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武昌昙华林,有许多历史上重要政治、文化名人的故事,伍修权的故事,就是其中一个精彩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一、初访昙华林</p><p class="ql-block">1949年底,武昌昙华林走来一位身材高大、面容英俊的中年解放军将军,他归心似箭一一从十七岁离家赴苏联留学,已经二十四年没有见过父母亲了,他就是解放军东北军区参谋长伍修权。作为总指挥,他在东北刚刚完成一项重要的警卫任务一一毛泽东坐火车经东北赴苏联参加斯大林七十诞辰的庆祝活动。在奔赴新的岗位之前,他向当时的顶头上司高岗请假,回武汉看望久别的父母,高岗准了他的假。</p><p class="ql-block">伍修权在后来的回忆录中写道:"我好容易找到家门,老母亲对二十四年杳无音讯的儿子突然出现,惊喜万分 !…这时我家已搬了地方,位于武昌一个狭小偏僻叫做'戈甲营'的小巷里,几间低矮破旧的小平房,住着我们的全家人,…地方变了家里亲人也有不小变化。当年亲自送我到码头上轮船的父亲早已去世,三个哥哥和一个妹妹也先后去世,还留下老五、老六和最小的弟弟。…我这次回乡,并没有去住招待所,就在自己家里,陪着年近古稀的老母亲,同睡在一张破床上。每天吃着母亲和家人亲手做的粗茶淡饭,只觉得无比的香甜甘美"。</p> <p class="ql-block">这次昙华林寻亲之旅,伍修权只住了一个星期,本想多陪陪母亲,却被一封电报终止了探亲假:时任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的周恩来急召伍修权回京,赶赴苏联参加中苏友好条约的筹备工作。</p><p class="ql-block">伍修权的母亲朱三姑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是湖北阳新的农家女儿,19岁嫁到伍家,一共生了八男二女,伍修权排行老四。虽然半生贫困交加,经历千辛万苦,伍母却活了104岁,于1985年在北京去世。在昙华林见到从天而降的伍修权时,母亲怎么也没想到儿子已经成为新中国的一位将军,一位建国的功臣。</p><p class="ql-block">就在伍修权1949年探亲的前后五年间,他参加或主持了新中国的四件大事:</p><p class="ql-block">1,主管整合了东北的军工企业</p><p class="ql-block">从1947年到1948年间,伍修权跑遍了东北七个军工生产基地,在哈尔滨为各军工厂做计划并搜集、采购和提供各种原材料,使东北军工生产规模越来越大,成为全国最早、最大的军工生产基地。</p><p class="ql-block">2,参与和主持我军第一所海军和第一所空军军事学校的建设</p><p class="ql-block">1949年2月,国民党最大的一艘军舰"重庆号"起义,这是英国制造的一艘排水7500吨的大型巡洋舰。东北局派伍修权和朱军到葫芦岛会见了"重庆号"全体官兵,以后该舰的大多数同志到了丹东,在那里建立了我军第一所海军学校。伍修权曾召集东北军区司、政、后负责人参加的专门会议,就海校任务、教育方针、教学内容、干部补充等问题做了认真研究和相应决定,为新中国的海军建设打下良好基础。</p><p class="ql-block">事实上,早在1945年11月,东北局就决定成立航空委员会,由伍修权签头,整合东北的机場和设备,在放下武器的三百多日军技术人员的基础上,于1946年3月在东北牡丹江建起我军第一所航空学校,为日后的空军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p><p class="ql-block">3,全程参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谈判和签约</p><p class="ql-block">伍修权在1949年12月初被任命为外交部苏联东欧司司长,1950年元月即随周恩来乘火车,经历10天到达莫斯科。在中国代表团,伍修权不仅担任翻译,而且对条约的修改提出重要意见。1950年2月14日,这份极其重要的条约正式签订。</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4,代表新中国,在联大控诉美国的侵略行为</p><p class="ql-block">1950年6月,新中国才成立几个月,爆发了朝鲜战争。开战第三天,美国总统杜鲁门宣布,命令美国第七舰队开进我国台湾海峡。在友好国家的呼吁下,联合国安理会开会讨论中国提出的"美国侵略台湾案"和美国提出的"中国侵略朝鲜案"。伍修权被任命为中国政府的特别代表,应邀赴美,参加联大安理会讨论。