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去年秋天,当我再访巴黎拉德芳斯时,发现有一尊醒目的“无脑人”青铜雕像立在楼宇间。此行拟走卢瓦尔河谷去拜访那些城堡,本打算以这里的“新凱旋门”为起点,没想到却出现了一个没脑子的人,让我有些诧异和发怵。</p><p class="ql-block"> 因为,那青铜像“无脑”便也罢了,偏偏还作闭目沉思状!<span style="font-size:18px;">那厮</span>虽然还失去了手臂,但却有着强壮的大长腿!他是谁?是什么提示呢?该不会像我一样,是一个喜欢四路里乱窜溜达,且因“无脑”而用脚思考,时不时胡思乱想的家伙吧?!</p><p class="ql-block"> 对我而言,出门走走,与其说是走到诗画中,倒不如说是走进故事里。试着用网络时代图文相济的方式进行一回当代叙事,该不会是“瞎耽误功夫”吧?</p><p class="ql-block"> 这是因为:说图,是“有图有真相”,对所见所闻用画面语言进行整体性的空间描述、展现与刻画。说文,则“喜怒笑骂皆是文章”,对所思所想用文字语言进行时间演变的解读、阐释和探讨。有图,即可借题发挥,有文,则可追溯过往。<span style="font-size:18px;">如果说画面是拍下“共时态”的系统印象,那么码字则是“历时态”的过程追索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此篇不用“辑”、“册”、“篇”等,用了一个“鉴”,并非要玩儿上一把系统与过程“二元对立”建构的哲学思辨,而是此篇命题下的那些图,会引导出零零碎碎的历史往事。</span></p><p class="ql-block"> 不怪别的,怪就怪我“无脑”地选择了“家国情怀”这个命题!充其量不过是一个东游西荡的路人甲,“你懂什么”?然一时兴起,偏偏就说上几句,那天不会塌下来吧?!</p> <p class="ql-block"> 翻过比利牛斯山,飞过地中海,腰酸腿疼地一路行来。当走到意大利南部的庞贝古城,发现那里也有一尊断臂铜像。但是,那个健全的头颅低垂着,只是带着些忧伤,呆呆地看着角落里那根残破的罗马柱!</p><p class="ql-block"> 他为什么忧伤呢?</p><p class="ql-block"> 维苏威火山剧烈的喷发,几乎在一瞬间就摧毁掩埋了他的庞贝!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可能还是爆炸的火焰,遮天蔽日的烟尘和让人心悸的惨叫……眼前是:家没了,城没了,国也没了!</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情怀,是存乎于心,无法用话语表达某种感情的心境、情绪和胸怀。那么,所谓“家国情怀”,则可能在两千年前这样的场景中浮现出来。</p> <p class="ql-block"> 写一则关于家国情怀的文字,是我2018年去欧洲畅游数十个小镇那时冒出来的,已经有好几年了。这个“鉴”,不是那“正衣冠”而让人敏感的明镜,只是一种相当随意的比较。比较是认识论最有效最能深入的方法论,比较是能给人带来快乐的,比如,“吾与城北徐公,孰美?”</p><p class="ql-block"> 应当说,对家与国形成过程的历史脉络作一点比较,对认知还是有益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格物致知”那个“格”,恐怕已將“比较”纳入“致知”的题中应有之意。</span>尤其是家国情怀的深邃含义,<span style="font-size:18px;">包括我在内的</span>大多数人都是模糊的,没较真儿想过似是而非的。比较,可以是一种鉴别,还是一种时空的纵深!</p><p class="ql-block"> 当然,我只是边走边看,拾起途中的一些画面和思维碎片排列成行,在比较中信口开河地发点感慨而已。</p><p class="ql-block"> 远方天际的海滩上,一座城堡隐隐出现,我的话题就从这城堡开始罢!</p> <p class="ql-block"> 远望过去,这座突兀的城堡,位于英吉利海峽法国一侧的一座小孤山上。这座海拔仅仅80米高的圣米歇尔山,是天主教除了耶路撒冷和梵蒂冈之外的第三大圣地。座落在一片极其开阔又极为平坦的海滩上,即在二战中盟军登陆那名震天下的诺曼底海滩范围内。</p><p class="ql-block"> 登上城堡极目远眺,海滩平坦到涨潮而来的海水,没有激起一朵浪花,只是以一条弧形扩张的白线,缓缓地向米歇尔城堡围了过来,使之成为一个小岛!</p><p class="ql-block"> 圣米歇尔山上有一千年以来,经多次精心修建的修道院和大教堂,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为天使娃娃们的老大——圣米歇尔建造的。这</span>是一座用杰出技巧与精湛艺术,借助独特的天然环境相结合的神圣建筑,在基督教徒的心目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因此,这座城堡关乎信仰,与家与国与情怀,似乎没有太多直接的关联。</p> <p class="ql-block"> 但作为城堡,它绝对是独特的,雄伟的,美得“一塌糊涂”的。</p><p class="ql-block"> 尤其是入夜之后,潮水退去,弄出“忽闻海上有仙山”的大境界。修道院那层层叠叠罗马式建筑和大教堂巴洛克风格的尖塔,映衬在流云缓缓飘飞的夜空中。让人想到或许是大天使相助,使之成为了唯一耸立在大海边,并用那些古老建筑完全包裹住山峦的标志性的世界著名<span style="font-size:18px;">城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当然,这里不会上演“攻进城来”,或“杀出城去”的中国式活剧。