺自北魏开凿以来,历经西魏、北周、隋、唐、宋、清各代增修,在长120米、高20米赭红色石崖上,分上中下三层,形成了密集窟龛295处,大小雕像2125尊。</p> <p class="ql-block">自北魏永平二年(509)创建以来,历经西魏、北周、隋、唐、宋各代扩建增修。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165窟是其中最大、营造最早、保存最好的一窟,其内部有7尊高达8米的立佛像,展示了盛唐时期的艺术风格。以七身立佛为主体,配以胁侍菩萨、弥勒菩萨、乘象菩萨和阿修罗天等,四壁和窟顶浮雕佛传故事及佛本生故事,整窟气势磅礴,布局严谨。</p> <p class="ql-block">北石窟寺的造像均为石雕,大部分窟龛造像近似浮雕与半圆雕,主要洞窟造像接近圆雕和半圆雕,165窟是佛教艺术的精华所在。</p><p class="ql-block">窟前的两尊天王像,更体现出北石窟寺佛像雕塑艺术的含蓄且深入。一尊天王一条腿挺直,另一条腿朝右边倾斜,髋部朝左微摆,形成上下身的稳定姿态,表情集中,有一种内在力量蓄势待发的感觉:另外一尊天王,两手呈胸前抱起的姿态,两腿直立,神情泰然,有一种目空一切的既视感,体现出自信与内在力量的完美结合,这两尊天王像的刻画,含蓄又朴实,特别是人物内心的塑造,是北石窟寺艺术创作的一大特色。</p> <p class="ql-block">165窟西披上部有一幅以浮雕形式呈现的佛本生故事——“摩诃萨埵舍身饲虎”,此图宽18米,高2.4米,规模极为恢弘。</p><p class="ql-block">这幅浮雕是以连续和穿插的构图形式表现出来,展现为三兄弟出游、偶遇饿虎、悲悯饿虎、萨埵跳崖、被虎啖食、王后惊梦、赶赴现场、收拾遗骨、起塔供奉等十一个故事情节。</p><p class="ql-block">165窟的明窗两侧浮雕千佛,南侧两排共21身,北侧一排共11身,分别连接到西南角和西北角,其布局以南侧为主,千佛每身高1.2米,半侧面,着交领大衣,禅定印,尖拱状身光。“千佛”字面上可释为“一千个佛”也可根据古汉语中“以千喻多”释作“许多个佛”。本壁现存千佛四十余身,预计全部完成在百身以上,虽不足千身,以其数来代表千佛。</p><p class="ql-block">千佛是石窟造像中最常见的题材,按照大乘佛教的说法,前世的劫,叫庄严劫,今生的劫,叫贤劫,来世的劫,叫星宿劫,每一世劫,都将有千人成佛,所以合成“三世三千佛”,以象征大乘佛教的无边无际,无始无终。</p><p class="ql-block">北石窟寺宋代绍圣元年留存的《石窟寺盂兰会记》碑,记载了每岁中元,近寺十社建盂兰道场设千佛之供,作乐大会,四方来着不啻百千众,由此可见当时的百姓用供养千佛来表现大乘佛教三劫三世十方诸佛,人人具有佛性,只要奉佛修行,人人皆可成佛的思想,同时也是“供养鲜花乐”、“至心作礼”方式的另一种体现。</p> <p class="ql-block">北石窟寺石窟分上中下三层,其中以北魏奚康生开凿的165号窟年代最早、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它是以七佛为内容的大型窟,“开创了我国石窟艺术中七佛造像的先例”。</p><p class="ql-block">七佛之说源于北魏宣武帝时期,认为在释迦牟尼以前,就已经相继出现了六位佛祖,而释迦正是继这六佛之后在现在世界成就佛道的。将来还会有弥勒佛继承释迦牟尼降临人世间。这样就在过去、现在、未来的时空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佛陀崇拜体系。</p> <p class="ql-block">门西壁北侧,雕一尊阿修罗天像(上图),通高3.10米。