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贵州的群山中,有一座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铁血与信念的雄关——娄山关。近日,我有幸踏上这片红色热土,站在小尖山下的红军战斗纪念碑前,碑文上“长征以来第一个大胜”的字句如惊雷般叩击心灵。今天,让我们一同回望这场载入史册的战斗,汲取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p> <p class="ql-block">2025年5月1日,在雄霸酒厂董事长周二哥的带领下,早上九点,我们驱车一行五人来到了毛主席长征诗词《忆秦娥·娄山关》中提及的的娄山关。</p><p class="ql-block">一直对娄山关心怀向往,即将下高速,就一眼看到娄山关高速出口站的两旁写着“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是我平常在办公室抄写毛主席诗词的其中一句。</p> <p class="ql-block">1935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为摆脱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中央红军二渡赤水,剑指黔北。娄山关作为黔北门户,地势险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黔军在此布下重兵。 </p> <p class="ql-block">2月25日至28日,红三军团在彭德怀、邓萍的指挥下,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决绝,向娄山关发起强攻。红军战士攀绝壁、穿密林,与敌军展开白刃血战,最终歼灭黔军4个团,乘胜再占遵义城。此战斗不仅粉碎了国民党“围歼红军于乌江以北”的企图,更以“首场大胜”提振了全军士气,为四渡赤水、跳出包围圈奠定了关键基础。</p> <p class="ql-block">二、雄关漫道:血与火淬炼的“精神密码”。站在娄山关隘口,山风呼啸似当年冲锋的号角,千峰万仞如红军挺立的脊梁。这场战斗的胜利,是多重精神力量的凝聚: </p> <p class="ql-block">1. 信仰如磐。“革命理想高于天”,面对装备精良的敌军和天险,红军战士以血肉之躯冲破封锁。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在战斗中壮烈牺牲,用生命诠释了何为“为有牺牲多壮志”。</p> <p class="ql-block">2. 智勇双全。毛泽东亲临前线指挥,活用“声东击西”战术,以佯攻牵制敌军主力,配合正面强攻,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灵活机动的军事智慧。</p> <p class="ql-block">3. 军民同心。当地百姓为红军带路、送粮,军民鱼水情化作克敌制胜的“隐形武器”,印证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真理。</p> <p class="ql-block">三、关山今越:新时代的“长征启示录”。</p><p class="ql-block">触摸纪念碑上斑驳的弹痕,我深切感受到:娄山关不仅是一座地理关隘,更是一座矗立在民族复兴之路上的精神丰碑。 </p> <p class="ql-block">于困境中破局:面对经济转型、科技攻坚等新时代“娄山关”,我们需继承红军“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闯劲,在危机中育新机。</p> <p class="ql-block">以团结创奇迹:从脱贫攻坚到抗震救灾,无数当代“红军”用众志成城续写着“团结就是力量”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用初心照征程:站在“两个一百年”交汇点,我们更需铭记“从哪里来,向何处去”,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p> <p class="ql-block">雄关如铁,行者无疆。</p> <p class="ql-block">离开娄山关时,阳光为群山镀上一层金辉。90年前,红军在这里用胜利证明: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信仰更长的路。今天的我们,或许无需再攀枪林弹雨的险峰,但改革发展的“娄山关”“腊子口”依然在前。让我们以红色精神为炬,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续写属于这一代人的“强渡”与“飞夺”!</p> <p class="ql-block">红色记忆永不褪色,精神火炬代代相传。</p> <p class="ql-block">谨以此文,致敬所有为民族复兴铺路的英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