</span></p> <p class="ql-block"> 真正走进话题,还是视野中这个有王者气派的香波城堡。</p><p class="ql-block"> 它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卢瓦尔河谷所有城堡中最宏伟也是最大最美的一座。法国人称香波城堡与舍农索城堡为法国古堡群的一王一后。当然不仅仅因为它的气派,事实上,法国的皇家与贵族王室,建起香波城堡的宫殿来度假狩猎,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如果类比,它有些像承德避暑山庄。没后者占地大,但历史却悠久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当然,这座美丽的城堡说小也不小了!倒底是皇家行宫宅院,它与周围的森林、河道、村镇共同组成了占地达5440公顷的当今尚博尔国家公园,仅仅围墙就长达32公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519年,年轻的国王弗朗索瓦一世下令修建,直到路易十四统治时期才最终完工。比1420年北京明朝故宫那些金碧辉煌的大屋顶小了一百多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从科松河边绿草茵茵的大花园望过去,耸立的365座烟囱、雕刻柱头与钟楼尖塔鳞次栉比,典雅庄重。与其说它是城堡,倒不如说是一座精美的皇家宫殿。在建筑内部,有据说受到达·芬奇启发的著名双螺旋楼梯,一座旋梯上上下下被分割隔离便可视而不见;莫里哀的喜剧《贵人迷》也是在香波城堡中诞生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但是,作为城堡之“堡”,却没有发现防卫戍守的蛛丝马迹,也不见甲冑刀剑之类兵噐的陈列。</span></p> <p class="ql-block"> 这种“不设防”的格局,与中国皇室不大相同,与圣米歇尔城堡也不一样。圣米歇尔依靠的是圣天使威摄和战无不胜信仰的强大力量,而香波城堡呢?</p><p class="ql-block"> 难道是无人敢“在太岁头上动土”?或者附近另有军队驻扎?</p><p class="ql-block"> 回首一瞥,香波城堡在蓝天白云下悄悄地美着,毫不答理我心中的追问!</p> <p class="ql-block"> 当天返回巴黎去参观罗丹博物馆,想想已经赶不上了,索性安排在卢瓦尔河畔的圣卢瓦镇下榻。日落时分,宁静的小镇极美。</p><p class="ql-block"> 上帝原谅我的孤陋寡闻,<span style="font-size:18px;">已经是三赴法国的2018年,</span>在这潺潺流淌的河边,我才知道这条卢瓦尔河是法国的第一长河,也是法国的母亲河!而且,在长达上千公里的河岸上,还散布着数百座风格各异的古老城堡!</p><p class="ql-block"> 老天!原野,小河,森林之间的城堡啊……这不就是儿时读过的那些童话中<span style="font-size:18px;">王子与公主们,上演爱恨情仇大戏</span>的地方吗?尤其是后来偶读欧洲古代史,知道中世纪欧洲的原野上,曾星罗棋布地存在着大大小小的城邦国家。一个城堡及其周边就是一个小小的王国,国与国之间发生争斗是常有的事。于是,王子与公主联姻的故事也就在“合纵连横”中高频出现。</p><p class="ql-block"> 当然,此王非彼王,相对于中国皇帝最多是十多个,几十个王子公主相比,这片原野上的王子公主数量多到惊人!虽然他们或许只能算是“地主”大院的少爷和小姐,但却多出了一份极具蛊惑力的异域“王室”的浪漫。</p><p class="ql-block"> 于是,这几年来,沿着卢瓦尔河,寻访几处城堡进去看看,就成了心中挥之不去的愿望。这可不是“将身一比”,试一把白马王子寻觅美丽公主的代入感,而是想看看那些“家”,抑或还有那个“国”!</p> <p class="ql-block"> 一旦有如此心病,往往就极易堕入暇想与回忆。其实这些年来,我<span style="font-size:18px;">已经</span>拜访过很多城堡,从猎奇过渡到“睹物思人”。一座又一座城堡中,生活在那些奢华多彩房间的人,哪怕他们不是王子与公主,城堡中那些人同样不缺乏童话般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这只能在一个又一个房间的陈列中想象,还可在城堡外远望着,然后,再把他们放进久远年代的故事中。</p><p class="ql-block"> 像这座驰名天下的新天鹅堡,是天下所有城堡中最具“堡”之特征也是最美最具气魄的一座。所谓“堡”的释义,指的是具有军事防御功能的坚固建筑;或者是土石垒出的小城。而新天鹅堡作为巴伐利亚王国路德维希二世的居所,既不是小城,也没什么军事防御,它只是穷尽主人的审美想像,在阿尔卑斯山脚一个小山头上,把“家”修成“堡”罢了!</p><p class="ql-block"> 当然,此堡也美成了童话,既因茜茜公主送的白瓷天鹅而得名,又因瓦格纳歌剧和芭蕾《睡美人》背景而声名远扬,成了中国朋友们不容错过的打卡之地。</p> <p class="ql-block"> 德国是一个城堡众多的国度,多到一些城市都称为“堡”,像汉堡、纽伦堡、海德堡之类。沿莱茵河而下,两岸山头水边也星罗棋布地点缀着众多美丽城堡,曾是中世纪城邦小国最密集的地区。</p><p class="ql-block"> 像这座阿尔卑斯山谷中的伯格埃尔兹城堡,是一座修建于700多年前中世纪的古堡。虽寻到这里打卡的人不多,显然,相比“新”天鹅堡,则更有“古堡”的历史苍桑感和传奇感!</p> <p class="ql-block"> 当然,城堡不仅仅出现在法、德两国,也遍布整个欧洲。