为三头四臂,身躯丰硕强壮,正面头顶部低平(残),额上发髻清晰,方形脸,大鼻(残),厚唇,表情和善;两侧头为落发僧形,怒目锁眉。上两手持日、月,下两手右握降魔杖,左手持很短的尖形法器。下半身为一方形台座,后人用泥补修成结跏趺坐的腿形。身后浮雕山峦形和祥云。整组造像刀法粗犷简练,形象生动。</p><p class="ql-block">阿修罗本是佛教六道(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恶鬼道、地狱道)之一,是欲界天的大力神或是半神半人的大力神。阿修罗易怒好斗,骁勇善战,曾多次与提婆神恶战,但阿修罗也奉佛法,是佛教护法神天龙八部之一。</p><p class="ql-block">北石窟寺的材质属于白垩纪沉积形成的黄砂岩,岩质柔细,胶结性较好,古代的工匠们采用高超的石雕技法,通过三副不同面孔,将阿修罗的“怒”、“慈”、“怨”表达的淋漓尽致,与观者产生心灵的互动,具有很强的情感代入感。</p><p class="ql-block">西壁南侧,雕一尊骑象菩萨(下图),通高3.05米。菩萨舒相坐于象背正中,双目远视前方,悠然自得、仪态安详,俨然一副大慈大悲、普渡众生的神态。整组造像虽历经千余年,至今保存完好,可称北石窟寺的经典佳作。</p><p class="ql-block">菩萨身材修长,左侧身舒相坐于象背正中,细颈削肩,秀目微睁,朱唇紧闭,嫣然含笑,风姿绰约,头后雕圆形项光,头戴低髻冠,秀发垂肩,宽项圈,身披帔帛,帔巾自肩部下垂,在腹部十字交叉,飘带挽于臂部自然下垂,右手扣于胸前(似有持物,上端残去),左手平放于左膝上,右腿自然下垂,左腿屈膝搭在右腿上;下着长裙,裙裾层次感清晰富有规律,雕刻线条流畅自如,极具美感。</p><p class="ql-block">菩萨身前雕一尊驭象奴,个头不大,面部作忿怒状,紧锁眉骨,遥视远方,赤袒上身,下着莲叶状短裙,双手在胸前紧握驭象刺棒或驯象钩,这里作扁平方仗形,上端卷曲形似如意,双膝跪于象颈部。</p><p class="ql-block">菩萨身后雕一小弟子,眉眼中略带微笑,形象憨厚,身着僧衣,单膝跪于象背,双手在胸前握摩尼珠(似莲蕾),展现出一种纯真虔诚的神态。</p><p class="ql-block">大象身形高大,长鼻触地,备有鞍鞯、笼头。整组造像比例协调,大小适中,动静有度,人物形态各异,造型逼真,十分新颖别致。菩萨呈现出的恬静、秀美,与弟子、象奴的一喜一怒,恰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衬托出菩萨的聪明睿智、心如止水、宁静致远的境界,似乎将人间众生的万事万物了于胸臆,将人世间的喜怒哀乐化作俨然一笑了之,更进一步向世人诠释了佛法的精妙。</p> <p class="ql-block">222窟开凿于盛唐,覆斗式顶,窟内正壁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佛高4.3米,磨光扁圆肉,面相方圆细眉大眼,善跏趺坐于方台上;二弟子一老一少,高2.8米,内着僧祗支,外披通肩袈裟;二菩萨侍立两侧,高3.0米,面相丰圆,高春短身,是典型的“贞观样式”。</p> <p class="ql-block">南北二壁满开佛龛,计60余个,龛内多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或一佛二菩萨像,造型小巧玲珑,生动活泼,尤其是肌肉和服饰表现得质感很强,堪称北石窟寺唐代造像中的上乘之作。</p> <p class="ql-block">240窟开凿于北周时期,南壁佛高2.50米,内着僧祇支,外着双领下垂式袈裟,胸腹之间系带,左手握一物,右手上举于胸前,结珈趺坐于方台之上,裙裾垂于台前。菩萨侍立两侧,皆头戴宝冠,宝缯垂肩,颈佩宽项圈,下着裙。