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66年,开始文革,学校停课,我回家做了三年田,<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一次参加送“公粮”,那年我17岁。</span></p><p class="ql-block"> 从生产队到黄墓壕里粮库大概七、八里路。整劳动力<span style="font-size:18px;">装了150斤,我装了120斤,往肩上试了试,感觉良好。</span></p><p class="ql-block"> 第一肩挑到和平电站约莫两里路,我开始感觉有些吃力。但我还是坚持着,跟随送粮队伍,挑过任家湾,两个肩膀感觉火辣辣的疼,我被挑粮队伍落下了。然后挑一截息一下,二百米、一百米,艰难的往前挪,肩上的皮肉疼的巳经不能换肩,汗水淌过眉毛,衣服湿透,简直有了绝望的感觉,扁担从肩上滑落,汗水和着泪水往下落。</p><p class="ql-block"> 送粮队伍巳经回头了,走在最前的是我大哥。他走到我的跟前放下他的空稻箩,挑起我的担子,象挑稻草一样飞快的往粮库走去。 </p><p class="ql-block"> “公粮”,做田人叫“皇粮”,也就是农业税。据史料记载,农业税始于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到汉初形成制度。这种繁重的租税一一农业税,一直牵动着中国的兴衰,“家田输税尽”就是白居易对造成农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的指责。</p><p class="ql-block"> “公粮”政府是不给钱的。做田人认为缴“公粮”是天经地义的。不缴“公粮”、抗缴“公粮”是犯法的,是要坐牢的。所以,做田人把稻子收回来以后,太阳晒干风车风净,将最好的稻子缴给国家,然后再留自己的口粮。 </p><p class="ql-block"> “余粮”是指缴完“公粮”,留下口粮以后剩余的那部分粮食。这部分粮食生产队不能自由分配,要继续向政府缴纳。余粮政府是给钱的,所以叫卖余粮。但是,政府给的是官价,100斤稻子不到10块钱。对于卖余粮做田人不仅很不情愿,而且还很抵触。因为自己的口粮是按照政府规定的标准分配的,一个劳动力一年的口粮只有四、五百斤稻子,约300斤大米,一天只摊到7、8两大米。那时候的做田人一顿能吃三大碗米饭,7、8两大米不够一个劳动力饱歺一顿。我所在的朱巷生产队,每到过年大部分人家就没有了年饭米。春上只能期盼着政府发放一点返销粮、救济粮。饿着肚子下田干活在那个年代是普遍现象,哪里还有多余的粮食可卖。每年缴完公粮以后,公社和县里都要抽调大量干部下到大队和生产队,督促催缴做田人完成卖余粮的任务。做田人每到卖余粮的时候,总是无奈的叨叨着:缴完公粮卖余粮,一年下来全白忙! </p><p class="ql-block"> 2006年1月1日,沿袭了两千多年之久的农业税得以废止。从此,做田人再也不用缴公粮卖余粮了。而且,<span style="font-size:18px;">随着国力增强,扶农、惠农和脱贫政策的落实,做田人不仅不用向国家缴公粮卖余粮,国家每年按照田亩倒过来补贴做田人。</span></p><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安徽人胡锦涛总书记任上的事。扑素、憨厚的做田人对胡锦涛总书记的评价很高,他们感谢胡锦涛,记着胡锦涛,胡锦涛的这一伟大的功绩将载入史册。</p><p class="ql-block"> 2006年2月22日,国家邮政局为此特别发行了一张面值80分的纪念邮票,名字叫做《全面取消农业税》,以庆祝废止《农业税条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