</p><p class="ql-block"> 从斯堪的纳维亚的厄勒海峡渡海而来,很意外地发现丹麦海边有一座哈姆雷特王子城堡,它和哥本哈根海中那个美人鱼铜像一起,被莎翁和安徒生们一把编织到童话王国中去了。</p><p class="ql-block"> 王子与公主算是齐活了!但家国情怀呢?是在儿时读过的童话里中了邪?还是因为这些城堡引发了憧憬的心结?</p> <p class="ql-block"> 在意大利北部的多洛米蒂山中,也有着不少神秘的城堡。</p> <p class="ql-block"> 它们就寂寞无声地藏在山中,还顺带藏起它们那不为人知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而在罗马市中心,那座圣天使城堡却游人如织。它好像不在童话中,也并非所有人都是奔王子公主而去的,没有他们也罢!</p><p class="ql-block"> 这座位于台伯河畔的圣天使城堡,<span style="font-size:18px;">近两千年来,</span>曾经历了由陵墓到城堡华丽转身。同为天使们的城堡,它不仅<span style="font-size:18px;">比诺曼底那个圣米歇尔城堡的</span>历史更悠久,而且城堡曾先后作为抵御西哥特人和东哥德人入侵的要塞以及监狱,直至被改建成一座宏伟的教皇宫殿。因此,城堡底层的石砌厚度超过一米,作为冷兵器时代军事防御的“堡”,它绝对是名符其实的。</p> <p class="ql-block"> 而在意大利南部<span style="font-size:18px;">海滨“重归</span>苏莲托”,也能见到这样纯粹的堡垒。</p> <p class="ql-block"> 即使在巴尔干半岛这样的小山头上,也能见到这样的“螺丝堡”。别看那城垣有些单薄,若有人持冷兵器的刀枪剑戟攻来,那高高在上的螺丝壳里绝对会丢出一句话:你奈我何?</p><p class="ql-block"> 但是,这样的堡垒恐怕当年只有驻军在防守,很难想像它是人们的家园,显然不是“城堡”二字的内涵。</p> <p class="ql-block"> 在伊比利亚半岛的葡萄牙、西班牙也是城堡会萃之地。像葡萄牙的佩纳宫,就显然是一座城堡!它是哥德式、文艺复兴式、摩尔式、曼努埃尔式等多种风格建筑堆在山头的国王行宫。</p><p class="ql-block"> 它竣工于1885年,但早在15世纪,摩尔人就在这里筑起了城墙。</p> <p class="ql-block"> 远远望过去,山头残存的一小段城墙,很像中国的长城和烽火台。</p><p class="ql-block"> 有了这样的城墙,实际上“堡”的意味开始淡化,而“城”的雏形则开始显现。拜伦把这里喻为伊甸园,一位英国作家甚至称这里是“地球上最成功的一处人居环境”。</p> <p class="ql-block"> 这样由“城堡”演化为“城”的地方,在欧洲也不少。像西班牙的塞哥维亚城堡,就在旧城中。</p> <p class="ql-block"> 苏格兰首府的爱丁堡,也早就在“围城”中。</p> <p class="ql-block"> 这样的围城,基本上已失去了“城堡”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 在克罗地亚杜比罗夫尼克的亚德里亚海边,壁立的高墙看上去也像一个巍峨的城堡。</p> <p class="ql-block"> 而登上高处俯瞰,却是一座城池。</p> <p class="ql-block"> 显然,“堡”与“城堡”再与“城”三者之间,有较大差异的规定性。但试图较真儿去廓清,却很“沙雕”!虽然是“城堡”被“沙雕”了,但搞笑的却是远处<span style="font-size:18px;">漫步海边沙滩的那个浪荡的游人!</span></p> <p class="ql-block"> 像遥远的安第斯山中那座马丘比丘,即使石块垒成也在山巅,却分明是一座印加人的古城也非城堡。</p><p class="ql-block"> 潜意识中,我们是依据什么来判断的呢?</p> <p class="ql-block"> 位于南亚的印度也是一个古堡众多的国度。像这座阿格拉城堡,也有类似长城的蜿蜒城墙与敌楼,然而,凭什么说它是城堡而不是一座城呢?</p> <p class="ql-block"> 因此,2024年,盼了六年终于如愿以偿地成行了。趁着秋色正浓,从巴黎“无脑”铜像下出发,沿着卢瓦尔河岸走上一段,逮几个城堡看看究竟,不仅了却了心愿,而且好玩儿也很有意思。“沙雕”不“沙雕”就不去管它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们拜访的第一座城堡,是卢瓦尔河畔的昂热城堡,这是一座有着太多故事的典型的中世纪古堡,也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历史上多次发生战事而从未被外敌攻破过的坚固城堡。</span></p><p class="ql-block"> 中世纪末期的法国,正处于城邦国家的衰落时刻,虽然有了国王一统法兰西,但各方诸侯却在。有作战实力再拣地势险要处造座城堡,就是割据一方的王者。法兰西国王惹不起,往往还会选一个<span style="font-size:18px;">公侯伯子男的爵位奉送。</span></p><p class="ql-block"> 在昂热城堡建成的八百多年里,古堡既有英法之间的拼斗,又有诸侯之间的厮杀。可以说,在法国乃至欧洲,再没有一座城堡如此彰显出“堡”的军事防御功能。</p> <p class="ql-block"> 如此坚固宏伟的城堡,除了富甲一方的王室贵族,不是商人农夫们有那修建实力的。穷人们大多蜗居在城堡外,自会在童话的故事中想像城堡中的岁月。</p><p class="ql-block"> 普天之下,“不患寡而患不均”是普遍真理。