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毛泽东诗词中的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思想。</p><p class="ql-block">毛泽东诗词伴随革命生涯,是常悟常新的传世经典,字里行间洋溢着立大志和敢于斗争,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心,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浩然正气,既有惊心动魄的震撼力,又有扣人心弦的穿透力,既有催人奋进的号召力,又有朴实无华的亲和力。</p> <p class="ql-block">志在四方敢为人先的气度</p><p class="ql-block">少年时代,身着简朴的毛泽东在东山书院读书,虽有“知音世所希”的孤独感所袭,但怀有不流于世俗的纵横四海的远大志向,一首《七绝 咏哇》如虎怒啸天,在韶山冲横塘边吟诵豪迈诗词,“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在同父亲和私塾抗争后,他雄视天下,站在韶山之颠,俯视人间万象,树冠围拢,山丘拜伏,村落瘦小,红日低垂。为了走出这封闭的韶山冲,以诗明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寄托着男儿志在四方的远大理想,其脾睨天下的雄心壮志和宽广胸襟,令人感佩至极。</p><p class="ql-block">青年时代,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求学,得到杨昌济等老师“博学,深思,力行”思想教育,深受进步刊物《新青年》影响,埋下探索革命真理和追求民主自由理想的种子,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发出征友启事,以求志同道合的有志青年,寻求救国救民改造中国的道路,常约三五好友畅游湘江,到橘子洲头纵论国事,抒发宏愿,挥斥方遒。在好友罗章龙去日本留学临行前,毛泽东在长沙北门外平浪宫为他饯行,以一首《七古 .送纵宇一郎东行》》诗相赠,“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稊米,沧海横流安足虑,世事纷云从君理”,和友人依依惜别,直抒胸臆,展现探索人生,追求真理的伟大抱负。</p> <p class="ql-block">1925年秋,毛泽东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途中重游橘子洲。面对江上美丽的自然风光,联想起当时的革命斗争形势,写下了《沁园春,长沙》“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心忧天下,豪气干云,对中华民族前途乐观精神和以天下为已任的壮志豪情跃然纸上。</p> <p class="ql-block">1936年,毛泽东率领红一方面军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的名义,东征,途经陕北清涧到了袁家沟,遇到天降鹅毛大雪,仿佛要为出征的红军将士壮行。毛泽东触景生情,挥毫疾书,写下了气吞山河的辛苏难以企及的千古绝唱《沁园春,雪》,“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45年参加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将手抄此诗赠送友人柳亚子先生,并在重庆发表,引起巨大轰动,暴风雨中听惊雷,令将介石十分脑火,征集一帮御用文人进行反击,大量的诗词鱼龙混杂,丑态百出,如鸦鸣蝉噪,无一能超越毛泽东,毛笔利剑击灭了国民党的嚣张气焰,在西柏坡运筹帷幄,乘势而上,指挥“三大战役”决战,取得了解放战争胜利,走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迈向了进京赶考之路…</p><p class="ql-block">毛泽东用一生写就了壮美东方之歌,血雨腥风中英雄气概的民族史诗。他以天下为已任,争当时代弄潮儿的大格局,大情怀,大胸襟,在诗中鲜活表达和艺术再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