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行之极目黄河

TY

<p class="ql-block">这次来山西一路饱览黄河,但不同于7年前在壶口看到的黄河奔腾咆哮的壮烈,这次看到的是黄河龙口大梯子崖前的碧绿秀美,大禹渡和风凌渡前呈现的波澜不惊,以及登鹳雀楼千里目下的源远流长。但无论是哪种呈现,都展示着母亲黄河的博大襟怀。</p> 登鹳雀楼 <p class="ql-block">鹳雀楼,又名鹳鹊楼,位于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蒲州镇,在东经110°15′00″~110°45′33″和北纬34°44′50″~35°04′50″之间,总建筑面积33206平方米,总重量58000吨。</p><p class="ql-block">鹳雀楼始建于北周时期,在金元光元年(1222年)遭大火毁,金元光元年(1222年),蒙古攻打蒲州古城。为延缓敌兵攻城,金军守将侯小叔下令焚毁鹳雀楼及附近的蒲州浮桥等军事设施。</p><p class="ql-block">至明初时,鹳雀楼故基犹存,后因黄河泛滥,故址淹没。</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97年12月,鹳雀楼重建,2002年10月1日,鹳雀楼正式对游客开放。</span></p><p class="ql-block">鹳雀楼为高台式十字歇山顶楼阁,外观3层4檐,内部为9层使用空间,并设置电梯、楼梯组织垂直交通。整座楼阁分为台基和楼身两部分,总高度达73.9米,是四大名楼中最高的一座,是中国仿造楼中较为精致的。鹳雀楼整个的油漆彩画,是国内失传的唐代彩画艺术,经过国家文物局的专家多方考察抢救,重新创作设计,故鹳雀楼是国内唯一采用唐代彩画艺术恢复的唐代建筑。</p><p class="ql-block">2003年,鹳雀楼获中国建筑工程质量最高奖——鲁班奖。2004年,鹳雀楼获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建筑业科技创新工程奖),同年被评定为建设部科技示范工程。鹳雀楼也是以自身为核心的4A级景区。</p><p class="ql-block">鹳雀楼的名留千古更应该归功于唐代诗人王之涣,是他的一首绝句,让鹳雀楼从我们每个中国人自孩提时期就开始想往登鹳雀楼,极目涛涛母亲河。</p><p class="ql-block">《登鹳雀楼》</p><p class="ql-block">唐·王之涣</p><p class="ql-block">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p><p class="ql-block">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p> 风陵渡 <p class="ql-block">黄河风陵渡,因为风陵而得名。这里有一座风陵堆,相传是黄帝时代的人物风后的陵墓。风陵渡位于黄河从北到南,继而从西折东的转折处。</p><p class="ql-block">这里,相传是黄帝贤相风后发明指南针战败蚩尤的地方。风后殁后,黄帝把他葬在他战斗过的地方,谓之风陵。由此,渡口称风陵渡。这处“鸡鸣一声听三省”的渡口,历史上一直以摆船渡河,来连接晋、陕、豫三省。黄河经过九曲十八弯奔流到潼关附近,因受华山所阻,折向东流,风陵渡正处于黄河东转的拐角,是山西、陕西、河南三省的交通要冲,是黄河上最大的渡口。历史上一直以摆船渡河,而今公路桥、铁路桥飞跨南北两岸,天堑变通途,几分钟便可到达彼岸正是“挽输今正急,忙煞渡头部”。而今,一座铁路大桥将南同蒲路和陇海路连接在一起,把黄河天堑变为通途。1500米长的黄河大桥飞跨南北两岸,连接三省。凤凰咀上的引黄电灌站,吞波吐浪,灌溉着万顷良田。古老的风陵渡已增添了现代化的风韵,以崭新的姿态,迎接四方客人</p> 大禹渡 <p class="ql-block">大禹渡位于山西省芮城县,是黄河中游的一个古老渡口,以其与大禹治水的传说而闻名。大禹渡是黄河流域中唯一以“大禹”命名的渡口,这一命名与大禹治水的传说紧密相连。‌相传大禹在治水过程中,曾在此地思谋治水良策,并从一位老翁处悟出疏通河水的方法,而非传统的堵塞。这一灵感使得大禹渡成为治水的中心营地,并因此得名。‌大禹渡不仅是治水的中心,也是古代交通要道,商贾云集的重要场所。‌</p>