但凡人间,“羡慕嫉妒恨”总是有的,一恨,闹不好没准儿哪天就有什么人揭竿而起了。因此,城堡首先得是那“堡”,得有防御功能。有它,“心安之处”才是吾家。</p> <p class="ql-block"> 走进城堡内,看到了当年晚宴的温馨场景。这是一个家,或者是有血缘亲情的家族生活的日常。实际上,这样的场景也给“堡、”“城堡”与“城”作出了某种界定。</p><p class="ql-block"> 作为“堡”,仅仅是有军事防御功能的堡垒,除了作战人员,不会有寻常人家入住;而作为“城”,则可容纳众多市民,乃至千家万户受到庇护。城堡呢?则是一个贵族豪门的家庭,修筑的具有某种防御防止入侵、用于度假狩猎的居所。</p> <p class="ql-block"> 事实上,登上城堡顶层的防御走廊往下望去,城堡外的昂热小镇,居住着众多的普通人家。</p> <p class="ql-block"> 同样是一个家,但他们过着完全不同于城堡内的生活,连教堂也挤在这一堆民居中。无论如何,他们是被扔到城堡外了!</p><p class="ql-block"> 一个家,应当是聚居的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单元,同时,也是社会财富分配的基本单位。有些家靠利益维系,但更多的家是靠血脉亲情的纠结。无论城堡其内,还是其外,情怀之“怀”,应当首先是对“家”的眷恋,那割不断的情感存乎于心,是人们生活的寄托与归宿。</p> <p class="ql-block"> 靠近雪浓梭村的舍农索城堡,还真有公主成为城堡主人的范儿。它以五孔廊桥横跨在卢瓦尔河的支流谢尔河上,傍晚时分,这座卢瓦河谷最富浪漫气质的城堡,在夕阳的照耀下,更显出别样的纤巧柔情、精致秀丽的姿态以及它所散发出来的浓郁女性气息。</p><p class="ql-block"> 女人持“家”,自然有百般柔情的审美追求,舍农索城堡秀美如斯是注定了的。</p> <p class="ql-block"> 在廊桥上的房间里,我居然看到了厨房墙上挂着红辣椒串和豆夹,一下了有了“家”的氛围。而在城堡周边沿河溜达,除了美,还感受到它的大!</p><p class="ql-block"> 说大,是它不仅圈进了谢尔河长长的河段和沿河一大片茂密的森林,而且其领地之宽,感觉是隔离了人世。它不沾染小镇的那种喧嚣嘈杂,而以孤独的幽静,使这个“家”真的置身于童话中!</p> <p class="ql-block"> 但是,真正“前不挨村,后不着店”的,还是藏在浓雾中的丽芙城堡。</p><p class="ql-block"> 丽芙城堡有两个吸引人的闪光点!一是它那著名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十二个花园,二是城堡内贞德的房间,都是500多年前的历史存在。</span></p><p class="ql-block"> 尤其是后者,在英法百年战争末期,<span style="font-size:18px;">因为丽芙当时出产良马,</span>圣女贞德为了打奥尔良战役来到丽芙城堡寻求战马,曾在城堡中小住过几日。</p><p class="ql-block"> 芳草萋萋,似有珍珠在闪烁。浓雾淡淡的掩去了城堡,也掩去了那些久远的故事。沿卢瓦尔河一路走来,一个个城堡的房间用羊毛挂毯、壁画和动物的标本装饰着,只见其“家”,不见其“国”,王子与公主的浪漫消失得无影无踪,没有任何中世纪城邦国家留下的痕迹。</p><p class="ql-block"> 难道我们只能从圣女贞德的骑士铜像上,去品味法式的“家国情怀”?</p> <p class="ql-block"> 到丽芙城堡的日子,时值欧洲万圣节来临。城堡大门吊桥的壕沟边和花园里,摆滿了各式各样的南瓜。使这个城堡庄园平添了一些农家气息。</p><p class="ql-block"> 家园二字才浮上了心头。</p> <p class="ql-block"> 而城堡外的原野上,则零星地散布着一些真正的农家!</p><p class="ql-block"> 城邦国家时期的王国之间的纷争,并非都是攻打城堡而往往是领地之争,骑士们的搏杀可能就在原野上对峙展开。而城堡没有也不可能给这样的人家提供任何庇护。</p> <p class="ql-block"> 对王国的子民而言,当然也是一种自生自灭的大自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家国情怀”?在这片法兰西古老的原野上找不到依托的诠释。</p> <p class="ql-block"> 回首看中国,<span style="font-size:18px;">以“堡”为地名的小城小镇乃至村落也不少,诸如“吴堡”、“郭家堡”、“十里堡”之类,从中原到江南也比比皆是。但这个或那个“堡”,早已寻觅不到“堡”的影子了,多的却是城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然“城堡”不多,也并非不存在。</span>譬如赣南、闽南和粤东地区,那些被称为“大围屋”的建筑,俨然就是中国式城堡,它们同样是有数百年历史的古堡啊!</p><p class="ql-block"> 从中国自一千多年前的“五胡入华”的乱世起,到五代十国,再到元兵席卷华夏、直至滿清入关,北方外族入侵大规模的战乱杀戮,使中原的不少家族不得不举家迁徙,衣冠南渡,成为躱到这南岭山脉中的“客家人”。因此,修筑大围屋作为家园的历史,迄今也有千年的了吧?</p> <p class="ql-block"> 十分明显,再小的围屋城堡,也绝非一个家可为,而是有血缘乃至姻亲关系的整个家族的居所。而且,“客家人”作为易受攻击被抢掠的外来户,还“抱团取暖”地建起诸如“四菜一汤”的围屋群落。</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围屋,既有作为“堡”的防御功能,又能作为容纳安顿一个个庞大家族的安居之地。