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合肥市三河古镇景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安徽省国家5A级旅游景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三河古镇,古名鹊渚、鹊尾(渚)、鹊岸,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南端,地处肥西、庐江、舒城交界处,古镇总面积2.9平方千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三河古镇原是巢湖中的高洲,因泥沙淤积,渐成陆地。南北朝后期称三汊河,明、清置三河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三河古镇有丰乐河、杭埠河、小南河在境内汇合,经新河向东流约15千米入巢湖。镇内有古城墙、古炮台、太平军指挥部旧址、英王府、一人巷、万年台、李府粮仓、鹤庐、一人巷、杨振宁旧居、孙立人故居、刘同兴隆庄、鹤庐等历史遗迹,是庐剧的发源地,古镇有米饺、牛皮糖、酥糖、麦芽糖、茶干、米酒等特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15年,合肥市三河古镇景区被正式授予“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称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25年4月24日,我自驾车携老伴去安徽省桐城市六尺巷景点途中下榻肥西县,喜闻三河古镇5A景区大名,当机立断,马上开车赴此处一游,果然名不虚传,自然景观与多元文化深度融合,美不胜收,独具特色。现与大家分享之。</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漫步在三河古镇,眼前的古建筑群宛如历史的画卷,宏伟壮丽。每一砖一瓦,每一梁一柱,都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展示着古人的智慧与技艺。我不禁为中国古建筑的魅力而深深折服,由衷地发出阵阵赞叹!</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何其有幸,生于华夏,愿山河无恙,国泰民安!爱我中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杨振宁</b><b style="font-size:20px;">(YANG Chen Ning,Frank):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县三河古镇(现肥西县三河古镇),字伯瓌,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香港科学院荣誉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香港中文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博文讲座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杨振宁于1942年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毕业。1944年,获得清华大学研究院硕士学位。1948年6月,获得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哲学博士学位。1949年—1966年,任职于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1957年10月,因“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的研究以及由此导致有关基本粒子方面的许多发现”,与李政道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64年3月,入籍美国。1965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66年,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物理研究所所长。1999年1月,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正式退休。2015年4月1日,放弃美国国籍。2017年2月,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主要从事统计力学和对称原理、粒子物理研究。20世纪50年代,和R.L.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1956年,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于1957年成为首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中国人。提出的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了量子可积系统和多体问题研究新方向。曾获得求是终身成就奖、爱因斯坦奖章、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鲍尔奖、费米奖、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等奖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孙立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b style="font-size:20px;">1900年12月8日—1990年11月19日,字抚民,号仲能,生于安徽省庐江县金牛镇,祖籍安徽舒城县三河镇(今合肥市肥西县三河古镇。中国国民党军高级将领,抗战名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孙立人先后毕业于清华大学、美国普渡大学、美国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后前往英、德、法、日等国考察军事。1928年回国后,历任党务学校军训队长、中央政治学校训练班主任、财政部税务警察总团第四团团长等职。1937年率部参加淞沪会战,力挫日军,身负重伤。1938年率部参加武汉保卫战。1942年第一次缅战时任新三十八师师长,取得仁安羌大捷。