窟内整个造像清代晚期用泥巴重涂彩绘,是北石窟寺大中型洞窟中一颗璀璨的明珠。</p> 彬县大佛寺 <p class="ql-block">彬州夏属雍州,是《诗经》“十五国风”《豳风》的产地。</p><p class="ql-block">大佛寺石窟,始凿于北朝(439~581年),兴盛于唐(618~907年),经宋(960~1279年)、金(1115~1234年)、元(1206~1368年)各代改塑、重妆。</p><p class="ql-block">大佛寺原名应福寺,北宋仁宗(1022~1063年在位)为其养母刘太后庆寿时将其改名为庆寿寺。大佛寺石窟依山凿窟,雕石成像,共130多个石窟,错落有致地分布于约400米长的立体崖面上。共有佛龛446处,造像1980余尊,分为大佛窟、千佛洞、罗汉洞(佛洞)、丈八佛窟、僧房窟五部分。[2]现存窟龛361个,其中有造像的窟19个,保留造像1498尊。</p><p class="ql-block">1988年1月13日,大佛寺石窟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此窟因窟中雕刻一尊高24米的阿弥陀佛坐像而得名,是全寺早期开凿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洞窟,也是中国现存唐太宗时期规模最大、最精美的一座洞窟。</p><p class="ql-block">窟前有一座50多米高的砖木结构三层楼阁。窟内共计有70个佛龛,1001躯造像。窟内正中有石胎泥塑西方三圣像,阿弥陀佛居中,观世音菩萨侍左,大势至菩萨侍右。主尊结跏跃坐于六角莲座上,面方圆,肩宽厚,造型自然丰满,神情端庄肃穆,佛教艺术的初唐(618~712年)风格表现明显。背光雕饰繁缛、精美,上雕7尊坐佛,22躯飞天以及火焰纹、菩提树叶等纹饰,凸显主尊。</p><p class="ql-block">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身躯挺立,略微倾斜。窟内四壁佛鬼密布,大小造像共计400余躯,最小的仅2厘米。大佛窟为初唐洞窟的典型代表。</p> <p class="ql-block">大佛寺石窟第1窟观世音菩萨像位于第1窟西壁左侧,整尊造像仅背部与西壁相连。观音梳高发鬈,戴化佛花鬈宝冠,下部秀发分几缕披在肩头;面相丰圆,两腮略鼓,弯弓形细眉间饰有白毫,颌首垂日下视,嘴角含笑。</p><p class="ql-block">该像经后世重妆,故黑发白面,口施丹朱。其双耳垂肩,戴有圆珠耳饰;颈部有三道横纹,佩花形装饰的项圈;双手叠放于胸前,腕戴双镯。观音有桃形头光,最内圈为宝相花纹,中圈雕缠枝宝相花纹,最外圈为雕凿繁缛的火焰纹。观音上身袒露,围帔帛,下着裙,帔帛自双肩下垂至体侧。</p> <p class="ql-block">大佛窟,窟内造西方三圣,主尊为阿弥陀佛。佛螺发,肉鬈低平,头顶饰摩尼宝珠,面相方圆;弯弓形长眉下双目微启,俯视下方,眉间绘有白毫;鼻直,嘴角向上翘起,神态肃穆。</p><p class="ql-block">佛两肩齐挺,颈部略粗,饰有三道横纹;右肩处覆偏衫,内着僧衹支,胸前束带打结;右手做施无畏印,左手抚膝,结跏趺坐,悬裳蔽足。佛像原为石雕,经后世多次重妆,故身体姿态与装塑风格并不一致。</p><p class="ql-block">佛像的头光、背光雕饰华丽,头光内圈为宝相莲瓣纹,外圈为卷草纹饰。火焰纹背光由联珠纹界栏分为内外两圈,内圈雕七尊坐佛,外圈雕二十二躯伎乐、飞天。背光顶端唯有一座力士托举的小龛,龛内雕三身造像。背光上有“大唐贞观二年(628年)十一月十三日造”题记。</p> <p class="ql-block">千佛洞位于大佛窟东侧,是一所平面近似于正方形的大型中心柱窟。