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建始县城边朝阳观山腰,有一巨大的红砂岩洞穴,叫石通洞,洞高11.5米,宽16米,洞底平坦,顶如穹窿,东端一孔直通山顶,宛如天窗,故称石通洞。洞内光线充足,空气流畅,冬暖夏凉。洞顶有一细流、四季不干,雨后成瀑,蔚为壮观。洞前茂木修竹,碧草如茵,风光秀丽。石通洞除了自然之美,还有着深厚的人文内涵,北宋时期,与大诗人黄庭坚有关;民国时期,与有着“民国第一清官”之誉的石瑛有关。</p> 石通洞洞口 <div> 《施南府志·疆域·建始县》载:“石通洞在县南,黄山谷游此书有涪翁二字。”黄山谷即黄庭坚,字鲁直,号涪翁、山谷道人。江西豫章人。北宋“四大家”之一,著名书法家、诗人,江西诗派创始人。宋绍圣元年(公元1094)十二月谪涪州别驾、黔州安置。黄庭坚居黔州(今重庆彭水)3年,数次游历相邻的施州(今湖北恩施),到建始县时,受到建始县令的热情接待,并在其陪同下游览石通洞,曾著诗3首,其一:“马上口号呈建始李令——驿亭新似眼般明,箐路开如掌样平。谁与长官歌美政,风摇松竹是欢声。”其二:“石通洞——古木萧萧洞口风,昔人曾此出樊笼。崖前况有涓涓水,好涤尘襟去放翁。”其三:“石通洞题壁——雨霁登西山,揽胜朝阳观。豁然开异境,一洞通半山。”<br><br></div> 石瑛像 <div> 石瑛,湖北阳新人。字蘅青,民国官员。举人出身。曾赴比利时、法国留学。中国同盟会会员,并协助孙中山在欧洲建立了同盟会组织。辛亥革命后回国,任众议院议员。二次革命失败后再赴国外留学。1922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曾任国民党一大中央委员、南京市市长、湖北省建设厅长、湖北省临时参议会议长等职。因不与当时国民党内贪腐之辈同流,洁身自爱,被人誉为“民国第一清官”。抗日战争武汉失守,国民党湖北省政府迁恩施,石瑛随省府到恩施,1938年因疾辞去湖北省建设厅长职务,居建始县城草子街,病中仍不忘国耻,深切希望中国人民面对日寇的侵略,如睡狮醒来,全力抗战,打败日本侵略者,在游览石通洞时,奋笔写下“醒狮洞”3字,叫人刻于洞前石壁,激励民众。石通洞从此又被叫做醒狮洞。<br><br></div> 石瑛“醒狮洞”手迹 <div> 现在的石通洞,黄庭坚所题“涪翁”2字及题刻诗篇,因时间久远,已不可寻;石瑛所题“醒狮洞”3字,文革中被“造反派”用机枪扫射,字迹受损,但石通洞的历史典故会长留世间,是仍何自然或人为的破坏都抹煞不了的。(原载2007年12月4日《恩施日报》)</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