缅北滇西战役开始时任新一军军长,攻克八莫、南坎、老龙山、南巴卡、新维、腊戍、乔美等地。抗战胜利后,率部赴广州接受日军投降。后参加内战,任东北绥靖副司令官,因作战不利被调离东北。后任东南军政副长官兼台湾防卫司令。1950年起任台当局“陆军总司令”兼“保安司令”,致力于推进军队现代化。翌年晋升陆军二级上将。后改任“总统府”参军长。1955年因“孙立人案”被撤职软禁于台中近33年。1988年获得言论及行动自由,1990年病逝,享年90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台湾“监察院”于1988年认定孙立人无叛乱意图,到2014年更间接为其平反。其言论被整理为《孙立人言论选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孙立人训练军队,自成一套,被称为“孙氏操典”。他在指挥远征军作战期间,共击毙日军3万3千余人,被认为是抗战中军级单位将领中歼灭日军最多的将领,有“丛林之狐”“东方的隆美尔”的美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三河古镇,烟雨中的水墨江南,廊桥檐下藏着千年的缱绻时光</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作者:熠乐星</span></p><p class="ql-block"> 2025-02-08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河古镇,坐落于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凭借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功跻身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之列。古镇总面积约2.9平方公里,雄踞肥西、庐江、舒城三县交会之地,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其既坐拥三地资源,又别具一番别样风情,魅力尽显三河古镇的前身是巢湖中的高洲,在漫长的岁月里,泥沙持续淤积,历经沧海桑田的变迁,高洲渐渐从湖中的一片高地演变成陆地。到了南北朝后期,这片土地有了新的名字——三汊河;时光流转至明清时期,又设立了三河镇,自此开启了它在历史长河中的独特发展篇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河古镇,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素有“千年古镇、风云战场、名人故地、美食天地”的美誉。以“千年水乡古镇、小桥流水人家”为特色,形成了三河古镇独特的“八古景观”。《左转》记载的公元前537年春秋时期吴楚相争“鹊岸之战”、晚清时期“三河大捷”均发生于此。古镇内还完整保存着刘同兴隆庄、“三河大捷”古城墙等历史遗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河古镇以其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建筑风貌而闻名。漫步古镇,历史的痕迹随处可见,三河大捷遗迹便是其中的璀璨明珠。这里完好地保存着太平军城墙,斑驳的墙体见证了往昔的烽火硝烟;还有英王府,一砖一瓦都在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生动地展示了太平天国在三河大战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了人们了解那段历史的重要窗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河古镇的大部分建筑都是典型的徽派建筑,白墙黑瓦,小桥流水。走在其中,仿佛穿越到了古代的江南。这里的建筑既有保存完好的历史遗迹,也有精心仿古的新建建筑,二者相得益彰,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河古镇街巷纵横,有十条街、二十六条巷。其中一条小巷尤为特别,它是古镇中最古老、最悠长的存在,也是最负盛名的地方。这就是“一人巷”,顾名思义,就是只能容纳一个人行走。进入巷子里,它是由许多的小石块所堆砌而成的,巷子又高又窄,进进出出的特别多人,就像有魔力似的。到了巷子最尾端,又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体会,许多的叫卖声和商店,还有一尘不染的由石板堆积而成的道路,融成了一幅画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一人巷,还走出了一位世界名人——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三河镇是难能可贵的宁静之地,这也为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杨振宁旧居,是一座始建于明清时期的民间宅院,其前身是三河颇具名气的孙大生老字号药铺。岁月变迁,历经多次战乱的洗礼。1937年抗战爆发,少年杨振宁跟随庐南中学迁至古镇三河的肥南中学求学,在此期间,他与母亲一同寄住在这座宅院里,留下了一段难忘的时光印记。重新修葺的杨振宁旧居,是一座典型的砖木结构的明清风格宅院,粉墙黛瓦,雕梁画栋,飞檐翘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仙姑楼是三河必去的旅游景点之一,位于三河古镇的中心,是当地人的祈福圣地,楼里面挂了许多的锦旗,三个院落,也有许多的小亭台供人们休息。楼里面的陈设和清朝、民国时期是一模一样的。正门的楹联是:“慈仙无私降福地,善姑有德临乡邦”,此联为吾文友周于由先生所作,藏头“慈善”、“仙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夜幕低垂,三河古镇在暖黄灯光的温柔笼罩下,褪去白日的喧嚣,尽显宁静与迷人之态。水边的景致在灯光的映射下,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绝美画卷。桥梁和建筑物上的彩灯错落有致,它们的光芒洒在澄澈平静的水面上,形成一片片梦幻的光影。灯光的倒影在水中轻轻摇曳,随波荡漾,似灵动的音符,又似悠悠的耳语,在潺潺水声的陪伴下,娓娓讲述着古镇千百年来的悠悠岁月,将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悄然融入这迷人的夜色之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河古镇,不似桂林山水的清奇俊秀,也不像杭州西湖的浓妆淡抹,更不如水乡江南的高洁典雅,但它却散发了一种独特的魅力。