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在机关工作二十多年,大部分时间是守着青灯“爬格子”,与文字打交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7年7月,因为文字结缘,我被借调到政治处负责撰写单位的首部组织史。为了编好这部跨越40年历史的志书,我在德高望重的伍超芳老师悉心指导下,按照史志体例要求,字斟句酌,数易其稿,终于被省局政治部审定为省直系统组织史编纂范本。审稿会上,局政治部领导亲自组织省直单位20多位“笔杆子”聚集一堂,对我们单位提交的文稿逐字逐句逐段进行会审,这种一丝不苟的改稿场景让我历久难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9年4月,又因文字作“垫脚石”圆了机关梦,我被正式调入办公室负责综合调研、史志编写和法律顾问。这几项工作对于文字的规范性要求很高,不能有任何纰漏。尤其是综合调研是文秘工作的“硬核”,既锤炼语言,又雕刻思想,领导有期待,绩效有考核,我作为一名“新兵”深知文字功夫体现水平,代表形象,只能出彩不能出错。每天除了开会和伏案写稿外,其余时间都是下基层做调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时候电脑很少,每篇文稿都是用稿纸手写修改誊正后,交打字员用电脑打印审核签发。有时为了“吟安”一个字,一个词,为了找准一个最佳选题、标题或切入点,写了又改,改了又誊,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一部《辞海》时刻摆在案头。真是“谁解其中味,字字皆辛苦”。半年内,我用“5加2”“白加黑”模式完成了《关于领导决策行为监督的调查与思考》《督查工作是办公室政务服务的重要职能》《综合加工厂生产经营工作的困惑与对策》《发展水产养殖是新的经济增长点》等多篇综合信息材料和调研报告,这些文章都刊发在内刊和相关媒体上,赢得了领导和同事们的赞赏,获得了上级综合调研优秀论文一等奖,参加了全国大型JY理论研讨会交流,“咬文嚼字”的成就感和价值感油然而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02年2月起,我分管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此后,全国上下统一部署开展主题教育整顿活动可谓年复一年,一个接着一个。我作为专项教育活动办公室负责人责无旁贷,面对大量的文字资料工作不厌其烦,加班加点已成常态。每次活动的动员报告、实施方案、总结汇报等“硬骨头”材料必须亲自来“啃”。有的活动时间紧、任务重,序幕未拉,资料先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作为文字工作者,既要打有准备之仗,又要打无准备之仗。记得有一年专项教育活动省局动员会周末刚结束,主要领导就嘱咐我3天之内要准备好两个大型材料,我接受任务后硬是挑灯夜战“打提前量”在2天内完稿,让领导感动到极致。还有一年春节后刚上班,我被临时抽调到一家下属企业单位参与改制宣传工作。人马还未安顿好,领导就要求我们改制办在24小时内拿出一份详尽的改制工作实施方案。任务突如其来,执笔通宵达旦。第二天,一份近五千字的送审稿让省局主要领导看后连声叫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多年深耕文字,亦苦亦乐。每当看到一篇篇精心打磨的文字发表获奖,看到书柜里叠放的一本本整理成册的文稿,曾被一些“后浪”们奉为写作的模版一字一句研读,我仿佛徜徉在文字的艺术魅力之间,分享“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诗意乐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人说,文字对于我,不是写,而是在雕琢。因为我一直敬重文字,视文字如珠玑,用文字丈量书卷人生。</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