说它们是中国“城堡”是名符其实的。</p>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北方的黄土地上,“城堡”则更多更典型些。</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三晋之地那些“乔家大院”、“王家大院”、“李家大院”什么的,作为“城堡”还差点意思,毕竟还没“堡”的模样。但像这样规模宏大的“湘峪古堡”、“郭峪古堡”乃至“皇城相府”,却是如假包换的真正城堡。</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些被称为“古堡”的围城,建造历史却不久远,多是明清及以后一两百年间修建的,十分坚固且防御设施相当完善。即使现代,没有重型武器或者是空袭,也是很难攻克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晋地的这些中国古堡,要数湘峪古堡最美也最有城堡的意味。不仅城墙高大坚固,而且还构筑了城墙内立体防御通道和射击窗口,被称为“蜂窝城”。城外还有一条寬阔的护城河,给城堡增添了一片秀色。</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而城堡内,居住着孙氏兄弟分枝散叶的庞大家族。除了家族那些一家一户民居院落,大院中又建起高大的碉楼,城堡之大,还包容了几条石头小街。</p> <p class="ql-block"> 至于“皇城相府”,是清代名相陈敬廷的私家府第。作为康熙皇帝的老师,这个“老家”不仅处处彰显荣耀,而且依山修筑了内外两层墙垣,包容了数以百计的厅堂馆舍、花园水榭、书斋学堂及家庙祠堂,是我见过最大的中国城堡家园。</p> <p class="ql-block"> 当然,中国城堡不仅在山西。譬如,大山脚下布达拉宫难道不是一座城堡?</p> <p class="ql-block"> 与欧洲那些古堡相比,这样高大巍峨的城堡,可能已经成为世界之最了!</p> <p class="ql-block"> 来到七千多年旧石器时代的河姆渡遗址,一条“家”与“国”的历史脉络终于牵扯出来。</p><p class="ql-block"> 在遗址村落复原的草庐边,拍下了一对母子俩有趣的一幕。这可能是人类最早“家”的复原。</p><p class="ql-block"> 且不管人是上帝取之亚当夏娃之躯,还是女娲用泥捏出来的,在人类演变的时间轴上,从群居混沌到氏族公社再到部落,而后再演变为民族再建立国家,肉眼可见各位“老大”们你方唱罢我登场。先是氏族部落有了说一不二的“头人”或酋长之类,后有民族国家一言九鼎的“诸侯”、”王爷”与贵为天子的“皇帝”们。而百姓之“家”,虽是社会结构与社会生活的基本单元,却被噤声而被视为草芥任人宰割。</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直至氏族部落行将解体的时候,一个后世敬仰的人物出现了:他就是为了治水解救天下黎民,不顾妻儿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他“以天下为己任”的表率,演释了“家国情怀”最早的版本。然而,“家天下”也跟着他设计的夏王朝随之而来。在大禹拉开的帷幕中,“国”,包括“家国情怀”开始有了一个最初的模式与雏形。</span></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历史脉络说明什么呢?</p><p class="ql-block"> 它说明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中,本是先有家后有国,而不是相反。而国,应当是一个社会系统的空间结构,在社会结构要素的彼此作用和影响中它也在发生变化,直至在家与国的关系中,“国”占据了主宰的位置。于是,在空间轴上的伦理,逐渐演变为“先有国才有家”。</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中国最早的“城”之一,出现在河姆渡遗址不远处,一个晚了两千年的“良诸文化”遗址。在这一时期,华夏大地像“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半坡文化”之类,星罗棋布地冒了出来。</p><p class="ql-block"> 人们在定居的村落开始筑“城”。“城”意味着的是:“国”,开始亮相。</p> <p class="ql-block"> 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其实就是抱成团的家。中国之城,最醒目的标志就是城门,有时甚至称之为“国门”。以中国式审美价值取向修建的城门,完全可以视为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城堡。</p><p class="ql-block"> 世间万物,并非什么都“好有一比”。譬如具象可比,抽象就难比;有序好比,无序就难比……等等,唯独审美的主观个性,是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没法儿比!拿中国城楼<span style="font-size:18px;">与欧洲城堡去比美,</span>类似拿林妹妹去比蒙娜丽莎,十分的“沙雕”!还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好。别再费事儿去作“城北徐公”之问了。</p><p class="ql-block"> 西安正南的永宁门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城门楼,可追溯到1500年前的隋朝。