</p><p class="ql-block">千佛洞共有造像696尊。从造像龛间的一些铭文题记来看,大部分应该是武则天执政时期的作品。佛龛的造像题材有单尊佛像、双尊佛像、一佛二菩萨、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像、单尊的菩萨像和佛装的地藏菩萨像等。有的在佛、弟子、菩萨一组造像中还加入了天王和力士。</p><p class="ql-block">这些佛像共有的时代风格是:都具有鼓胸、细腰、宽胯、头身比例适度、身躯丰满健康的体形特征。这是集人体健和美于一身的造像艺术,是从北周的丰满型佛像发展而来的新型艺术。特别是有的立菩萨像,清晰的显现着女性般的优美身体轮廓,再加上向一旁扭动的胯部,如舞蹈动作般的风姿,完美地刻画出了菩萨的妩媚与婀娜。这是大唐盛世带来的积极向上精神在出世的佛教艺术中的体现,也是唐代典型的造像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西南是小窟群,又称罗汉洞,约开凿于唐高宗(649~683年在位)时期,规模较小,共有4个洞窟,其中3个窟内共有60余幅浮雕经变故事及雕工精细的造像,存有大量唐宋以来的游人题记。东南的千佛洞亦约开凿于唐高宗时期,共分3个洞窟,正中为方形,两边为长方形,窟内均有佛和菩萨造像,其中一佛二菩萨造像盒内造像与真人等高,造型极其优美,具有典型的初唐长安风格,为干佛洞武周时期(690~705年)雕刻艺术的代表作。窟内壁面遍雕入物、经变故事,共计300余幅,不但题材丰富,保留题记也最多。</p> <p class="ql-block">主室的东部与东室相连接,这种形制和全国其他地区的石窟相比较,是特殊少见的,推测可能是一个未完成的窟。主尊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身披通肩式大衣,双手施禅定印,高1.7米,石胎泥塑。主佛两边分别是弟子、菩萨、力士。引人注目的是文殊菩萨和天王塑像,文殊菩萨坐于雄狮背的莲花座上,神情悠然自如;二天王身穿铠甲、脚踩饿鬼,神气凛然。除此之外,窟内还有多尊呈站立姿态的佛或菩萨造像,高度在1—2米之间</p> <p class="ql-block">丈八佛窟又称“应福寺”,位于大佛窟西200米处,沿山开凿的9孔小石窟散布在崖面上。</p><p class="ql-block">丈八佛窟</p><p class="ql-block">主窟为丈八佛窟,窟内有依山雕刻的一佛二菩萨站立像,主佛高8.2米,面部丰圆,右手施无畏印,左臂弯曲,身披通肩式袈裟。两边的胁侍菩萨身高6米,头戴花冠,上身袒露,下身着裙,饰有项圈璎珞,婀娜多姿,既显丰腴,又具窈窕之态。</p><p class="ql-block">在丈八佛窟的两侧,还有七处洞窟。内有造像多尊,为唐代不同时期的作品。造像的细微处已风化迷漫不清,但神韵依旧清晰。肃穆庄重俊美优雅。十分鲜明地表现了典型的北周时期的佛教造像艺术特色。[</p> <p class="ql-block">僧房窟位于千佛洞的东边,共有大小洞窟98所,层层叠叠,十分密集,窟内均无造像,也无题刻文字。</p><p class="ql-block">僧房窟</p><p class="ql-block">大多数洞窟呈方形,也有个别是圆形或椭圆形的。有的洞窟里是一窟两室,有的是一窟四室。最小的窟两米见方,最大的长宽在10米左右。进入这些僧房窟群,犹如到一个十分神秘别致的空中迷宫。上下左右,或以竖井相通,或以石廊相连,或以崖面上凿出的石台阶相连。从一些窟外保存的榫眼和残留木桩看,许多洞窟之间历史上还以栈道形式相连。这种庞大而连贯的僧房窟群在全中国范围内的佛教石窟建筑中是极少见的。