1950年11月28日,伍修权在安理会发表长篇演说,发言约两万多字,讲了近两个小时,他痛斥了美国的侵略行径,让全世界都听到了新中国不畏强权、怒斥侵略者的声音。</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二,再访昙华林</p><p class="ql-block">1953年3月,中国政府公布了任命伍修权为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的决定。按规定,伍修权辞去了外交部副部长的职务。在赴南之前,他忙里偷闲,带着妻子徐和再访昙华林,母亲第一次见到了儿媳。这次武汉之行时间很短,伍修权要在出国前了解一下国内的情况。离开武汉,他们去了长沙、广州,然后到杭州、上海,并在上海置办出国服装。</p> <p class="ql-block">1955年5月,伍修权到南斯拉夫赴任,并向铁托总统呈递了国书。作为中国大使,伍修权与铁托建立了密切的个人关系。1956年,赫鲁晓天在苏共二十大公开反对斯大林后,共产党阵营出现复杂的局面。由于发回的电文观点与国内不一致,1958年5月,伍修权奉召被调回国内,他是八届中央委员,在外交部挨批后又被责成到八大二次会议上去作检讨。回国述职的伍修权在这种情况下不辞而别地离任了,不久南斯拉夫也将大使召回国内,两国的关系降低到代办一级。</p><p class="ql-block">失去大使职务的伍修权意外接到通知,让他出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一职。在中联部工作的八年中,伍修权不是陪领导就是自己带队,参加东欧各国共产党的中央全会,飞遍了东欧各国。</p><p class="ql-block">伍修权晚年在回忆自己工作历程时,有四个八年的总结。第一个八年在外交部,第二个八年在中联部。这八年是忙碌的八年,也是如履薄冰的八年。1957年,任修权参加了在庐山召开的八届八中全会,党内斗争让老干部们忧心忡忡。1963年至1964年中央发表评苏共中央公开信,发到第九篇(俗称九评),赫鲁晓夫突然下台。伍修权是国内第一个知道这个消息的人,当晚苏联大使紧急求见,中央指示由伍接待。毛泽东主席听到这一消息后,当即下令进行第一颗原子弹的试验,试验取得成功。这两个重要消息是那一代人对1964年10月的难忘记忆!</p><p class="ql-block">第三个八年从1966年开始到1974年,这是伍修权生命中的至暗时刻。窃取领导大权的康.生、陈.伯达等人拿一批老干部开刀,伍修权被关押在北京卫戍区里(俗称牛棚)接受审查,失去自由长达八年。1974年国庆前夕,在各方面的努力下,伍修权突然获得自由,并通知他参加第二天的国庆招待会。任修权的第四个八年由此开启,这也是他生命的高光时刻。</p> <p class="ql-block">三,三访昙华林</p><p class="ql-block">在牛棚中,伍修权思念最多的是他年迈的母亲,这多年他无法尽孝道,让他痛苦不已。从牛棚出来,第一件事就是赶到昙华林 把母亲接到北京,以便贴身照顾。这是1974年,这一年伍修权66岁,母亲已经93岁了。</p><p class="ql-block">正在迷茫之际,主持军队工作的叶剑英元帅找到伍修权,问他愿不愿意回到部队,担任全军副总参谋长的职务。1974年四.人帮还在台上,叶帅艰难地支撑局面,他身边急需有斗争经验而又可靠的帮手。伍修权喜出望外,他按叶帅的要求,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信中诚恳地𠄘认错误,并希望能继续为党工作。叶帅持信面呈毛主席,获得了主席对伍任职的批准,于是,伍修权在离开军队二十多年后又穿上了军装,职务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二部部长,分管外事和情报工作。</p><p class="ql-block">两年后的1976年10月,叶帅辅助华国锋粉碎四.人帮 ,在这起重大事件的背后,伍修权作为军队分管外事和情报的领导,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p><p class="ql-block">1980年9月,伍修权被任命为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特别法庭副庭长兼第二审判庭审判长。伍修权在回忆录中详细记载了审判四.人帮的全过程,是今后研究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史料。</p> <p class="ql-block">四,四访昙华林</p><p class="ql-block">1986年,已经退下来的伍修权再次来到武汉,这次他的角色有点象个导游,他陪同毛泽东的儿子儿媳和亲家参观黄鹤楼。