它的每一块砖石、每一处屋檐,都镌刻着时光的故事;每一条小巷、每一间店铺,都弥漫着人间烟火。在这里,历史与生活相融,古韵与生机交织。</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水影三河:一座古镇的慢与快</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作者:韵 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踏入三河古镇的那一刻,我仿佛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拽入了时间的褶皱里。青石板路在脚下延伸,斑驳的粉墙黛瓦在视线中铺展,木格窗棂后隐约可见老人静坐的剪影。这座位于巢湖之滨、因丰乐河、杭埠河与小南河交汇而得名的千年古镇,以一种近乎固执的姿态保存着与现代都市截然不同的生命节奏。然而,当我深入它的街巷肌理,却发现这座看似"慢"到极致的古镇,内里却涌动着令人惊异的"快"——不是现代都市那种令人窒息的快节奏,而是一种生命力的快速流动与转化。这种"慢"与"快"的奇妙共生,构成了三河最动人的精神密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河的"慢"首先凝固在它的建筑语言中。走在古镇的主街上,两侧是清一色的徽派建筑,马头墙高低错落,如同凝固的音符。这些建于明清时期的民居大多采用"前店后坊"的格局,一楼临街作商铺,二楼住人,后院则是手工作坊。木结构的梁柱经过百年风霜依然坚固,雕花门窗上的戏曲人物、花鸟虫鱼依然栩栩如生。在一家老茶馆里,我看到阳光透过天井斜斜地照在八仙桌上,茶客们三三两两地围坐,一壶茶可以喝上整个下午。时间在这里似乎被拉长了,每一秒都饱满得能滴出水来。这种"慢"不是慵懒,而是一种对生活本真的坚守,是对"从前慢"的主动选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然而,三河的"慢"表象下,却隐藏着惊人的"快"——那是水的流动赋予这座古镇的生命节奏。三条河流如同血脉贯穿全镇,古码头、石拱桥、水闸构成了精妙的水系网络。在历史上,这里曾是巢湖西岸最大的货物集散地,米市、茶市、盐市兴盛一时。商船往来如梭,货物周转迅速,码头上日夜不停。我站在三县桥上向下望去,河水依然湍急,仿佛能听到昔日船工号子的回声。这种因水而生的"快",不是现代人焦虑的源头,而是古镇活力的象征。水带来了人流、物流、信息流,让这座看似封闭的古镇始终保持着与外界的鲜活连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河人的日常生活中,慢与快达成了精妙的平衡。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掠过万年台,早点铺的老板娘已经利落地炸好了油香和米饺——这是几百年来不变的传统手艺,却要在最短时间内送到食客手中。老理发师在百年老店里慢条斯理地给客人修面,手中的剃刀却快得令人眼花缭乱。酱坊里,老师傅遵循古法酿制酱油,每一个步骤都急不得,但发酵的过程却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快速进行。这种"慢工出快活"的生活智慧,恰是三河人对时间最深刻的理解:尊重事物的自然节奏,反而能获得更高的效率与更好的品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古镇的保护与发展之间,三河也展现出"慢"与"快"的辩证思维。与其他过度商业化的古镇不同,三河没有盲目追求游客数量,而是小心翼翼地守护着原生态的生活场景。本地居民依然在祖传的老屋里生活、劳作,游客只是他们生活中的过客而非中心。这种对商业化"快"的克制,反而让三河保持了持久的吸引力。与此同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上,三河却表现出惊人的"快",庐剧、皮影戏、民歌等传统艺术不仅被完整保存,还迅速适应了现代观众的审美,通过创新表演形式赢得年轻一代的喜爱。这种有选择的"快",让传统文化获得了新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离开三河时,暮色已笼罩水乡。灯笼次第亮起,倒映在河面上,被水流拉成长长的光带,既静止又流动。我突然明白,三河的动人之处,正在于它完美诠释了"快"与"慢"并非对立——就像那水中的灯影,看似矛盾的状态实则和谐共生。古镇以建筑的"慢"抵抗时间的侵蚀,以水系的"快"保持生命的流动;以生活的"慢"守护传统价值,以创新的"快"拥抱时代变化。这种平衡的智慧,或许正是我们这些被速度绑架的现代人最需要向古镇学习的功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高铁时代的中国,三河古镇像一枚被时光遗忘的书签,夹在历史的厚重书页间。但它的价值不在于成为一座供人凭吊的博物馆,而在于展示了一种可能的生活范式:快中有慢,慢中有快,张弛有度,方得长久。当我们的城市不断刷新天际线的高度时,三河依然保持着与地平线的亲近;当我们的生活被碎片化信息切割得支离破碎时,三河的河水依然保持着完整的流向。这座古镇最终教会我的,是如何在速度与停留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韵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此文来源于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三河古镇,古朴典雅,徽式风情,江淮水乡,古风古韵,欢迎浏览,欢迎游玩!品美食,赏美景,逛古街,乘小船,拍视频,悠哉!美哉!快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编后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耄耋之年,吃谄,睡展,胡谝,怂管。在乱逛中找寻生活的乐趣,在游玩中悟出人生的哲理。我们从青春到夕阳,一路走来一路忙,远去了风华正茂,迎来了两鬓风霜。人生的路有多长,只有健康能丈量;岁月风景有多美,只有平安能欣赏。马上八十岁了,该怎样活着?让我们在逐渐变老的路上,拥抱快乐和健康,心情顺心顺意,每天神采奕奕。活在当下,活出精彩,追求卓越,追求质量。不与世人论长短,只与日月争朝夕;心平气和活到老,没心没肺活百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编 辑 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25.5.14.</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