在明洪武年间经过大规模修整,形成了阙楼、箭楼和正楼的三层<span style="font-size:18px;">嵌套</span>结构。阙楼在外,箭楼在中,正楼在里。箭楼与正楼之间则形成了伏击破门而入敌宼的瓮城。如此独特的堡垒之城,也是欧洲众多城堡没有的。</p> <p class="ql-block"> 那种对称大气又不失典雅之美,常常让我驻足于城门前久久凝望。</p><p class="ql-block"> 像这座通透的城门乃北宋都城汴梁的国门,走进去,就走进了“清明上河图”那浩大的时空长卷之中。</p> <p class="ql-block"> 像赣州的城门楼以及赣江上的浮桥,建于南宋。沦陷的中原有多少人家通过这座宋城隐入岒南,成为石围城堡中的“客家”不得而知,但七八百年来,它却一直俯瞰着城外浮桥上南来北往川流不息的人群。</p> <p class="ql-block"> 蜀中的昭化古城的历史则更加久远,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三国时期,是古蜀道之一金牛道上的重要节点。</p> <p class="ql-block"> 在偏关长城要塞杀虎口一侧,有这么一座雄峙在苍头河边的右玉城,作为扼守西口的驻军之地!贴着城墙根儿往上望去,巍巍顶立在蓝天之下,那气势很令人震撼。</p> <p class="ql-block"> 而钱塘江的盐官城楼,看上去就秀气多了。钱江大潮和观潮的熙熙人群,都扰动不了它的安份与清静。</p> <p class="ql-block">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扬州旧城东关城楼,轻轻嘀咕着无赖就无赖,一动不动地贴在黑天鹅绒般的天幕上,与明月不弃不离的相守。</p> <p class="ql-block"> 大运河畔的高邮古城,白月光下,三骑竟从城墙浮雕上破空而来,也把人引入暇想中。</p> <p class="ql-block"> 甚至沿大运河的一些小镇,也存留下几百年前的小小城楼。虽然其气势其辉煌远不如北京九门(现存前门),也比长沙七门(现存天心阁)小上一号,但到底是对城中黎民百姓家的一种护卫姿态。</p> <p class="ql-block"> 那么仅仅一个家族呢?</p><p class="ql-block"> 像河东柳宅,即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的老家故居,同样筑起秀气的城楼!还原到与欧洲一家一堡那相似的格局。</p> <p class="ql-block"> 因此,在中国式“家国情怀”的逻辑链上,“家”即是“城”,“城”或许就是“国”了!</p><p class="ql-block"> 在至今尚存的古城城楼中,对“家国情怀”最经典的解读,恐怕还是这个东昌府。它位于齐鲁之地的大运河边,即所谓“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会”的山东聊城。</p> <p class="ql-block"> 登上聊城四方城池中心的光岳楼,凭窗望去,被百姓万家簇拥着的城楼占了C位。</p> <p class="ql-block"> 再走近些眺望窗外,远处的胭脂湖和四四方方的城池,呵护着一大片绿树与民居,的确像一个博大的胸怀,将千家万户揽入怀中。</p> <p class="ql-block"> 再近些,那层层叠叠的青堂瓦舍之中,安放着多少寻常人家以及他们的故事呢?</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情怀是情感、期盼和陈年岁月酿出的美酒,那么,“家”的温暖、温情和温馨在这一瞬之间,就弥漫在整座城之中。</p> <p class="ql-block"> 浙江临海也是一座从东晋到隋唐建起来的古城,依山蜿蜒的城墙像是北地长城。</p> <p class="ql-block"> 贴着城墙根儿就是一栋栋民居古朴的马头墙。由于濒临东海,从明代抵御倭寇起,家国情怀早就在这里扎下根来。</p> <p class="ql-block"> 事实上,从夏历经商、周、春秋、战国到秦统一中国的一千三百多年里,奴隶制度下“家”的无奈淡出、封建诸侯“国”的生生灭灭及疆域变化等等因素,<span style="font-size:18px;">“家”与“国”都在混乱的社会生活中一次次被重新定义</span>。</p><p class="ql-block"> 直至秦一统天下之后,修筑起万里长城,才把一座座城池统统纳入国土,形成一个广袤疆域的大“城堡”,而且包容了赖以生存的山川原野。所谓“江山社稷”的概念被提出。</p><p class="ql-block"> 从此,国,保留了大禹之夏那“家天下”的含义,还通过“书同文、车同轨”及统一货币及“度量衡”等一统天下,以高度的中央集权,形成了国、郡(州)、县(乡)金字塔结构的“新”国度,抑或称为“国家”。</p> <p class="ql-block"> 但是,秦帝国暴政最失败的是:“国”无情地碾压“家”,苛刑峻法动辄株连九族导致家破人亡。诸如“孟姜女哭长城”就可见一斑。不能不激发天下百姓揭竿而起,导致短命王朝二世而亡,短短14年,这个“国”就寿终正寝了。</p><p class="ql-block"> 真正完成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统一和振兴,还是在汉代的那四百多年里。不去说汉文化是以“忧国忧民”的楚文化为基调的,单说在汉初三朝休养生息之后,汉武帝年间极善“治国理政”的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国策。儒家那一套“仁者爱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理念,不仅使“家”重新找回了社会位置,而且使“家国情怀”有了某种理想主义基石和盼头。