</p> <p class="ql-block">彬州开元寺塔,也称“彬塔”“彬县塔”,俗称“雷峰塔”,该塔创建于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为八角七层楼阁式砖塔,底层辟南北二券门,二层以上每层设四个券门,上下位置逐层相错,每层均作仿木结构三间,每层均叠涩出檐,塔顶为砖砌攒尖顶,上置铁质塔刹。 整个塔体外观挺拔秀丽,显示了唐宋时期高超的建筑艺术。</p> 蓝田水陆庵 <p class="ql-block">蓝田县普化镇河湾口村的水陆庵,是六朝名刹,庵内有古代彩塑,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宝库,被誉为“中国的第二个敦煌”,第四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p><p class="ql-block">现存三千七百余尊壁塑、是目前保存较完整、雕塑密度最大的泥质类文物实体,它将释迦八像、五百罗汉过海等佛传故事与儒道文化有机结合,构成壁塑主体,将悬雕、圆雕、浮雕、镂刻等艺术手法融为一体、点泥成金、巧夺天工。</p><p class="ql-block">也是《黑神话:悟空》核心取景地</p> <p class="ql-block">水陆庵是一坐规模不大的四合院,前有5间山门,南北两边各有厢房13间,院中有3间中殿,西有5间大殿,是一座完整的佛家寺院,整个院落显得清幽古朴。其有前殿、中殿和后殿,厢房齐全,只有后殿是明代遗留下来的,其中的大量彩塑作品就是秦王主张修建的。</p><p class="ql-block">大殿中共分为南北山墙、殿中正隔间两壁及两檐墙4部分,共有大小不等的佛像3700多尊。</p><p class="ql-block">进入大殿迎门,中隔壁分为3个区间:中隔正壁间,塑释迦、药师、阿弥陀佛,均端坐须弥座上。释迦牟尼佛左右侍立着迦叶、阿难。药师、阿弥陀两佛左右侧,也各有协侍侍立,均五指合十。较为突出的是3尊佛像均有金碧辉煌的背光。释迦的背光上有四佛、八大菩萨、四大金刚、八部护法等。阿弥陀佛身后的背光则有西方三圣,中为阿弥陀佛,左为观世音菩萨,右为大势至菩萨。另外尚有象征西方极乐世界的庞大的伎乐队伍。</p> <p class="ql-block">据《蓝田县志》及碑所记载,水陆庵系六朝古刹,唐时与上、下悟真寺组成了一个佛寺群。五代、宋、元、明、清多次重修。水陆庵是一坐规模不大的四合院,前有5间山门,南北两边各有厢房13间,院中有3间中殿,西有5间大殿,是一座完整的佛家寺院,整个院落显得清幽古朴。彩色泥质壁塑是水陆庵的精华所在。所说壁塑,也称“隐塑”或“影壁”,是中国绘画、雕壁合一的艺术形式,多以山水、花卉为题材,并施以色彩,形成圆雕与浮雕相结合的特殊样式。</p> <p class="ql-block">中隔正壁的背面以“三大士”为中心(观音、文殊、普贤),观音呈罕见男相,两侧分列千手观音与孔雀明王,后壁为“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群像。‌‌‌‌</p> <p class="ql-block">中隔北壁间,正面是地藏菩萨,背墙上是地藏变。北壁间背面是十六臂观音像,像后壁上则是妙善公主剜眼割手为父治病的经典故事。</p><p class="ql-block">中隔南壁间,正面是药王菩萨,壁上则是我国历代名医像。药王菩萨两侧各有一小殿,分别供奉药王孙思邈和神医华佗。南壁向背面则是孔雀灵王的塑像,身后为孔雀灵王的经典故事。</p> <p class="ql-block">因黑悟空而爆火的水陆庵,观者众多,熙熙攘攘,而当繁复精致的泥塑世界呈现在眼前,所有的喧闹已不再,唯有震撼和赞叹不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