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传习录》(5)心学的发展历程

如 兰

<p class="ql-block">提到心学我就先简单介绍一下王阳明。</p><p class="ql-block">王阳明浙江余姚人,公元1472年出生,公元1529年去逝,享年57岁。5岁才开口说话,一开口就能诗词歌赋。11岁立志学做圣人,学做圣人就是成就人生根本的意义。</p><p class="ql-block">17岁学朱熹理学,格物穷理。20岁他取竹子来格,格了七天七夜也没发现天理,自己反倒格出一身病来。他觉得用功勤奋毫无意义,于是不格了,逃到道家学说里,养身体去了。久而久之,他发现道家也不足以让他实现学做圣贤的目标,又从道家出来,22岁第一次参加科考失败,27岁又参加二次科考,成功了,成了一名刑部就是今天的司法部的小科员。在这期间他又开始研究佛学,常出入于佛道两家之间,在佛家那里得到了很大启发,但又觉得佛家也不能安心立命,直到31岁的时候又重返儒家。</p><p class="ql-block">36岁为官期间,遭人诬陷,被贬贵州龙场。就是在这蛮荒之地,经历了许多困苦,仍努力用功,在一日中夜怱然大悟,这就是所谓的王阳明“龙场悟道”。悟到了什么“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实际就是一句话:心即理。</p> <p class="ql-block">王阳明龙场悟道时年37岁,这是他人生分界线,37岁之后干始讲学,从心即理开始讲,后来发展到知行合一,最终讲到致良知。</p><p class="ql-block">整个阳明心学,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p><p class="ql-block">致良知是儒家学说的正法眼藏。正法眼藏是,佛陀拈花一笑,迦叶尊者会心一笑。真理不是通过文字概念去认识的,是观照,是法眼。观照是超逻辑的,不在文字概念里。</p><p class="ql-block">致良知不是理论认识,“致”就是实践,在做事中,领会这件事的本来真像,叫观照。</p><p class="ql-block">“如实观照不昧因果”这个禅宗的原则用到儒家学说里就是“致良知”。致良知这是功夫,是心的功夫,就是观照天理,这也是孔门之正法眼藏。</p><p class="ql-block">功夫是这样做的,我们跟着《传习录》学习就是来观照的,观照的目的,佛家要揭示因果,儒家要揭示天理。天理是要被观照的,是用心之眼来观照,用法眼用本心来观照的。</p> <p class="ql-block">心学是中华民族安心立命之学,萌芽于孔子,开端于孟子,迷失于魏晋,重启于禅宗,光大于象山(陆九渊,号象山),升华于阳明。</p><p class="ql-block">心学的意义,从我们的生命情感(喜怒哀乐)出发来讲天理,天理跟人心相统一。跟天理统一的人心叫良知。良知人人都具备,良知乃是天理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p><p class="ql-block">从心学的角度来回顾,我们曾做过的一切事,其实都是心事,事变只在人情里,这样养心的功大就出来了。</p><p class="ql-block">王阳明最重功夫,功夫怎么做?于事上磨。磨练我们的心,磨练我们的生命情感。</p><p class="ql-block">阳明心学很简易,但亲身实践太难。</p> <p class="ql-block">在《传习录》的逐条学习之前,我根据重读《传习录》写的前几篇文章内容,与我学习王德峰老师的序言中,总结如下几点我的观点:</p><p class="ql-block">1,心即理:心,人之生命情感,吾之“本心”,即天理,即“良知”,即“至善” (后面会学到),讲的是同一概念,人皆有之;</p><p class="ql-block">2,<span style="font-size:18px;">儒学是刻在中华民族基因,渗透在血液中的,</span>心学是我们中华民族“安心立命”之本,是中华民族的信仰。现在学儒家思想,学心学,学《传习录》目的只有一个,确立中华民族的儒学信仰。</p><p class="ql-block">3,学心学,学《传习录》,不是学知识,而是实践,日常事变中事上磨,磨什么?磨心。</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