</p><p class="ql-block"> 但是,还得补上一句:所谓“民贵君轻”,实际上本就是一个哄人的“沙雕”!两千多年过去,你找一个社会活动仪式或会议去瞅瞅,那些佩上“贵宾”标识者,是“民”呢?还是“君”及其左右啊?呵呵!</p> <p class="ql-block"> 细读西汉时丝绸之路和西域的开疆拓土,诸如苏武牧羊,张骞开辟丝路,霍去病封狼居胥等故事,和他们那豪气干云的“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匈奴不灭,何以家为”等诗句,以及后人的“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之类,无时不是如此地触动人心。经历的苍桑越多,越能感受到,这已经将“家国情怀”推到了一个为国立命奉献牺牲的高度。</p> <p class="ql-block"> 历经两千年来金戈铁马的锻造,使“家国情怀”成为了一种对国家民族的信念,一种操守,一种忠诚,也是一种衡量一个人,一个家及家族的标尺。也就是说,“家国情怀”已经在“正能量”积累和生活事件靶向轰击下,发生了由个体情怀向群体意志的链式反应,最终铸成了“众志成城”的民族魂。</p><p class="ql-block"> 诚如阳光不能普照到每个角落,在民族危亡的时刻,英雄辈出并非没有汉奸,那些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人渣,是不可能有一丝一缕“家国情怀”的!</p><p class="ql-block"> 可悲的是:即使到了今天的时代,仍有人这样教孩子们。高中历史教材在《教师用书》中认为:“宋金之间的战争是国内兄弟民族间的战争,不是反击外族侵略的战争”。因此,“把岳飞称为民族英雄是不合适的”,“即便称之为爱国将领,也要指出爱国是与忠君联系在一起的”。这种拋弃了历史唯物主义“古为今用”的可耻说法,完全不顾当时外敌入侵的民族危难,以及诸如匈奴、大辽契丹、金国女真已经消亡或已发生变迁的历史事实。把此等人拎去与秦桧赵构跪在一起,我看绝不过份!</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纵观地球村几大文明那些古老的城市,我几乎没见过如同中国这样的围城,以及看上去坚不可摧的城墙、城门楼和城内成片的民居,而且,多是一种“不设防”的存在。</p><p class="ql-block"> 譬如与中国汉代同时期的罗马帝国的古城,在约旦杰拉什的遗址上,高大的神庙,庞大的圆形剧场,凯旋门、宫殿、浴室等一应俱全,但我没有看到哪怕一处民居的断壁残垣,也没有城垣的残留。</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阿尔及利亚的杰米拉罗马古城遗址,宏大的城中同样是王者气象,要有尽有且同样“不设防”。而在这个视野之外的山沟里,才发现一堆堆横七竖八的乱石,据说,这片区域,才是奴隶们的居所,很难想像它们复原后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 在环地中海岸边的土地上,蓝天下的草丛里残留着不少精美的石柱石雕,这个在南欧北非之地四处留痕的强大帝国,在叱咤风云近千年后终于走到了尽头。</p><p class="ql-block"> 在古罗马生动的传说中,没有听到过王子与公主的故事,也没有“家国情怀”的咏唱及诗歌。英勇的罗马勇士们在远方征战中,似既不浪漫也不伤感。在他们那里,英雄身在摶杀中,没功夫去思考什么“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p> <p class="ql-block"> 只有在罗马城的中心地带,至今还能看到城墟的断壁残垣。这个曾经伟大的国家千年之后,发生了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文艺复兴。不能不说这既是一种因果轮回的必然,又是一种突破<span style="font-size:18px;">宿命</span>思想解放的偶然。</p><p class="ql-block"> 以史为鉴,我想说的是:“以人为本”与“家国情怀”相距的路程并不遙远,但跨越却很艰难。</p> <p class="ql-block"> 一年金秋时节,我北上榆林去了一趟靖边的“统万城”,这是“最后的匈奴”之王赫连勃勃建造的大夏国都城遗址,是匈奴留在世界上唯一的城堡。</p><p class="ql-block"> 史书记载,筑城之帅“阿利性尤工巧,然残忍刻暴,乃蒸土筑城,锥入一寸,即杀作者而并筑之”。他虽以暴戾凶残的手段筑起如此坚固的城池,然与秦灭亡相似,同样是14年后,被同样剽悍的鲜卑人攻破统万城而灭国。</p><p class="ql-block"> 历经1600余年,那灰白色粘土筑起的城墙,看上去像一座高大的墓碑,在秋风中飘散着无尽的悲歌。</p> <p class="ql-block"> 这才真正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曾几何时,匈奴,这个曾令中原闻之色变,几百年不断侵扰北疆,几度攻占中原王朝之都的宿敌,由此烟消云散,不复存在。</p><p class="ql-block"> 写到这里,忽然想起“昭君出塞”和亲的往事。无论如何,汉家女儿无奈远嫁匈奴,当是“家国情怀”的一曲悲歌!然而,霍去病的“匈奴不灭,何以家为”则是“家国情怀”的一声呐喊。怎么同为千年佳话?“家国情怀”怎么成了这样的两部复调?究竟何为正解?</p><p class="ql-block"> 乃此一时彼一时也。咏唱的意蕰也在时代的变化中变了调门儿啊!</p> <p class="ql-block"> 与去国外在城堡中胡思乱想相比,其实我更喜欢在国内的古城中,溜达着遐意地东瞧西望。