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称:轻松</p><p class="ql-block">美篇号:44572236</p><p class="ql-block">图片:自拍+网络(致谢)</p> <p class="ql-block"> 我童年时家里生活很苦。打小母亲就告诉我“不要与别人比吃穿,自己干出来的最好,想要什么自己动手”。我记住了,从不向父母要这要那。有一件事却是例外:6岁那年端午节前几天,玩伴小华拉我到她家,拿出1个准备端午节戴的香包让我看。真漂亮,我看了一遍又一遍,特别羡慕。</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回到家还满心想着香包,实在憋不住了,对妈妈说:“小华有个香包真好看”。妈妈边干活边问我:“眼馋了?”“嗯”“想要自己学着做”,我不吭声了,心想这怎么做呀!过了一会儿,里屋奶奶喊我,“嫚儿过来”,我赶忙跑向奶奶,奶奶问我刚才说的什么事,我把香包之事复述一遍。奶奶说:“我教你做,你学不学?”“奶奶会做呀!我学!我学!”。奶奶找張纸裁成长条,又找了些彩色的线,先教我把长纸条叠成五角菱形,再一圈一圈缠上彩线。小女孩的手指纤细灵活,做这活应该得心应手,但我从未做过,缠得忽紧忽松,歪歪扭扭甚至脱落。奶奶在一旁看着,告诉我持纸菱的左手与拿彩线的右手要密切配合,左手慢慢转,右手徐徐缠,缠上的线不要留空隙,前后松紧度要一致。我认真听,仔细做,一次次翻工重来,快吃晚饭了还没做成。奶奶说:“收拾到笸箩里吧,准备吃饭,明天再做”。晚饭后,我一改平日的唧唧喳喳,一声不吭地躲在一边儿,用妈妈缝补衣服的线练习。练到很晚,妈妈几次催我睡觉,我都像没听见似的继续缠。那股认真劲儿惹得奶奶、妈妈、婶子都抿嘴笑。</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吃了早飯我就跑到奶奶跟前说要再缠,奶奶笑着把针线笸箩放在我面前。经过头一天的学练,心里有底了,手下便不再慌乱,一圈一圈缠着,香包逐渐成型。全都缠满,把线头藏进缝隙里,双手捧着给奶奶看,奶奶高兴地说:“小嫚儿学会了!”。妈妈、婶子都过来看,婶子说:“真能干!响午奖励你个鸡蛋,吃了更聪明!”,妈妈摸摸我的脸,笑着朝我点点头。我心里那个美呀,别提有多恣儿了。奶奶再指导我加樱穗、珠珠,完整的香包便做好了。因形状像菱角,我称其为菱包。</p> <p class="ql-block"> 端午节当天,我戴着自己做的菱包在小伙伴中显摆,她们听说是我自己做的都瞪大眼睛再看几遍,嚷嚷着要我教她们,小华说:“我也跟你学”,我答应了。自此,我们一起玩的小女孩都学会了做菱包。年年做,自己戴,也互相換着戴。长大了又做给亲戚邻居家的孩子戴。直到1962年到外地上学才不再做。</p><p class="ql-block"> 《忆童年交流天地》举办的“庆五一 忆童年【万能的手】”征文活动,勾起了我做菱包的记忆,一幕幕温馨画面浮现脑海,亲人、伙伴儿的笑脸涌入心头。那个时代,国与家都穷,找張挺脱的纸都难,彩线种类也不多。今非昔比,什么都不缺。各种香包琳琅满目,但我心里记住的还是自己亲手做的那些菱包。想着想着,想重操童业了。说干就干,裁几个纸条,找出十字绣余线,八旬老妪重拾童趣,僵硬的老手再缠菱包。您看看我做的可行?</p> <p class="ql-block"> 童年做菱包,童心记住了“想要的自己动手”是最靠谱的硬道理。这事记忆特别深刻,对我影响很大。生活中每逢遇到无解之事便会想起缠菱包,“动手”往往能让我悟出解决问题的妙召。万能的手!手万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