</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的亲家叫张文秋,她的大女儿刘思齐嫁给了毛岸英,小女儿邵华嫁给了毛岸青,她本人在解放前长期从事地下工作,是一名杰出的秘密工作战士。伍修权带他们参观毛泽东和杨开慧的旧居、参观毛创办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赴苏联留学前,伍修权在蛇山下生活了十七年,他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p><p class="ql-block">唐代诗人贺知章86岁辞官告老还乡,写了一首七绝《回乡偶书》:</p><p class="ql-block">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p><p class="ql-block">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p><p class="ql-block">78岁的伍修权再次回到昙华林,母亲已于1985年在北京去世,这次到昙华林是去看望他兄弟及兄弟的后代。伍修权 也遇到与贺知章类似的经历: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p> <p class="ql-block">五,告别武昌</p><p class="ql-block">1993年5月,85岁高龄的伍修权最后一次回到武昌,在东湖边的轮椅上,他回顾自己走过的人生旅途:</p> <p class="ql-block">一一他记得少年时陈潭秋老师对他的谆谆教导;</p> <p class="ql-block">一一他记得在都府提那所学校里渡过的幸福时光;</p> <p class="ql-block">一一他记得1921年中秋之夜,父亲和三个哥哥在汉口六码头送他上船时的情形;</p><p class="ql-block">一一他记得1926年他从苏联返回祖国的艰难旅途;</p> <p class="ql-block">一一他记得长征路上有多少战友倒在雪山草地;</p><p class="ql-block">一一他记得遵义会议在毛泽东等人的精心组织下,如何从李德手中夺回红军的指挥权……</p><p class="ql-block">民族英雄岳飞也在武昌生活过,他那首《满江红》词中有两句名诗:</p><p class="ql-block">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p><p class="ql-block">伍修权于1997年11月9日以九十高龄在北京去世,岳飞的那两句诗,套用在他身上可写成:九十功名尘与土,百万里路云和月</p><p class="ql-block">外交部和中联部的两个八年,使得他出行的公里数远远超过百万公里。</p> <p class="ql-block">结束语:</p><p class="ql-block">每次坐地铁到昙华林,在出口处总是看到一块指引牌:</p><p class="ql-block">"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p><p class="ql-block">看到这个指引牌,我总是想起一位朋友的话,他说现在的昙华林,没有什么历史文化,就是酒巴一条街,商业一条街。这句话也许不太准确,但至少反映了昙华林目前的历史文化不足,商业氛围太浓的现状。在外地,我看到一些旅游景区,明明没有什么历史文化的资源,却编也要编几个故事来吸引游客,昙华林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为什么不充分利用呢?</p><p class="ql-block">例如,昙华林22号附1号的钱宅,是著名教育家钱基博和他儿子大学者钱钟书的旧居,在这里建一个《钱基博、钱钟书父子纪念馆》,一定会吸引天下读书人的目光;又如,昙华林街区内的戈甲营43号,与伍修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这里建一个《伍修权纪念馆》,让八方来客都来看看新中国第一代外交官的风采,中国革命的每个重要历史关头,都可以看到这位从武昌走出去的战士的身影。</p><p class="ql-block">朋友笑我,说我的想法不可能实现,是做梦,我却说,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2025年5月8日于武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