</p><p class="ql-block"> “于心安处即吾乡”,在春节人们归乡心切的时候,我却率家人走到潮州古城下,感受迎春的喜庆气息,想一想,这或许也是“家国情怀”吧?</p> <p class="ql-block"> 像蓉城附近的黄龙溪古镇,鹿溪河边的东门楼沐浴在晨光里。这样的一角乃是很多小镇的大风景,是不是也有几分“家国情怀”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 因为从城门洞望进去,小巷老街的人间烟火生机盎然,家园的亲切气息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 一些偏僻深巷中,还有铜人们营造出平凡而温馨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 孩子们的游戏也凝固了童年的快乐时光。</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中国的城,也是中国人千年不变的家,还是“家国情怀”厚积薄发的乡土。</p>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的长城内外,还有多少这样的古城呢?</p><p class="ql-block"> 譬如平遙。</p> <p class="ql-block"> 譬如姑苏。</p> <p class="ql-block"> 譬如凤凰。</p> <p class="ql-block"> 譬如吉首。</p> <p class="ql-block"> 还有绥德。</p> <p class="ql-block"> 还有榆林。</p> <p class="ql-block"> 当然,更有紫禁城。</p> <p class="ql-block"> 在景山之巅的万春亭外,一对年轻的小情侣,相拥着眺望灰蒙蒙的京城。脚下城池不是他们的家,那是与之不沾边儿的皇城;他们也不是什么“京城四少”、“京城四美”豪门子弟,看去像是学生?或者干脆是在京城北漂的打工一族。</p><p class="ql-block"> 他们的家可能在离脚下中轴线很远,很远的地方,而这一对孩子默默地凝视那宫墙殿宇很长时间了,连万春亭中的人们都不忍上前打扰。</p><p class="ql-block"> 那皇城,那北京,和远方看不见的家,对他们意味着什么?<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是不是“家国情怀”呢?</span></p> <p class="ql-block"> 漫步走在城墙上,心中常常有些难以言说的感触。</p><p class="ql-block"> 一生中走过多少城池?已经难以扳起指头历数!此城与彼城,往往千篇一律的似曾相识。共性很突出,却没有欧洲城堡那样鲜明的多样个性。但正因为如此,这些城门楼反复呈现,却强调了一个特定所指内涵的中国符号。符号系统的“城”一端包容了“家”,另一头则构建了“国”。由此,天安门城楼作为符号,被搬上了国徽居中的位置,成为中国人“家国情怀”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不敢说我的“家国情怀”有多么深厚,<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介草民,也不是心怀敬畏就添加</span>神圣、高尚的光环。只是可以无脑,不能无心!在平凡无奇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生中,</span>不能愧对心中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p> <p class="ql-block"> 那是我们的城,我们的家,我们的祖国。</p> <p class="ql-block"> 遙望边关,围住的是一片青翠。</p> <p class="ql-block"> 蜿蜒曲折地护卫着大好河山。</p> <p class="ql-block"> 关外,或许是一个不平静的更大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 而关内,城廓下的小将军仗剑沙场,保家卫国的信念乃是少年壮志,他还没有遭遇“婆媳落水先救谁”的考题。倘遇“家”与“国”不能两全的局势下,能否以民族大义作出决择挺身而出,才有了华夏儿女应有的情怀!</p> <p class="ql-block"> 此情此景,立在杀虎口的边关之上的我,让朋友拍下了这幅留影。我深知:<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样一个逮啥拍啥,想啥说啥的“无脑”哥哥,倘若走出西口,是没有“妹妹把泪流”的。但是,家国情怀不单是用泪写成的。</span></p><p class="ql-block"> 正如此篇,<span style="font-size:18px;">画面是城堡与城,家园与家;文字是国与家的思辩,历史演变的追溯及感触。不作秀,不显摆,不扮酷,不附和地表达。叙事要说实话,感触要说真话,唯有如此,才可能出走半生,归来依旧少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因此,用心血写出这篇“无脑”之“鉴”,鉴的不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而是何为“家”?何为“国”?何为“情怀”?</span></p><p class="ql-block"> 人生归途,作此一“鉴”,已足慰我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